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1)概念:由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2)特點: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3)舉例:植物的種子繁殖(開花→傳粉→形成受精卵→種子的胚→新一代植株)。2.無性生殖(1)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2)特點: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能保持母體的優良性狀;繁殖速度快。(3)無性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①嫁接(如圖):成功的關鍵是使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嫁接后果樹所結果實的品質與接穗的相同。優點是既能保持植株的優良特性,又能加快開花結實。②扦插:莖段切口要保證上平(減少水分散失)下斜(增大吸水面積),不能倒插;扦插時要去掉大部分甚至全部枝葉(減少蒸騰作用)。③植物組織培養:利用無性生殖的原理,使植物組織或細胞等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生物技術,其優點是繁殖速度快。常用植物的莖尖培養脫毒苗。3.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比較比較項目 有性生殖 無性生殖不同點 有無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有 無新個體的產生方式 由受精卵發育而成 由母體直接產生繁殖速度 較慢 較快后代特性 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 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后代變異性 強 弱相同點 都能產生新個體,使物種得以延續和發展知識拓展 細菌、草履蟲的分裂生殖,真菌、植物的孢子生殖,克隆羊等都屬于無性生殖;試管嬰兒屬于有性生殖。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2.發育類型:變態發育,即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與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家蠶的完全變態發育 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1)完全變態發育(如圖):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有明顯差異。如家蠶、蝶、蛾、蚊、蠅、蜜蜂等。(2)不完全變態發育(如圖):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沒有蛹期,幼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如蝗蟲、蟋蟀、螻蛄、螳螂等。(3)昆蟲具有外骨骼,但外骨骼不能隨著身體的長大而長大,因此昆蟲發育過程中會出現蛻皮現象。要點點撥 完全變態發育的農業害蟲,一般在幼蟲期對農作物危害最大;不完全變態發育的農業害蟲,一般在成蟲期對農作物危害最大。但消滅害蟲的最佳時期都是幼蟲期。 三、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體外(水中)受精、卵生。2.生殖過程(以青蛙為例):雄蛙鳴叫(吸引雌蛙)→雌雄蛙抱對(提高卵細胞的受精率)→排卵或排精→水中受精→形成受精卵。3.發育過程(以青蛙為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屬于變態發育。4.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的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水域環境的減少和污染會影響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易錯點撥 兩棲動物的發育方式沒有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之分,只說變態發育即可。四、鳥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2.鳥卵的結構和功能(如圖)(1)卵細胞(2)卵白:含有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的需要,也能保護卵細胞。(3)系帶:固定卵黃。(4)氣室:提供氧氣。(5)卵殼和卵殼膜:起保護作用。卵殼上有氣孔,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6)鳥卵既可貯存豐富的營養物質供胚胎發育的需要;又有卵殼、卵殼膜的保護,能減少水分的散失。這都有利于鳥類在陸地上繁殖后代。3.生殖和發育過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 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發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階段。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遺傳和變異(1)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2)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如“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3)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過程實現的。2.生物的性狀(1)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特征的統稱。(2)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如人的單眼皮與雙眼皮。(3)轉基因技術:將一種生物的基因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內,通過轉入基因在生物體內的表達,來改變生物的性狀。(4)轉基因超級鼠的誕生說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5)在生物傳種接代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6)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狀是否表現,還受到環境的影響。二、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1.基因、DNA和染色體(如圖)(1)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存在于細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2)每種生物體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都是一定的。一般情況下,一個染色體含有一個DNA分子,一個DNA分子上有很多個基因。如:人的體細胞中含有23對染色體,包括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2.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1)精子和卵細胞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2)在體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是成對存在的;在生殖細胞中,染色體和基因是成單存在的。(3)受精卵中的每對染色體中,必有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成對的基因也是如此。(4)性狀遺傳的實質:親代通過生殖過程把控制性狀的基因傳遞給子代。易錯點撥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數量變化的規律:體細胞(2n)→生殖細胞(n)→受精卵(2n)。 三、基因的顯性和隱性1.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之分??刂葡鄬π誀畹幕蛴酗@性和隱性之分:顯性性狀由顯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由隱性基因控制。2.如果體細胞的成對基因都是隱性基因,如dd,生物體表現隱性性狀;如果成對基因中有顯性基因,如DD或Dd,生物體表現顯性性狀。3.雖然基因組成為Dd的生物不表現出隱性性狀,但隱性基因d仍會遺傳下去。4.基因組成均為Dd的個體雜交,子代的基因組成及其比例為DD∶Dd∶dd=1∶2∶1。5.禁止近親結婚(1)遺傳?。河蛇z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或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可遺傳給后代。(2)常見的隱性遺傳病:紅綠色盲、白化病、血友病。(3)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會增大后代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四、人的性別遺傳1.男女染色體的差別(1)人類染色體的類別①常染色體:與性別決定無關的染色體。②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有X、Y兩種。(2)人的細胞內的染色體組成①人的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男性為22對+XY;女性為22對+XX。②人的生殖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精子的染色體組成為 22條+X或22條+Y;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為 22條+X。易錯點撥 人體的成熟紅細胞和血小板無細胞核,其染色體數目為0?!?br/>2.生男生女機會均等(如圖)(1)就性染色體而言,男性產生兩種精子:含X的精子和含Y的精子;女性產生一種含X的卵細胞。(2)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的組成決定的:含X染色體的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受精卵(XX)發育成女孩;含Y染色體的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受精卵(XY)發育成男孩。(3)兩種精子數量相等,且它們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故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易錯點撥 男孩的Y染色體一定來自父親,X染色體一定來自母親。 五、生物的變異1.變異的類型(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能夠遺傳給后代。如色盲、白化苗、轉基因超級鼠、太空椒等。(2)不可遺傳的變異:僅僅由環境引起,而遺傳物質并沒有改變,不能遺傳給后代。如整容、曬黑、水肥充足的莊稼的果穗飽滿等。2.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1)人工選擇和繁育:如高產奶牛的培育。(2)雜交育種:如高產抗倒伏小麥的培育。(3)利用宇宙射線誘變育種:如太空椒等,太空環境可以改變植物的遺傳物質。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原始大氣沒有氧氣。2.米勒的模擬實驗: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大氣成分進行實驗,合成了多種氨基酸。該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3.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4.原始生命起源的過程:無機物(原始大氣)簡單有機物復雜有機物原始生命。二、生物進化的歷程1.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比較法。2.研究生物進化的證據(1)最重要、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地球上出現得越早。(2)生物的形態結構和解剖學特征:形態結構的共同特征越多,親緣關系越近。(3)比較一些生物的細胞色素c的差異氨基酸數目:差異氨基酸數目越少,親緣關系越近。3.生物進化的歷程(1)植物的進化歷程(2)動物的進化歷程4.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不包括由體型小到體型大。三、生物進化的原因1.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2.自然選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的過程。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內容:過度繁殖——前提;生存斗爭——手段和動力;遺傳和變異——基礎和內因;適者生存——結果。(2)聯系: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3)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4)生物的多樣性、新物種及超級細菌等的形成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第八單元 健康地生活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一、傳染病及其預防1.傳染病(1)概念: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2)病原體: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3)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4)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①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如患新冠肺炎的病人、攜帶禽流感病毒的雞等。②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人或動物所經過的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蚊蠅)傳播、血液傳播、接觸傳播等。③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2.傳染病的預防措施(1)控制傳染源:針對傳染源采取的措施,如隔離、治療傳染病病人;捕殺、焚燒、掩埋患病禽畜等。(2)切斷傳播途徑:清潔、消毒公共場所;洗手、戴口罩;殺滅蚊蠅媒介、禁止未檢疫的生物入境等。(3)保護易感人群:注射疫苗;鍛煉身體等。二、免疫與計劃免疫1.人體的三道防線(如圖) 皮膚的保護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細胞的作用(1)第一道防線:包括皮膚和黏膜,能阻擋病原體侵入,殺死病菌,清掃異物。(2)第二道防線:包括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溶菌酶)和吞噬細胞,溶解、吞噬和消化病原體。(3)第三道防線:包括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白細胞的一種),能產生抗體,清除抗原。2.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1)非特異性免疫:人生來就有的,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包括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2)特異性免疫:后天形成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包括人體的第三道防線。3.抗原和抗體(1)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移植器官、過敏原、疫苗等異物。(2)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刺激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3)一種抗原只能刺激淋巴細胞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抗體,如接種乙肝疫苗,只能激發人體產生乙肝抗體。(4)抗體和抗原的結合具有特異性,如乙肝抗體只能和乙肝病毒或乙肝疫苗結合。(5)抗體與抗原結合后可以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當同樣的抗原再次入侵人體時,機體會快速產生大量的相應抗體,再以同樣的方式將抗原清除。4.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1)防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2)自穩: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3)監視: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5.當免疫功能過強時,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和藥物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6.計劃免疫(1)概念: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地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2)疫苗:用失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3)原理:接種的疫苗相當于抗原,進入人體后,可刺激淋巴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該過程屬于特異性免疫,能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7.艾滋病(AIDS)(1)病原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2)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易錯點撥 一般接觸如握手、擁抱、蚊子叮咬等不會傳播艾滋病。(3)預防措施:目前還沒有可臨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主要預防措施是切斷傳播途徑。第二章 用藥與急救一、安全用藥1.概念: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和藥物的作用適當選擇藥物的品種,以適當的方法、劑量和時間準確用藥,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盡量減小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或危害。2.藥物分類(1)處方藥:憑處方購買,按醫囑服用。(2)非處方藥:不需要憑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簡稱OTC。3.用藥要求:使用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藥物的名稱、主要成分、作用與用途、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用法與用量、制劑與規格、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易錯點撥 “中藥是純天然的草藥,沒有副作用”,用藥越多越好、越貴越好,服藥時間無所謂都是常見的用藥誤區?!?br/>二、急救1.心肺復蘇包括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等。心肺復蘇的順序是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如圖)2.胸外心臟按壓時按壓的位置是在胸骨下段約1/3處,按壓速度為每分鐘至少100次。3.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1)使病人仰臥,通過抬下頦、保持頭后仰的方法,使其呼吸道通暢,并解開病人的衣領、腰帶等。(2)清除病人口鼻內的異物和污物。(3)救護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頦,另一只手捏緊病人的鼻孔,用口包住病人的口,平緩吹氣2次,每次持續1秒以上。4.急救時,按壓與吹氣的比例是 30∶2。當病人出現自主呼吸、頸動脈有搏動,并且臉色逐漸轉為紅潤時,則證明搶救有效。5.出血和止血外出血種類 出血特征 血液顏色 處理方法動脈出血 血液由傷口噴出或涌出, 血流速度較快 鮮紅色 用手指或止血帶按壓傷口的近心端靜脈出血 血液從傷口緩慢且持續流出 暗紅色 用手指或止血帶按壓傷口的遠心端毛細血管出血 血液從傷口少量滲出 紅色 消毒傷口后用創可貼或自然止血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進健康一、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2.心情愉快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3.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宣泄煩惱(注意宣泄的對象、地點和場合),自我安慰。二、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阂恍┞?、非傳染性疾病,又稱“現代文明病”。常見的生活方式病有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速生活方式病的發生和發展。2.吸煙、酗酒、吸毒、染上網癮的危害(1)吸煙能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還可能誘發肺癌等。(2)酗酒能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臟疾病等。(3)吸毒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并使心肺受損等。(4)染上網癮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出現心理疾病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