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一、教學理念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多次使用“普遍的”、“全面的依存的”、“世界歷史性的”、“世界歷史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世界市場”等概念,強調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之間具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新航路開辟使歷史成為世界歷史,推動世界范圍內的近代化,改變了許多國家、民族、地區的命運,故而講授本課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用聯系的、發展的而非片面的、靜止的觀點看待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經濟基礎的發展帶來上層建筑的變動,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哥倫布大交換所致的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的改變也在這一范疇之內,體現了對人與現實問題的關注。教師與學生不應止步于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現象,而應深入了解食物物種交流之于人類、社會生活、國際關系、文明進程等帶來的多方面的深遠的影響,并思考當下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食物物種交流引發的社會生活、國際關系的變化。
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立意:本課上承原始農業、傳統農耕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古代不同地區食物生產的特點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下啟第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人類在食物生產及儲備等方面的進步,作為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第二個課例,本課內容為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科技文明提供了連接的橋梁,聚焦于世界范圍內經濟走向一體化、來自各大洲食物物種遷徙交流的大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人類歷史文明所產生的巨深影響。
2.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本課分為三個子目,以新航路開辟、地理大發現、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為背景,子目一介紹了原產美洲的物種外傳的概況及影響,重點關注玉米、馬鈴薯、番茄等;子目二介紹了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的概況及影響,重點關注小麥、水稻等;子目三則總結了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交流推廣所帶來的多方面的、重大的、深刻的影響。授課時應當注重三個子目之間平行交融、因果遞進的邏輯關系。
3.備考策略的考慮:新航路開辟是一定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的開端、是改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重要事件,無論初高中階段都把新航路開辟作為經典考點,學生掌握其基礎史實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這一考點難度系數居中,學生并不難理解,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和高一階段學生早已接觸新航路開辟、世界逐步連成一個整體的基礎史實,當聯系生活實踐學生對各類外來傳入的食物物種、文化現象并不陌生,但多數學生對幾百年來全球性食物物種交流的認識往往止步于“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樣”的表象,對于食物物種交流而引發的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巨深影響未形成系統而理論化的認知,更缺乏對當下國際熱點、未來人類命運與共的感悟,故授課時教師應多方搜集篩選資料,讓歷史照進現實、連接未來,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相信學生對這妙趣橫生的歷史課堂也會心生向往。
四、課程標準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五、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時空觀念:以相關歷史地圖、概括性表格為切入,認識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路徑網絡,按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掌握美洲食物物種外傳、外來食物物種傳入美洲的基礎史實,突破哥倫布大交換的概念,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深化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
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引用一系列豐富具體的文獻史料與圖像資料創設生動情境,思考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總體特征、歷史影響,磨練閱讀分析能力,鍛煉史料實證意識與歷史解釋能力,提高答題技巧。
3.家國情懷:援引大豆成為全球范圍內地位突出的國際貿易商品的史實,鏈接時政熱點中美貿易戰,感悟命運與共、共贏共享、協商合作的人類未來世界,涵養家國天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
六、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食物物種交流的主要表現及特點。(這是本課主要內容構成,也是必備的基礎史實。)
2.教學難點: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影響。(學生對食物物種交流有所體會,但認識面較狹隘,未能自覺形成深刻的體會。)
七、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學期教學進度、備考策略、每周課時總數與本課學習難度,本課預計占用一個課時,具體的教學設計環節如下:
1.課前活動:發放學案,包括一道高考材料題與一份時政材料,均以大豆為主角。時政材料不提出問題以免限制學生思考方向,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2.情境導入:以地瓜等外來物種傳入古代中國的故事塑造情境,學生思考古代中國與周邊進行物種交流的特點。
3.呈現教學目標:學生直觀認識本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難點,強化目標意識。
4.新授課例:以三個子目為序,呈現大量教學資源,塑造教學情境,學生認識并理解美洲物種外傳狀況、其他地區的物種在美洲的推廣、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哥倫布大交換等及其帶來的歷史社會巨變。
5.課堂總結:運用思維導圖式的板書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6.真題演練、鏈接時政:以大豆為視角,認識大豆外傳、并成為中美重要交易產品的世界意義,再結合時政熱點中美貿易戰,深化理解食物物種交流甚至影響國際關系、改變世界經濟秩序的巨深作用。
7.課后評價:篩選同步練習題,作為課后學生評價考核自己學習成果的依據、并補充課堂教學之不足。
八、教法學法
1.教法:史料教學法,問題情境教學法。
2.學法:史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學案法。
九、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情境分析:新版電視劇《尋秦記》中,老夫婦送給古天樂飾演的項少龍一包地瓜用以充饑,這份善良讓人感動,但這地瓜卻被觀眾看成笑話。為什么?
原因:地瓜又名番薯,并非中國本土物產,在新航路開辟后/明朝后期才傳入中國。該影視作品明顯犯了史實錯誤。
2.新知索引:根據材料、教材及所學知識,概括古代物種交流的特點。
材料:凡是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兩晉時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
——農史學家石聲漢
概括古代物種交流的特點:交流物種較少;交流范圍有限,集中在亞、非、歐洲之間,在鄰近地區或各大洲內部進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種交流。
(二)呈現教學目標,讓學生直觀認識本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難點。
向學生解讀課標要求,學習本課時關注突破以下問題:
1.食物物種交流的主要表現及特點。
2.食物物種交流對人類社會文明的巨深影響。
新授課例
呈現歷史地圖,引導學生回顧溫習新航路開辟前人類社會是分散孤立的、美洲與亞非歐被大洋隔絕、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逐步連成一個整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亞歐非與美洲開始產生聯系的基礎史實。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插圖
1.美洲物種的外傳: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16世紀初,原產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
——摘編自許倬云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思考:為什么玉米、甘薯能夠在明代廣泛種植?新糧食作物的引入產生了哪些影響?
原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糧食產量需求高;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點,適應不同土壤的環境。
積極影響:農作物種類增多,糧食產量提高,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促進了農業產品的商品化;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等。
【以練促學】下表是不同書籍中對于玉米的記載。據此可以被認定的史實是( )
著作 時間 記載內容
《滇南本草》 1396—1476年 “玉麥須,味甜,性微溫”
《留青日札》 1522—1620年 “御麥出于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名御麥”
《農政全書》 1628—1639年 “別有一種玉米,或稱玉麥”
A 明朝后期玉米已經來華 B 玉米原產地是西歐
C 傳入之初玉米專供宮廷使用 D 玉米傳入中國最早在云南
解析:由表中內容可知,明朝時期已經出現對玉米的記載,故選A。其他選項均無從材料中推論可得。借由此題強化學生關于“論從史出”、“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意識。
【以練促學】下圖為18世紀初國際貿易狀況示意圖。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 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逐漸形成
B 工業革命工果向歐美各國擴展
C 中國被迫開放并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 玉米甘薯等作物經非洲流入亞洲
解析:由示意圖標題與內容可知,歐、亞、非、美洲之間已有各類食物物種互通有無,至18世紀初世界市場不斷發展,故選A。BC項均無法直接從材料中獲得。D項路徑與圖示不符。
【歷史趣話】“狼桃變美味”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將番茄、辣椒等作物帶回歐洲。因為番茄顏色艷美,人們將它作為庭院中的珍異觀賞植物;又因其極易腐爛,加之其葉片和莖部具有濃烈的特殊氣味,番茄被人們認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稱為“狼桃”。
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嘗一嘗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12小時后,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而且食欲大增,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狼桃”來,而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嘗試西紅柿的趣話也在各地傳播開來。
——據劉小方《可怖狼桃與洋柿子》等整理
2.其他地區的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圖片展示來自歐亞非洲、在美洲推廣的食物物種,包括糧食類、蔬菜類、水果類、禽畜類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在美洲重要性突出。①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主要糧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
3.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哥倫布大交換。
【概念突破】“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這是新舊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引發了各種全球性、生態上的巨大轉變。不同于以往洲際之間的交往,它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新舊大陸之間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宗教、動物、植物、農作物、人種、傳染病以及思想觀念的大規模交流與互動。
查爾斯·曼恩認為全球化“根本”就是“哥倫布大交換”的結果,歸根結底,是一個生態問題。
語言過渡:讓我們來重點認識一下哥倫布大交換中的代表性物種。
⑴讓世界上癮的煙草:產自美洲的煙草在新航路開辟后傳播到整個世界。
⑵養活了世界的土豆:產自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被引種到舊大陸,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養活了更多的人口。1845-1850年愛爾蘭因土豆欠收而引發大饑荒就是最好的證明。
⑶導致人類大遷徙的甘蔗:產自亞洲的甘蔗被歐洲殖民者引種到美洲,由于美洲的人口被大量屠殺,殖民者用罪惡的三角貿易將非洲大量黑人販賣到美洲從事種植園生產。
⑷掀起兩場戰爭的茶葉:產自亞洲的茶葉在新航路開辟后大規模進入歐洲,成為獲利重要商品。英國為加大對殖民地的掠奪,1773年通過《茶稅法》,引發了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由于中英在長期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販賣鴉片,并于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
語言過渡:先前我們回顧了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進行物種交流的特點,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有什么不一樣的特點。
材料:(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結合教材和以上材料概括特點:范圍具有全球性;交流就有雙向互補性;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
語言過渡:那么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帶來什么影響呢?閱讀以下多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飽腹感更明顯。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福建松溪縣發布勸農文告,點名要求當地農民大力種植“馬鈴薯”。在清朝,有玉米參加輪作復種的土地,比沒有玉米輪作的土地增產四分之一,水稻畝產超過千斤是近幾十年才實現的事,而甘薯畝產千斤在清代時就能輕松做到。
由以上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包括:⑴提高了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1:歐洲人已經如此徹底的接納美洲食物,實在很難想象哥倫布時代之前他們的飲食是何等模樣,你能想象沒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調味的菜嗎?誰能想象一位無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廚子?
——摘自《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2:明嘉靖《常熟縣志》(1538)和王世懋《學圃雜疏》均有明確記載。《三農記》卷12亦云:“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過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時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
材料3:可以推測辣椒傳入中國應該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為觀賞作物和藥物。大量傳入則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開海禁之后。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摘編自戴雄澤《漫話辣椒的起源和傳播》
由以上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包括:⑵改變了人們的食物結構、飲食習慣,豐富了人們的營養構成,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材料1: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 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
——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
材料2:包谷:歲共出萬余石,苗鄉自食并縮酒賣甚眾,貧民做耙賣,村市熬糖做粉賣,每石十大官斗,現價易制錢一十二文,較米每石十大官斗現價少易制錢四千六百文。
——宣統元年湖南《永綏直隸廳志》
由以上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包括:⑶推動了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推動經濟全球化。
材料1: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后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2: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物種多樣性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的重要原因。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場生態災難,現已成為全球問題。“生物入侵和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環境污染防治一樣,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
由以上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包括:⑷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包括造成亂砍濫伐,植被破壞,過度墾荒造田,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嚴重等。
材料:可可豆(巧克力的原材料)、糖膠樹膠(口香糖的原材料)等成為人們生活的調味劑,為喜愛它們的人帶去心靈的慰藉,同時也發揮著人際交往潤滑劑的作用。橡膠可以制成汽車、飛機的輪胎,或者作為電器的絕緣材料,要是沒有它,我們不可能維持現在的生活水準。如果沒有上述這些植物的話,可以斷定,我們的文明、飲食文化會呈現出一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狀態,而那樣的社會絕不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摘編自酒井伸雄《改變近代文明的六種植物》
由以上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包括:⑸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等。
(四)課堂小結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帶給世界的影響可以稱之為:從孤立隔絕的舊世界,到交流聯系的新舊世界,迎向命運與共的未來世界!
(五)真題演練、鏈接時政
1.真題演練:結合學案,簡要檢驗學生課前答題情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以通俗簡易的語言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取概括信息技巧。
(2018全國Ⅱ卷)閱讀材料,并完成問題。(25分)
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緊密聯系。 ——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12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8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5分)
【解析】(1)特點: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
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備荒物資。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大豆是一種優良作物品種,適宜種植;科學技術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
(3)意義: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時政鏈接:結合時政熱點中美貿易戰,普及相關新聞資訊,激發學生思考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如何應對貿易戰?邀請幾個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可以舉手示意、并進行辯駁。
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打響,至今已有一年半,大豆作為中美貿易大宗商品受到各方重視,甚至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一大因素。
材料1:2000年以來中國每年進口大豆數量(單位:萬噸)
材料2:(2018年3月22日)美國大豆協會會長約翰(John Heisdorffer)說:“我是來自愛荷華州的一個農民,有人妨礙了我最大的市場,那真是令人沮喪。我們每年需要向中國出口1460億美元的大豆,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客戶。……我們當地的谷倉(運營商)一下午都在接電話,農民都希望今天就出售他們的糧食。”
材料3:新聞報道《中美表面看似對立,實則……》
日本《產經新聞》7月7日發表一篇觀察報道稱,中美在貿易爭端背后互相依存。
報道稱,到本月6日,中美貿易摩擦激化至開始互相發動關稅制裁已有三年時間。如今,中美貿易隨著經濟好轉得到恢復,雙方經濟聯系不斷加強的一面也有所顯現。
報道指出,中美對立始于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實行的強硬政策。2018年7月,美國開始對中國發動所謂“關稅制裁”,后期又分階段加大了“制裁”力度。中國也用同樣的手段予以回擊。
報道注意到,隨著中美經濟逐漸恢復,兩國的進出口額也在急劇增加,大有回到新冠疫情和關稅戰之前水平之勢。
報道表示,在貿易戰的最初期,有人預測這將導致兩國貿易規模日趨縮減。不過,疫情危機令中美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浮出水面。
6月底,記者采訪美國伊利諾伊州一位種植大豆和玉米的農場主時,這位農場主高興地表示,今年糧食價格有所上漲,收益應該不錯。
報道介紹,伊利諾伊州的大豆產量位列全美第一。占全州總產量六成的出口大豆中,有四成流入了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很早從疫情中恢復過來。隨著中國的需求回升,美國農業部預測美國農產品的對華出口額“將在2021年度創新高”。這位農場主也通過購地、新增儲藏設施等方式提前做好了準備。
2018年7月,共和黨陣營的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動所謂“關稅制裁”,中國采取反制措施,發動報復性關稅制裁。這位農場主稱當時受到了毀滅性打擊,言辭間毫不掩飾對當時政府強硬路線的質疑。
如今回憶三年來的歷程,這位農場主心情復雜地表示,中國是不能失去的重要客戶。
此外,中國的對美出口也迅速由降轉升。
報道認為,中美表面看似對立,實則在共同探尋貿易層面的共存,兩國正處于此種微妙的平衡之中。
——參考消息 2021年7月9日
材料4:面對美國挑釁,中國的選擇與回答如下:
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習近平
十、教學評價設計
采用以下幾道習題,檢驗鞏固學生所學。
1.(2015·全國Ⅱ卷高考·32)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
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
【答案】D
【解析】茶葉的普及屬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體現不出等級觀念淡化這一結論,故A項錯誤;中英兩國文化差異較大,對東方生活方式向往不會成為英國社會的普遍認識,不是對材料中茶葉逐漸普及現象的合理解釋,故B項錯誤;隨著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貧富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項錯誤;由于英國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加大了對東方的貿易,使茶葉大量流入英國,導致茶葉價格下降,成為普通民眾也可消費的產品,故出現材料變化,故D項正確。
2.(2020·北京高考·20)(12分)“茶”字發音的傳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國,漢唐時期即開始對外傳播。在漢語中“茶”有不同的發音,隨著茶葉海外貿易的擴展,“茶”字的不同發音傳入亞、非、歐等地。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發音系統;廈門方言發音形成今天的 tea 發音系統。明清時期,荷蘭、英國主要從廈門進口茶葉。英、荷語言中本無茶葉一詞,于是直接借用廈門發音,將“茶”讀作tea。
材料二 “茶”的兩大發音系統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示意圖
(1)讀上圖,cha與tea發音系統分別分布在哪些地區?(4分)
(2)不同發音系統的形成與茶葉貿易路線有密切關系。結合所學分析不同發音系統形成的歷史原因。(8分)
【解析】(1)本題屬于識圖題,看清題目要求,找到cha和tea發音系統在地圖中的分布位置即可。如cha發音系統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tea發音系統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2)根據題意,不同的發音系統和茶葉貿易路線有密切關系,故回答不同的發音系統形成的原因即回答不同發音系統所走的貿易路線。根據材料一中“北方以及廣東地區‘茶’字的發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 cha 發音系統”和材料二示意圖中cha發音系統的分布區域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和cha發音傳播路線,結合所學,這主要和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有關,茶葉從中國長安等地出發,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又轉銷到東歐和東非地區。cha的發音也隨之傳入這些地區。cha發音系統還分布在東歐、葡萄牙,和新航路的開辟有關,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葉貿易商路。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cha的發音。根據材料一中“荷蘭、英國主要從廈門進口茶葉。英、荷語言中本無茶葉一詞,于是直接借用廈門發音,將‘茶’讀作tea”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可知,荷蘭、英國多從廈門進口茶葉,并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歐地區,于是由廈門方言形成的 tea的發音伴隨西歐商人和殖民者的腳步傳到這些地區。
【答案】(1)cha: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非洲北部和東部(東非);東歐、葡萄牙。tea:東南亞南部(馬來群島);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歐和北歐等。
(2)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發達,茶葉從中國長安等地出發,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又轉銷到東歐和東非地區。cha的發音也隨之傳入這些地區。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葉貿易商路。葡萄牙主要從澳門進口茶葉,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形成了cha的發音。荷蘭、英國多從廈門進口茶葉,并沿新航路將茶葉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歐地區,于是由廈門方言形成的 tea的發音伴隨西歐商人和殖民者的腳步傳到這些地區。
3.(2015·四川高考·13)(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1)結合所學知識,以“交流與聯系”為主題,解讀材料一。(10分)
(2)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美洲作物傳入對明清中國的影響。(12分)
【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新世界”“舊世界”和帆船圖片等信息可知其表達的是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結合材料一中新舊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從新航開辟的相關內容和歷史意義這兩個角度來解讀作答。(2)結合美洲農作物的特點,從對中國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以及人口變化,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對自然環境影響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解讀:新航路開辟;(2分)新舊世界(或新舊大陸)之間物種交流、疾病傳播;(4分)物種交流密切了各地區聯系;疾病傳播給人類帶來災難。(4分)
(2)影響: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分)促進了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3分)改變了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3分)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3分)
十一、板書設計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
十二、教學反思
新航路開辟作為中學歷史課堂中的經典課例,教師可采用的圖文素材十分豐富,可用于橫向拓寬學生視野、縱向梳理歷史脈絡的知識要點也有多種選擇。例如在完成課內教學目標后,不少教師會以生物學視角為拓展延伸,向學生補充普及食物物種交流的負面影響,例如個別外來物種的入侵嚴重破壞了本地生態平衡、造成難以挽救的生態資源損失等;然而經過深思,我轉而選擇了話題較為新穎的時政熱點——中美貿易戰,以一道以大豆為主角的高考真題和中美貿易戰相關材料引發學生對物種交流之于人類歷史、社會生活、外貿秩序乃至國際關系的深遠影響,將本課的思想高度提升至國際合作共享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層面,希冀將歷史照進現實,引導學生基于歷史課堂所學看待現實生活,涵養學生關注現實的人文情懷、關注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歷史使命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定西市| 美姑县| 阿拉善右旗| 白河县| 华池县| 望城县| 巴里| 呼玛县| 明光市| 河曲县| 双桥区| 友谊县| 双辽市| 南昌县| 石台县| 广安市| 呈贡县| 平塘县| 张家口市| 木兰县| 佛坪县| 衡东县| 行唐县| 浦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临沧市| 平谷区| 安庆市| 许昌县| 新和县| 乐清市| 濮阳市| 洪雅县| 大姚县| 景东| 隆回县| 金寨县| 松阳县| 盈江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