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史學視野【主題1】對“魏晉風度”的再認識材料 在漢代“儒道合一”對情欲的長期遏制下,魏晉時期產生了要求打破這種束縛、掙脫這種壓制的玄學思潮,形成了“魏晉風度”。魏晉風度的根本特征是“逍遙適性”?!板羞b”是《莊子》的首篇篇名,意即生命的自由放飛?!斑m性”是莊子的用語,意即適應、隨順生命的本性。由對人的生命本性的不同理解,魏晉風度分蘗出兩種“適性”形態。一種是莊學形態。莊子認為人性無情無欲,所以“適性”的結果是“志無所尚,心無所欲”(嵇康),口不臧否人物,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方寸不亂,《世說新語》謂之“雅量”。另一種是現實形態。事實上,人性是有情有欲的。“人性以從欲為歡。”(嵇康)于是,后期玄學提倡“適性”的另一種實際形態,是縱情縱欲?!妒勒f新語》謂之“任誕”?!把帕俊笔菍η橛目酥疲叭握Q”是對情欲的放任。二者源于“適性”,同為“魏晉風度”,但內涵大不相同乃至截然對立?!拔簳x風度”后來的發展,以放縱情欲為人生追求,聲稱“情之所鐘,正在我輩”(王戎)。于是“情”不再像在漢代那樣被認為是“惡”,而成為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善。于是誕生了“緣情”的山水詩、宮體詩和格律詩,催生了情感美學和形式美學兩大美學潮流。人生而具有情欲,給情欲松綁,無疑具有解放人性的積極意義,也推動了文學藝術創作和理論的繁榮。但魏晉玄學在給情欲解禁的同時,又矯枉過正地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求否定一切理性規范,將人性僅僅等同于情欲,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于是,人成了任誕而為、醉生夢死的酒囊飯袋、兩腳動物。——摘自祁志祥《中國思想史若干重大問題的反思與構想》【解讀】人既有自然情欲,又有理性意識。理性意識使人不僅可以客觀地認知外物屬性,也可以反觀自身,認清自我本性?!叭说挠X醒”就是人類對人自身的理、欲二重本性以及人的作用、地位的認識與自覺。魏晉玄學追求“從欲為歡”,主張“逍遙適性”,一方面推翻了漢代思想界壓在人的自然情欲上的理性磐石,具有解放人欲、彰顯人性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張超越一切禮教規范,無拘無束地滿足情欲,又存在背離理性、放縱獸性的偏頗與迷妄,值得反思與戒備。因此,將魏晉說成“人的覺醒”時代是不準確的。如果以放浪形骸、醉生夢死為“人的覺醒”,在現實生活中仿效,輕則受到道德指責,重則觸犯法律。顯然,這種對人性的理解是片面的,是對人性認識的新的遮蔽,會帶來獸性放縱、道德失范等嚴重社會問題。正是在這個消極意義上,“魏晉風度”有違背人性的反面教訓,值得總結和防范。【主題2】魏晉至隋唐儒學的發展材料 曹操對天命、鬼神、儒學的否定,有重大的意義。在東漢章帝召集的白虎觀會議上,把儒學神學化,完成了神人合一的過程。神學與儒術的合一,是東漢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基石。以“三綱六紀”為核心的東漢神學唯心論,把君、父、夫以及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抬到了“天地”、“六合”的地位。以為“以紀綱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白虎通德論》卷三《三綱六紀》篇)。似乎天地間除了這些東西,就再也沒有別的東西了。一切都被“三綱六紀”一網打盡。圣人包括皇帝在內,“所以能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白虎通德論》卷三《圣人》篇)圣人就是神,它撒下的三綱六紀的羅網,就是神的意志。假如有誰起來反對天命、鬼神、儒學,那就是“瘋子”,就是大逆不道,就要為天所鎮(《白虎通德論》卷四《天地》篇:“天之為言鎮也?!保?。在漢朝一切都被禁錮住了。對這種禁錮的最大的震撼是黃巾大起義。而曹操以他所取得的政治地位,起來反對天命、鬼神、儒學,則為魏晉南北朝時代,人們的思想從神學化的儒家三綱六紀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起了首創的作用。此種解放,導致了這個時代文化的長足發展。——摘自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長期的戰亂、分裂、民族雜糅,中原價值觀,尤其是儒學價值觀被破壞。……繼續開展儒學復興運動。它和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一樣,采取的相同方式,越過漢唐諸儒,回復到先秦儒典,去重讀圣賢著作。這個復興,不是單純的一種回復……它確實和先秦時代的儒學有很大的不同。——摘編自彭永捷《漫談唐宋儒學復興運動》【解讀】儒家思想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與演變,包括先秦儒家思想,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的理學思想,“心即理”——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回應,儒學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二、課標解讀【內容要求】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在教與學中能夠體現此期間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的表現,能夠多角度認識這些新成就產生的原因、特點,并分析其對歷史產生的影響。2.列舉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如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歷程,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新成就。3.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新成就產生的原因和特點。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既繼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改革創新,為中華文化繁榮昌盛提供了新的發展基礎。4.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積淀的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文化基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構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三、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講述三國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四個子目內容。第一個子目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講述西漢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的發展與交流,尤其是儒學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吸收佛道思想謀求發展的努力。教學中需要厘清西漢至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發展融合的變化關系。第二個子目文學藝術和第三個子目科技,講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教學中需要列舉歸納新成就的具體內容。第四個子目中外文化交流,講述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教學中引導學生開放討論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形成文化自信。四、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有關三國至隋唐時期相關史實知識,對于此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已有了解。本單元前3課介紹了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遷,為本課文化方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中要學會聯系與借力。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透過文化新成就的表現去認識新成就產生的原因、特點和價值,進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文化自信心。五、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研讀有關儒釋道發展融合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概括出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歷程及原因。2.通過閱讀教材,學生能夠列舉出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新成就。3.通過研讀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和科技發展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認識到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新成就產生的原因和特點。4.通過研讀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材料,學生能夠認識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心。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材料:教師設問: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左圖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右圖是三教合一圖,反映了儒、佛、道三教合一。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漢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是如何發展的?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有哪些?這些新成就產生的原因、特點和價值是什么?【設計意圖】利用圖片材料,激發學生對佛教傳入中國、儒釋道三教融合發展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此期間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增強自我學習能力。學習新知1.儒學式微,主動求變。教師活動1: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子目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展示材料:材料一 經學和名教衰頹,是魏晉以來文化轉折的一大標志。經學在兩漢享有“國憲”地位,士人“咸資經術”。然而,魏晉間“漢師拘虛迂闊之義,已為世人所厭”,結果是“公卿士庶,罕通經業”?!ト醯慕泴W已經無力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做出理論論證,名教危機成為必然。……魏晉南北朝間的朝代變換和社會動蕩,使貴族們“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再加上佛教人生觀、社會觀的影響,綱常名教受到空前強勁的沖擊。——馮天瑜、楊華、任放《中國文化史》問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時期儒學危機形成的原因。學生活動1:閱讀材料一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原因:①儒學自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不足;②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民缺乏精神寄托,儒學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現實需要;③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沖擊。【設計意圖】縱向梳理儒學發展的軌跡,補充教材中對于儒學危機分析的不足,通過材料分析魏晉時期儒學危機產生的原因。教師活動2:展示材料材料二 佛教進入中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國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個人類重要文明的影響,相當程度地改變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人的信仰,是對神祇的祭祀與對祖先的崇敬。……神祇與祖先的信仰,沒有深刻的教義,對人生種種終極關懷,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釋。來自印度的佛教填補了中國文化的這一空間。……自此以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始終是儒、道、佛三家激蕩,互相影響的后果。——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材料三 東晉時期在遼東地區就流傳一則丁令威修道化鶴的神話傳說。遼東人丁令威學道于靈虛山,后來化作白鶴飛回家鄉,落在城門華表柱上,被一少年發現。少年不識,舉弓欲射,于是化作白鶴的丁令威在空中一邊徘徊一邊說:“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然后高飛沖天而去。丁令威看到荒冢壘壘,感慨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勸人修道學仙的四句歌謠,反映了當時飽受社會動亂之苦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無奈和渴望安寧的美好愿望。——張春鷹《三國至隋唐時期的遼東詩歌》材料四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中國,宗教的討論已經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時成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眾。問題2:根據材料二、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學生活動2:閱讀材料二、三、四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原因:①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扶持;②動蕩和戰亂時代,佛教宣揚的來生幸福給予人民精神寄托;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戶籍,可逃避賦役,破產農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獨立的寺院經濟;④佛教為了適應中國而進行自我改造;⑤道教在民間的傳播,成為階級斗爭的思想武器;⑥佛教和道教關注人生的現實問題,關注精神需求。【設計意圖】史料教學,針對教材中對于佛教和道教在魏晉時期廣泛傳播的原因分析不足,通過補充材料,幫助學生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教師活動3:結合所學知識,講解反佛思想產生的原因,隋唐時期儒釋道發展關系。①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②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學生活動3:歸納反佛思想產生的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2.文學藝術,爭奇斗艷。教師活動4: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子目二:文學藝術。要求學生列舉出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領域的新成就。學生活動4: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歸納此時期文學藝術領域的新成就。見表1和表2。【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表1:三國至隋唐時期主要文學成就時期 主要文學流派及代表人物東漢末年至三國 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 陶淵明的田園詩南北朝 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唐朝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表2:三國至隋唐時期主要藝術成就書法 繪畫 雕塑 舞蹈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提出“以形寫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隋唐時期 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 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 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隋唐時期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3.科學技術,推陳出新。教師活動5: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子目三:科技。要求學生列舉出三國至隋唐時期科技領域的新成就。學生活動5: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歸納此時期科技領域的新成就。見表3。【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表3:三國至隋唐時期主要科技成就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 隋朝的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①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 ②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①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 ②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教師活動6:展示材料材料五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追求飄逸的魏晉風度的形成;二是胡漢服飾的雙向互動。從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領袖們都穿著十分寬大的衣衫,敞著衣領,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視名教、輕蔑法度、崇尚虛無、放達不羈的神情。材料六 視文化高地論門第,是當時一種普遍的社會價值觀念。作為名門望族,必須依賴文化凝聚家族成員,以學養培育子孫后代?!糜芯d延的書法藝術,既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又是當時社會時尚所鐘之一,因此自然很受重視,這也是書法藝術繁盛的又一因素。……此外,魏晉時期,通過書法博取功名,獲得社會榮譽也是一種比較普遍現象。——柳稱《略論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書法傳承與革新》材料七 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唐偉《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問題3: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時期社會現實狀況。問題4:根據材料六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繁榮發展的原因。問題5:根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原因。學生活動6:閱讀材料五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概括。狀況:①戰亂頻繁,社會動蕩;②民族交融加強;③士人階層興起,消極避世;④儒學、道教與佛教思想并立。閱讀材料六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原因:①視文化高地論門第的社會價值觀念;②書法藝術成為社會時尚;③名門望族凝聚家族,維護門第的現實需要;④書法博取功名,獲得社會榮譽的作用;⑤漢代造紙術的改進為書法藝術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閱讀材料七和教材,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原因:①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繁榮奠定物質保障;②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為唐代文化繁榮的主要新興力量;③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④統治階級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寬松。⑤民族交往密切,中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吸收外來優秀成分。⑥繼承和發揚了歷代優秀傳統文化。【設計意圖】史料教學,通過補充史料,幫助學生認識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時期文學藝術繁盛的原因。4.中外交流,兼收并蓄。教師活動7: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子目四: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學生完成表4知識連線。學生活動7: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完成表4知識連線。見表4。【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關聯信息的能力。表4:中外文化交流知識連線教師活動8:展示材料材料八 唐時印度的熬糖法、東南亞的植棉和棉織技術的傳入……印度的佛教藝術、西域樂舞的傳入,使唐代文化更顯得多彩多姿。而敦煌寶窟中的壁畫和雕塑,更是對外文化交流的藝術結晶。通過開放,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周圍各國:南抵東南亞;西南至印度;東方則哺育著日本、朝鮮,加速其進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則通過伊朗而與希臘、羅馬的文化相交流,既豐富了自己,又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因而提高了當時在國際上的地位。唐代中國與各國頻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動人的篇章。鑒真東渡日本時,帶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參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鑒真仍為日本人民所懷念。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國文化的影響,津津樂道唐人、唐樂、唐詩和唐代書法等。——劉海峰《試論唐代文化的開放性》問題6:根據材料八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開放性的影響。學生活動8:閱讀材料八和所學知識,提取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影響:①文化開放性促進唐朝的文學和科學技術的發展;②文化開放性擴大唐朝文化的影響,提高國際地位;③文化開放性密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④文化開放性促成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并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設計意圖】史料教學,通過補充史料,幫助學生認識唐朝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響。(三)思維拓展1.三國至隋唐文化的特點(1)三國至隋唐期間文化發展特點:①從區域差異到統一開放。②從傳承到借鑒。③從共生到交融。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分裂動蕩,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南北區域性差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隋唐時期政權穩固,思想文化上表現為統一開放。魏晉時期傳承兩漢儒學發展成果,同時受到本土和外來思想的挑戰,至隋唐時期儒學吸收借鑒佛道思想,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多元化、多樣性地域文化交融等。(2)三國至隋唐時期與漢以前文化發展的對比①思想文化領域異?;钴S。三國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交融合流發展,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②文學藝術繁盛。三國至隋唐的文學藝術空前繁盛,文學、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領域成果異彩紛呈。③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僧一行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等。④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中國同亞洲各國的思想文化聯系有了更廣泛、更大規模的發展,各種宗教思想相繼傳入與發展,加強了東亞文化圈的聯系。⑤思想文化和科技領域創新意識和批判意識的增加。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思想文化領域一面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改革創新;另一方面警惕外來宗教對本土儒學帶來的沖擊,批判反思。2.文化自信材料九 歷史上的中國曾作為亞洲最強大的文化主體,因此使之滋生起強烈的文化優越感??墒窃谑艿浇鞣劫Y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后,卻因為失敗而一度失去昔日的文化自信心,乃至鄙棄自身文化而提出“全盤西化”的錯誤主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沒能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比較中外文化……因為理智的理論認識表明,一個民族之所以能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而成功地存在并發展到今日,與其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支撐有著莫大關系。中國民族曾經擁有的偉大、輝煌的夢想,仍蘊藏于其歷經幾千年之久積累下來的文化精粹之中……可以說,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否認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把在與列強爭勝過程中的失敗推諉于自己的先人更是可恥的……我們既要克服一味倒向西方的文化偏弊,也要力避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妄自菲薄。必須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在認識上正本清源。我們要樹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要看到中國文化在中華民族于世界民族竟爭中已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到可使中華民族繼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潛力,相信它終將托挺中華民族決然邁向未來的強大力量。——葛志毅《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材料十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瓐远ㄎ幕孕牛鞘玛P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寫出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論述摘選問題7:根據材料九、十并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文化自信的認識。參考答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積淀的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文化基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構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不盲目滋生文化優越感,不妄自菲薄鄙棄自身文化,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審視中外文化,取長補短,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認識中華民族文化潛力,凝聚中華兒女走向未來。(四)歸納小結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呈現創新、智慧活躍和多元的局面,體現古代中華文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規律的重要歷史時期,即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再度走向隋唐中央集權統一時期。這個過程是中華民族不斷攀登文明高峰走向盛唐的過程,是中華文化不斷內生傳承創新及不斷與世界其他文明互動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化不斷被各民族認同及中國統一國家的統一深度不斷加強的過程。這一時期的文化上承秦漢,下啟宋元,鞏固了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開啟了后世一千多年佛道扎根中華文化內核的序幕,產生了突破界限與束縛的多元文化格局,促進了農耕經濟的發展與國家治理能力,為亞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七、學業評價1.(水平1-2)佛教傳入中國對儒學產生了巨大沖擊,許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滅佛運動。中國古代政府的“反佛”活動主要是因為佛教( )A.威脅了中央集權,造成了社會的動蕩 B.耗費了社會資源,影響了政府稅收C.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導致道德淪喪 D.佛教沒有與時俱進,實現理論創新評價目標: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佛教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答案解析:本題選B。佛教盛行,廣建寺院,耗費了社會資源,僧人不從事社會生產,影響了政府的利益,B項正確。社會動蕩是佛教盛行的原因,A項顛倒了因果關系;佛教沒有導致道德淪喪,C項錯誤;佛教傳入中國后,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髄,不斷與時俱進,D項錯誤。2.(水平3-4)“虎溪三笑”講的是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一起品茗暢談、樂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虛構的,卻在唐宋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據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當時( )A.詩歌創作呈現繁榮局面 B.佛教開始傳入中國C.儒道佛出現融合的趨勢 D.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評價目標: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查隋唐時期三教融合并行。答案解析:本題選C。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僧人慧遠三人分屬不同時期的人物,一起品茗暢談、樂而忘返的故事的虛構,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體現了儒道佛出現融合的趨勢,故答案為C項;詩歌創作呈現繁榮局面與材料信息聯系不大,排除A項;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發生于西漢,排除B項;繪畫風格以寫實為主的說法不符合史實,唐宋尤其是宋代風格以寫意為主,排除D項。3.(水平3-4)魏晉時期,老莊思想盛行,貴族士流兢習老莊。晉殷仲堪說“三日不讀《道德經》,便覺舌本間強”,這話在當時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斷出( )A.儒家思想遭到沖擊 B.社會動蕩致道教流行C.信仰多元化傾向嚴重 D.道家思想成為正統評價目標: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推斷能力,聯系所學,得出魏晉時期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沖擊。答案解析:本題選A。材料反映出魏晉時期道教非常流行,與儒家形成一定的競爭關系,儒家思想遭到沖擊,A項正確。 材料沒有反映其他思想流派的傳播情況,也沒有社會動蕩的信息,B、C兩項錯誤;儒家思想始終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正統,D項錯誤。(水平1-2)唐朝社會繁榮開放,是當時世界上強盛的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唐開始的)科舉選官制度,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這樣以來,在社會的等級階層之間,也就必然會出現等級中的升降、甚至貴賤間的對流,這種流動性同時為那些原來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隊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編自胡平《試論科舉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影響》材料二 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2)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及興盛的原因。評價目標:通過對史料的解讀,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答案解析:本題從科舉制度的影響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和興盛原因出發,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材料一中“使一些本來無立錐之地的平民書生,通過科場也得以晉身于官僚、貴族的行列”等信息反映出科舉制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擴大了官吏來源和統治基礎;材料二中“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可知海上絲綢之路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廣等特點。參考答案:(1)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增強官員任用的開放性和流動性;加強了中央集權。(2)特點: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較廣;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原因:地理環境影響。5. (水平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漢唐時期輸入中國的外來文化的主體。佛教哲學的思辨之繁富與巧密超過中國傳統儒學以及魏晉時期流行的玄學。因此,到東晉南北朝時代,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宗教。當然,中國人對于佛教哲學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相繼崛起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便是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時期,新儒學派又從佛學中汲取養料,使之與易、老、莊三玄相糅合,傳統儒學與外來佛學相摩相蕩,終于產生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學,構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中國傳統文化。——摘編自張岱年等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學東漸中,耶穌教士利瑪竇發現士大夫在中國具有特別的影響力,乃選擇上層路線,注意與官僚、士大夫接觸,以擴大自己的影響。由于儒學是當時中國的官方意識形態,他還采取“合儒”的傳教策略:“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則附會六經中上帝之說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釋氏以求勝。”利氏確立的這些傳教策略在當時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傳教士在中國站穩了腳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穌會迅速與清朝合作,但在遭遇“康熙歷獄”,尤其是禮儀之爭后,羅馬教廷否決了利瑪竇的傳教路線,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漸次式微。——摘編自鄒小站著《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佛教在華傳播的歷程,并簡析其對古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2)比較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唐時期佛教與明末清初天主教在華傳播手段的相似之處,并簡析天主教在華傳教結局與佛教相異的原因。評價目標:通過對史料的解讀,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現象的原因和影響進行分析概括。答案解析:本題考查佛教和天主教在華傳播的歷程,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結合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佛教在華傳播的歷程,可以根據材料中的“佛教文化是漢唐時期輸入中國的外來文化的主體”“因此,到東晉南北朝時代,佛教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宗教”“相繼崛起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便是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時期,新儒學派又從佛學中汲取養料,使之與易、老、莊三玄相糅合,傳統儒學與外來佛學相摩相蕩,終于產生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學,構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中國傳統文化”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對古代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可以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從文化、政治、人們思維方式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來回答。(2)漢唐時期佛教與明末清初天主教在華傳播手段的相似之處,可以根據材料中的“中國人對于佛教哲學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學的同時,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學本土化”和“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則附會六經中上帝之說以合于天主”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天主教在華傳教結局與佛教相異的原因,可以根據材料中的“羅馬教廷否決了利瑪竇的傳教路線,造成官方的禁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當時的君主專制和閉關鎖國政策等內容來回答。參考答案:(1)歷程: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迅速;隋唐時期逐漸本土化;宋明時期,佛儒道相互滲透,形成三教合流局面。影響: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或文學藝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2)相似之處:通過吸收儒家思想,借助傳統儒學在華傳教。原因:封建君主專制的壓制;天主教與儒學的文化沖突;羅馬教廷傳教策略的失誤;明清的閉關鎖國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