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題目 3.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時 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普通高中教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3課。教材共三子目,講述秦從統一六國到政權速亡的過程,史實較多但線索清晰。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秦統一六國和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史實,但基于史料認識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多角度地理性分析奉朝崩潰的原因,尚較難做到。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恰當運用所學和史料分析論述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更是不小的挑戰。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中蘊含的信息,認識戰國后期統一的趨勢以及秦統一六國所具備的優勢所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歷史資料、教師講述,認識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由來以及具體內容(史料實證) 3.通過分析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及鞏固統一的意義,強化對國家的認同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通過分析史料以及課本內容,歸納總結秦滅亡的原因,并從中得到歷史啟示(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教學重點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歷史意義。教學難點 認識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多角度理解秦朝滅亡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詩經·秦風·蒹葭》,這是詩經中很著名的一首詩,但很少人注意到這首纏綿悱惻的愛情詩,竟然出自于陽剛上尚武的秦人之手。 通過纏綿悱惻的愛情詩與尚武粗狂的秦人形成強烈對比,激起學生對秦人秦地的好奇心。一、秦的統一 學習任務一:利用引言、正文一、二段及學思之窗分析秦統一的原因 教師:引導分析 (1)社會苦戰已久,人民渴望統一,社會發展要求打破政治阻礙。 (3)時代孕育著統一的思想。 (4)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商鞅變法確立耕戰相結合的國策,大大提高秦的戰斗力和戰爭動員能力。 學生閱讀材料,學會分析史料, 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時空觀念,理解結束分裂、實現統一是民心所向和歷史所趨,秦領導統一尤其歷史必然性。學習任務二:觀看視頻了解秦統一的策略及過程。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制定正確策略的必要性。學習任務三:利用材料分析秦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教師:引導分析 1、皇帝制度 展示材料: 臣(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 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皇帝制度的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帝獨尊。從“天下共主”到“皇權獨尊”。 2、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度) 學生總結特點:互不相屬,分權牽制;服務于皇室,家國同治 3、地方政府(郡縣制) “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史記秦始皇本紀》 教師活動:秦始皇為什么贊同李斯的建立,推行郡縣制? 學生小組討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不同 教師活動:增加拓展材料 “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讀通鑒論 秦史》 通過分析材料,使學生認識到“封建”與“郡縣”各有其得失,但是郡縣制更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所以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從長遠來看,郡縣制度的推行是歷史的進步,影響了中國此后歷朝的地方政治體制。 小結: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示意圖 秦朝創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此后中國歷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 4、經濟文化交通法律等方面的統一 材料:“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許慎《說文解字》 思考:秦統一六國、擴大疆域后還面臨哪些問題?秦始皇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問題:語言不統一、貨幣市場不統一、馳道交通不統一、管理混亂 解決方法: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建立戶籍制度,制定法律,遷六國貴族和豪強到關中和巴蜀等。 學習任務四:通過完成列表,小組探究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教師:給出表格,引導分析。 史料:“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 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 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 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 四、為中國 學術思想之奠定。”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秦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在中國歷史上有何意義? 意義總結見下表。 學生在課前完成基礎知識的預習,課堂上通過材料的分析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通過小組討論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得出結論。 通過對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幫助學生認識郡縣制的特點和意義。通過對三公九卿制的介紹,幫助學生感受到無論是郡縣制還是三分九卿制,權力的核心始終在皇帝那里,秦制的核心——皇權至上。 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能夠增強學生間的互動性和協作性,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 引導學生閱讀原典文獻史料,加深對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的認識,結合教材,能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梳理總結,形成對秦鞏固統一措施的整體認知。同時,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通過史料內容的逐步呈現和不斷追問,引領學生走進歷史,提高歷史解釋素養。 通過史料與表格進行總結性梳理,帶領學生按照歷史事件的內在順序展開學習活動,具有條理性。二、秦朝的暴政 學習任務四: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出秦暴政的表現。 教師:引導分析 大興土木,興建宮殿、陵墓、國防工程等。 控制思想,焚書坑儒。 實行嚴刑峻法。 閱讀教材 分條列出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學習任務五: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分析秦速亡的原因。 教師:引導分析 探究賈誼《過秦論》中的相關觀點,思考秦滅亡的原因? 材料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賈誼《過秦論》 材料二: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威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 秦朝統治者的暴政;吏治的敗壞;思想文化上的失誤:政治體制推行過急。 通過觀看視頻加深對秦速亡的理解,分析材料,總結秦速亡的原因 從秦末農民起義認識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板書設計作業設計:包括課前、課后的作業 課前作業:學生閱讀教材,完成本課時間軸。 課后作業:基礎試題、高考真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