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案 教學目標一、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了解農業、手工業生產工具發展的歷程,厘清歷史脈絡,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時空觀念二、通過對生產工具變化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以生產工具為基礎會產生特定的勞作方式三、通過分析生產工具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得出生產工具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的理論分析歷史問題四、通過史料與課堂探究,了解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認識科技創新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性,感悟家國情懷,形成責任擔當意識 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二、教學難點:認識生產工具的進步對社會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一、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的演變材質 出現與發展階段 特點石 器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為打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為磨制石器 石器質地堅硬,更為耐用 制作工序為選料、打擊、磨光和鉆孔青 銅 器 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 距今5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 中國出現小件青銅器;夏商西周為青銅時代 青銅鑄造為鼎及其它器皿(權力象征) 但由于青銅在當時是珍貴資源 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鐵 器 公元前15、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赫梯人掌握治鐵技術,后傳入西亞、北非和歐洲 戰國時期鐵制農具推廣;南北朝出現灌鋼法 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 隨著熔爐進步,擴大了鐵器生產規模2、耕作方式的演變(1)刀耕階段:距今約1萬年前的新時期時代早期(原始農業·刀耕火種)(2)鋤耕階段: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耒耜、木幫、蚌鏟等翻土農具)(3)犁耕階段: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犁耕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推廣,成為主要耕作方式;東漢二牛抬杠變成一牛挽犁3、灌溉工具的演變(1)原始社會未期,人類用陶器汲水灌溉;后在古埃及和中國學會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2)東漢末年翻車;唐朝立井水車(北)和高轉筒車(南);宋朝水轉翻車;明清風力水車4、畜牧業工具的演變: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二、手工業工具的變化1、紡織工具的演變(1)古代中國①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獸皮②新石器時代晚期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③漢朝出現紡車紡紗(提花機)④元朝黃道婆發明新式織布機,此后紡織機普及農耕家庭古代西方也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2、制陶工具的演變(1)人們最初用手工泥條盤筑方式來制造陶器(陶器圓度并不理想)(2)新石器時代晚期采用坯車制坯,不僅能制成圓形坯件,還能控制坯件薄厚(3)南朝時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防止燒制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4)唐宋時期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釘(防止燒制中器物粘連)3、冶金工具的演變(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鍛打 (小型器具) 土爐 熔化金屬原料錘 打擊金屬原料銼 磨平金屬原料鑄造 (大型器具) 坩堝 熔化金屬原料范 定型金屬原料補充知識·冶金鼓風:西漢由人力皮囊鼓風變為畜力鼓風、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水力鼓風)三、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小農經濟(1)時期:工業時代來臨之前,農業家庭式勞作在各文明中很普遍(2)原因: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使集體勞作形式逐漸瓦解(3)代表①中國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開始流行②古希臘古羅馬在氏族部落解體后,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4)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精耕細作、分散性、封閉性、脆弱性(5)意義①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精耕細作)②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革(男耕女、自給自足)③增加了國家稅收(家庭為單位、戶數增多)2、農業莊園式勞作(1)代表①羅馬共和國晚期和帝國時期,戰爭帶來大量奴隸,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西歐大量農奴和自由農民在領主莊園中服勞役并繳納租稅③中國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田莊經濟(塢堡)(2)特點:自給自足、集體勞作、擁有私人武裝(3)意義:戰亂時期起到了保護生產作用;但整體生產力較低;易造成地方割據3、手工業家庭式勞作、民營和官營作坊勞作(1)代表:我國古代三種主要手工業經營模式為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和官營手工業占主導,但明清時期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2)特點:手工業者世代傳承(父子相繼、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 當堂練習1、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的趨勢是( A )A. 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B. 石器鋤耕—刀耕火種—鐵犁牛耕C. 鐵犁牛耕—刀耕火種—石器鋤耕 D. 石器鋤耕—鐵犁牛耕—刀耕火種2、《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B )A. 使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 B. 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C. 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 D. 主要在于水利工程興修3、據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可知,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隨著稻田復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清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導致明清糧食畝產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D )A. 商品經濟繁榮沖擊農業生產 B. 殘酷的封建剝削嚴重傷農C. 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長期停滯 D. 生產方式制約生產力提高4、《詩經》是一部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B )A. 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B. 井田制趨于瓦解C. 小農經濟發展完善 D. 土地兼并嚴重5、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古代中國經濟發展”這一主題時,得出以下部分結論。你認為其中不正確的是( B )A. 曲轅犁的發明是我國古代耕作技術的進步 B. 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灌溉工具水排C. 宋朝的市徹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D. 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一、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二、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三、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