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二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化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交通,研究的是人類活動空間和范圍的變化,這一變化必然會伴隨著時空的變化。本課從歷史情境入手,著眼于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的表達,通過探究活動——“詩人的移動”和“璞鼎查東來”,將其移動的路徑表現在地圖上,讓學生動手繪制路線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個別人物的活動服務于歷史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由此繼續展開,探討詩人所處的唐朝和璞鼎查所處的近代,道路交通所承載的不同歷史內涵,將道路交通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塑造家國情懷。本課的教學立足于基礎知識,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謀求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教材、學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是部編高中歷史經濟與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主題是交通運輸及其所引起的社會變化,分兩課,分述古代、近代與現當代交通變遷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之間存在明顯的延續關系。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課文分三個子目——古代的陸路交通和水陸交通、對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確立、交通與社會變遷,敘述了從原始社會至19世紀末,中國與西方各國在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交通路線等方面的探索。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古今中外道路交通的歷史變遷,認識到道路交通的進步對社會進步帶來的深刻影響,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現。道路交通所體現出的由陸到海、由人力到機械力、活動范圍由局部到全球的變化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念,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趨勢。二、學情分析:首先,本課屬于選擇性必修課程,以交通發展為主題,述及古今中外。由于道路交通這一主題在過去的歷史學習中一直被忽視,知識點也相對較分散,學生對交通變遷方面的知識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涉獵較少,導致學生對交通運輸的發展歷程缺乏系統化的了解。其次,本課的學習難度不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道路交通的變化在必修階段學習中均有體現,如秦朝的馳道作為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而出現在中外歷史綱要(上);全球航路確立與15世紀之后的新航路開辟,在綱要(下)有詳細的學習等。學習本課,即摘取已學課程中有關道路交通上的知識,從中去發掘道路交通變遷的特點與產生的歷史影響。課標要求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2. 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3. 理解道路交通的變化對政治、經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教學設計思路本課內容呈縱橫交叉的特點:橫向上從中、外兩個方向闡述道路交通的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表現和中外的交流;縱向上以時間為序,從古至今表現為道路交通的不斷進步。通過對本課知識結構的分析,我發現中外的匯合與新舊交通的更替這兩條線交匯于鴉片戰爭期間,這是本單元教學的契入點。鴉片戰爭上連中國古代史,下啟中國近現代史,將中外之間橫向相連,并且在道路交通上確實有所體現。(如圖示)戰后中國的社會性質逐漸發生變化,中華民族逐漸沉淪,圍繞這“路權”而進行的侵略與反侵略一直在進行,因此近代中國在道路交通上的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向下延伸至第13課,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鐵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從古代到近現代,道路一直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因此,本課立足于中國古代、近代史,將交通發展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探討交通與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最后,道路交通給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將放在本課最后將通過史料閱讀、分組討論的方式來展開。總結:本課將國家命運與道路建設結合起來,橫穿中外,縱連古今。教學的安排分別如下:一、古代道路建設——統一王朝政治的延伸二、近代道路建設——侵略與反侵略的反映三、道路交通與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自古以來中外在道路建設、交通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了解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交通工具和道路建設方面所帶來的變化;教學難點:理解水陸交通變化得原因及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教學方法與課時安排教學方法:通過史料研習、繪制地圖、小組討論等方法展開教學課時安排: 1課時板書設計一、古代道路建設——統一王朝政治的延伸二、近代道路建設——侵略與反侵略的反映三、道路交通與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問題引入: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戰爭結果怎樣?鴉片戰爭前夕,道光皇帝指示林則徐“ 以逸待勞”,道光皇帝“以逸待勞”的構想實現了嗎?為何本土作戰的中國卻戰???為什么不能“以逸待勞”?中國本土作戰,除了戰場上雙方軍事力量的懸殊,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作為本土作戰的中國卻陷入主客顛倒、被動防守的局面,遭至戰爭失利。留下懸念,后文自行解答。) 思考并回答問題 鴉片戰爭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他的失敗除了雙方的懸殊之外,調兵、通訊的遲緩也大大制約了中國戰力的發揮。 由這一事件引入,凸顯道路交通的重要性,引入本課的學習。一、古代道路建設——統一王朝政治的延伸 1.核對學生完成學案情況,梳理中外古代史上道路交通所取得成就,概括古代交通的特征。2.在地圖中將詩文中的路徑標識出來,并注明相應的交通工具。3.根據以上兩個環節的結果,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古代一些重要的道路交通成就往往發生于大一統王朝。 試著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認識古代道路交通所發揮的職能。道路交通的功能在唐宋以后隨著商業的繁榮而逐漸發生變化,商業職能逐漸增加,但是受制于農業生產力的限制,古代交通建設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進入下個環節) 結合學案,完成學案【課程梳理1】【深入探究1】將學案詩文中所涉及的路徑在地圖中標識出來。根據以上環節探討古代交通的職能的變化。將道路建設與古代大一統政治緊密聯系。 問題驅動,在完成學案的同時對書本內容有一個具體的了解。通過唐詩中的道路交通這個活動,讓學生對古代交通有一個具體而全面的認識,如出行的選擇、道路的分布于通向等。對接下來的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的調兵、通信留下鋪墊。這一過程有兩個目的:一,古代交通停滯不前,接下來近代西方交通的變遷做對比;二,強調道路交通與政治、經濟之間的關聯,呼應單元標題——交通與社會變化。二、近代道路建設——侵略與反侵略的反映 1.核對學案答案,梳理西方近代以來在道路交通上所取得的突飛猛進的成就,概括以上變化的特征。2.繪制“璞鼎查東來”的路線圖,并對關鍵地區和所乘交通工具進行標注,并注明所畫線路的歷史依據。(地圖的繪制有兩個節點需要注意:①,新航路的開辟;②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1840年前后蘇伊士運河未開通;③路線與時間,體現出近代交通變遷所帶來的速度和效率的變化。)再通過蘇伊士運河、輪船等道路交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彰顯中外道路交通方面的差距,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和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鋪設好條件。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分別對道路交通進步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概括解決導入部分留下的問題3.回顧中國近代史上跟“路權”相關的一些史實,讓學生意識到:一方面,列強不斷侵蝕中國的“路權”,通過各種道路層層滲透著對中國的侵略;另一方面,進步的中國人又是通過捍衛“路權”的方式在抵抗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捍衛民族利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從1840年到1949年共110多年的時間里,為什么中國沒有實現道路自由? 結合學案,完成學案【課程梳理2】【深入探究2】將“璞鼎查東來”的路線在地圖中標識出來。回顧近代史與道路有關的相關史實 閱讀書本,提取關鍵信息,對近代以來交通的變遷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繪制地圖,對這一時期的全球交通有一個粗略的認識,加深學生對新航路開辟及近代道路交通變化的實際了解。將中國近代史上一些和“路權”有關的一些歷史事件串聯起來,深化主題——道路交通與國家命運密不可分的關系。三、道路交通與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聯系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組討論,分析道路建設所起到的歷史作用。材料一: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維持生存的首要條件。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形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從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看,交通網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決定了文化圈的范圍和規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節奏有重要的影響。 ——王子今《中國交通史研究一百年》材料二: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現在,人類穿著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過了地球。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 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三:沿江沿海的航道上,太古、怡和、旗昌之類的外國輪船和招商局的中國輪船實力正盛,“上海之沙船、寧波之釣船、廣東之紅單船全失其利”,漢口以下的江船也“廢業者逾半”。在華北和臺灣,還出現最初的鐵路。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裝載量,城鄉交流的內容發生了變化?!愋衤础督袊鐣男玛惔x》材料四: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獜堝馈洞醵綏l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預設答案:①鞏固國防,加強統治。②加強聯系,縮短時間和空間距離,有利于人口、貨物、資源等城鄉流動、南北交流和國內外交流;③改變了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促進了城市化與交通產業化;新的產業鏈出現,如交通產業、旅游產業等。 ④成為列強侵略中國、掠奪中國的工具) 【探究活動3】,概括道路交通進步所引起社會變化。 學會深度閱讀、提升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解交通變革與社會生活變遷的邏輯聯系。課堂小結本課選取選擇性必修二第五單元,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展開大專題教學。設計上以家國情懷為主要表現目的,通過幾個代表性的個例展示古代、近代、現代道路交通與國家命運之間沉沉浮浮的關系,通過中間三個探究環節即從古詩文中標注交通信息、繪制璞鼎查東來的路線圖及對比《建國方略》與《交通強化建設綱要》兩則文獻依次將道路交通的變遷通過具體史實中表現出來,體現了歷史學科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 中間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對世界古代其他地區的交通成就、兩次工業革命等方面學習不夠到位等地方,在其他地方的學習中要盡量彌補這方面知識學習的不足。 其他不足之處歡迎指正。由陸至河再至海;人力、自然力為主;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區域性而非全球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