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教材《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第5課,主要涉及兩個學習要點: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生產方式的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第一子目探討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對生產方式的影響;第二子目重點探討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在教材的文本表述與材料研讀的基礎上,適當補充課外材料,有助于在敘史見人中凸顯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在材料研讀中滲透生產方式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唯物史觀。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經過高一《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對于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與世界性影響的概貌已有基本了解,而且工業革命的影響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此問題的探究有一定的興趣。但本課涉及的理論性較強,內容較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努力化繁為簡,努力將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研讀史料、小組討論中理解主干知識,感悟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教學目標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并結合2017版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 2.通過講述發明“蒸汽錘”、“空中蒸汽馬車”、侯氏制堿法的發明故事,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培養熱愛勞動的品質。 3.通過講述工業革命中的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傳入中國帶來的經濟、思想觀念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全球聯系增強的巨大作用,初步體會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 難點: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對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教法學法啟發式教授法、材料分析法、情景教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英國的大本鐘,請學生回答它的用途是什么?這與哪個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這個重大事件對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觀察圖片,思考問題 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工業革命帶來的時間觀念轉變,導入新課。一、工業革命后生產方式的變化 環節1:出示有關古代勞作方式的四張圖片,觀察圖片,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工業革命前后生產工具的變化從零碎分散走向專業集中,推動了工廠制度的逐漸形成。 環節2:展示蒸汽錘的圖片,講述詹姆斯·內史密斯的發明故事與蒸汽錘對鍛造大型鍛件的巨大作用。出示從舊式紡車到珍妮紡紗機的材料,說明生產技術的巨大進步。天津博物館中的蒸汽錘實物模型,說明這是李鴻章在創辦大沽船塢后從英國引進的生產工具,與洋務運動有關,推動了天津建立了天津軍事基地,成為中國北方工業的搖籃。出示材料,總結機器大生產的巨大作用。 環節3:蒸汽錘、紡紗機等發明創造都是用于工廠中。教師總結,工廠制度的倒班制、規章制與流水線,這促進了生產組織與管理形式的巨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環節4:以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與范旭東創辦的永利堿廠為例,講述中國近代企業發展的特點與歷程。 出示圖片,請學生回憶古代農業與手工業的勞作方式,總結古代勞作方式的共性為手工勞動。觀察圖片,分析工業革命前后生產工具的變化。 觀察圖片,推測蒸汽錘的作用。觀察天津博物館的蒸汽錘實物模型,推測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閱讀教材,請學生歸納工廠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學生分析洋務派創辦民族企業與民族資本家發展民族工業的原因。 回顧上節課的重點內容,分析手工勞動與機器大生產這兩種勞作方式的不同。 借助故事講述與分析,體會技術進步對生產方式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感悟熱愛勞動、敢于創新的精神。借由大沽船塢,使學生初步感受工業革命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借助材料,理解機器大生產對生產的影響。 借用教材概述工廠制度的特點與作用,為本課重點內容即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做鋪墊。 通過中國近代企業的發展史,回顧所學,體會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體會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的時代特征與熱愛勞動、敢于創新的品質。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 環節5:引用《共產黨宣言》的選文,說明工業革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分析材料后總結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講述哥倫比亞花市從臭名昭著到花香四溢的過程,說明城市化的發展與居住環境的逐步改變。講述“空中蒸汽馬車”的發明故事,出示材料,說明人們對全球聯系的愿望從理想到現實的曲折探索。 環節6:出示格尼尼治報時球與外灘信號塔,并再次出示英國大本鐘的照片,教師講授外灘信號塔原址曾也有報時球。出示恩格斯的語言、洋務運動時期的學堂歌與有關安源工人夜校的水彩畫,分析問題。教師總結例如工作效率提高,生活節奏加快,因此人們日益重視時間;機器的使用需要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技術工人,因此初步教育不斷推廣。 環節7:出示“機器時代的‘享受’”漫畫,結合材料與圖片對比解析,教師總結,工人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引發了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在19世紀興起,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分析英國的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僅僅意味著數量的增長嗎?英國的城市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回答高考真題。 分析哥倫比亞花市在不同階段發展狀況不同的原因。回答高考題有關城市信號燈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及原因。 閱讀教材,概述工業革命帶來的鄉村變化,表現在大農場的建立與大量鄉村人口移向城市。 推測報時球與信號塔的共同用途。分析為何工業革命帶來了生活節奏的加快與時間觀念更為增強。 閱讀材料,分析為何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原因。 學生分析漫畫與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哪些消極影響。演練習題。 通過哥倫比亞花市的發展史、“空中蒸汽馬車”的發明故事與高考真題演練,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與社會流動性的變化,體會人們對交流、聯系的內在動力,感悟熱愛勞動、敢于創新、不畏艱難的精神品質。 解密導入的謎底,幫助學生結合生活理解工業革命引發技術變革對文化生活的影響。 學生解讀漫畫史料與習題演練,理解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消極影響,體會漫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心態,理解工人運動的興起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之間的關系。三、交流提升 環節8:出示狄更斯的“雙城記”選文、上海地鐵乘客的群像與李誕對“詩和遠方”的質疑脫口秀選段,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上臺展示,師生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工業革命推動了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對人們的勞作與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生產方式的改變對人們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與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但也加劇了貧富分化與環境惡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待20世紀乃至之后的技術與社會進步,這是下節課探討的內容。 小組討論:如何理解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如何理解你如何看待工業革命帶來的快節奏社會? 通過學生熟悉的情境,討論后進一步理解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化,體會從正反兩面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 本課小結,通過工業革命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體會生產方式對社會變革的決定性意義。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