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一、史學視野【主題1】隋唐開明的民族政策材料 唐朝時期在民族關系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羈縻府州的設置。唐代在周邊民族的內附部落設置都護府、都督府、都督、刺史、縣令,管轄原來部落的領地。唐讓這些首領保持原有的稱號與權力,并自理內部矛盾斗爭。同時,羈縻府州不必承擔賦役。這是唐朝在民族地區實行的自治性較大的開明統治辦法。它適應了唐代邊疆各族都已進入階級社會,大部分已建立政權,經濟、人口都已有較大發展的客觀形勢,對邊疆有效地進行了管轄。——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解讀】羈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數民族傳統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國家統一行政設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領擔任唐朝地方政府——羈縻州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襲其職,讓他們繼續統轄本族人民。唐朝邊疆民族地區的羈縻府州主要統轄于單于、安北、北庭、安東、安西、安南六大都護府。其中,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管轄西域,安北、單于兩大都護府管轄北疆,安東大都護府管轄東北,安南大都護府管轄南疆。【主題2】隋唐時期區域開發與城市發展材料 隋朝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的局面,國家的統一,經濟的一度恢復發展以及大運河的溝通都為繁榮城市經濟創造了條件。隋初按規劃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大興城長安城及東部洛陽,到唐朝時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隋唐時期城市與區域開發之間的聯動主要有:(一)發達的陸路交通帶動中心城市與腹地經濟;(二)大運河的開鑿牽引沿線城市和腹地經濟;(三)海外貿易的興起和發展聯動海港城市及腹地經濟 ;隋唐時期的城市的建立和選址目的各有不同,但其經濟和城市基本是按照城市-腹地互動的模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才全面發展的。——高長虹《隋唐時期區域開發和城市發展》【解讀】隋唐盛世包括: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思想文化異彩紛呈;民族政策開明;對外交流頻繁。主題2主要是從經濟要素著手,突出商業發展、城市發展、區域開發等。一是中心城市帶動城市:長安、洛陽聚集了各國的使節、商人,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二是大運河牽引的城市,例如鎮江、常州、蘇州、杭州是江南運河線上四座商業繁榮的城市。三是海外貿易聯動海港城市,例如南北兩大航線城市、主要的海港城市有滄州、萊州、海州、楚州、揚州、臺州、明州和泉州等。從高長虹《隋唐時期區域開發和城市發展》分析,隋唐時期區域開發與城市發展,也是隋唐盛世的表現之一。二、課標解讀【內容要求】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民族交融。按課標要求,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只需要達到“了解”的程度,“了解”即“記憶”或“回憶”。我們在教學中一是突出隋朝的盛極一時,重點突破洛陽城、大運河聯動的城市發展;二是突出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從這兩個角度體現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按課標要求,隋唐時期民族交融要達到“認識”的高度,教學中,重點是講透通過“認識”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怎樣促進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交融,一是學生能利用課本的相關文字敘述、地圖來說明隋唐時期民族交融或者邊疆治理的途徑、方式和表現;第二方面能通過課本和教師適當的補充史料解讀民族交融原因、特點以及意義,這就達到課標要求。所以,我們要把握的關鍵是如何通過解讀民族交融的途徑、方式、手段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民族交融”“邊疆治理”,以及認識隋唐盛世的出現,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來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三、教材分析教材第一子目“隋朝的興亡”,選取隋朝的建立,主要介紹隋朝的廣建倉庫、興建洛陽城、開鑿大運河,隋煬帝三征高麗、隋朝滅亡。教材第二子目“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主要分兩個層次介紹,一層次是介紹了貞觀之治、武周政權、開元盛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教材編寫的主線是國家管理制度和政策。第二層次是介紹了唐朝與周邊各族關系的。主要與突厥、吐蕃、靺鞨族等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交融。教材第三子目“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主要介紹節度使擁兵自重,安史之亂及其之后藩鎮割據局面形成,削弱唐朝的統治力量;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黃巢起義及其朱溫降唐,鎮壓起義,建立后梁,開啟“五代十國”。后周實力增強為北宋結束分裂奠定基礎,內容比較雜,比較多,需要資源整合。四、學情分析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60年后周滅亡,朝代涉及隋、唐、五代十國,學生不易“了解”,可以讓學生通過認識歷史地圖來落實朝代的更迭。人物多: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 歷史事件:開通大運河、大興土木、三征高麗;政治制度類名詞:禪讓制、世襲制、內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甲骨文、金文(銘文)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自學、教師講解、學生解釋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多,教師要基于課標要求有選擇使用。對高一學生來說容量大,朝代更迭,人物多,名詞多,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動圖、視頻等多種多媒體手段來再現歷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專注力。五、教學目標1.通過自讀教材,學生能繪制時空圖,并在圖上標注隋唐統一、五代十國建立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基本了解隋唐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2.研讀教材關于鄉間義倉、洛陽城、大運河、大興土木、三征高麗的相關史料,學生能歸納隋朝的盛極一時的原因。3.通過研讀教材和相關史料,學生能以貞觀之治、武周、開元盛世的不同政策的對比為主線,分析唐朝前期的社會高度繁榮的共同原因。4.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教材和補充史料,學生能歸納唐朝開明民族政策體現的不同途徑和民族政策的特點。5.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感受隋唐的盛世,樹立民族自豪感;同時,分析隋唐的滅亡的原因,在今天民族復興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時刻,居安思危,樹立一定的民族憂患意識。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其二》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br/>——皮日休《橡媼嘆》兩首唐朝皮日休關于隋朝滅亡和唐末衰落的詩歌,導入隋唐興衰和五代十國的新課。【設計意圖】選取同一詩人對不同時空尺度的描寫的詩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二)學習新知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設計知識時序圖,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制作通史時空圖:見下圖示1。了解隋唐朝的基本情況(建立時間、國號、統一時間)、五代十國的王朝更迭的脈絡。 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教材,自主梳理教材知識。 高一學生,主要了解基本史實,掌握通史體系。落實教學目標1。通過課本和圖片讓學生了解隋朝的建設,以所學知識為基礎,創設情景,學生思考:隋朝盛極一時的原因? 列舉課本的建設措施:倉庫、洛陽城、大運河;分析隋朝盛極和滅亡的原因。 落實基礎知識,培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素養。實現教學目標2。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 教師對學生以課本為材料,進行如何閱讀材料、如何提取歷史信息、如何解釋課本等歷史信息的學法指導。 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 信息:書本知識 解釋:經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政治: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革新政治;文化: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民族關系: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 結合所學知識和教師補充,實現教學目標3和教學目標5。展示材料一、二、三: 材料一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郭沫若 材料二 她執政五十年間,國家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太宗初,人口三百萬戶,女皇晚期,增加到六百一十五萬戶。618年,米每斗幾百文,武則天時,斗米只五文左右。她執政期間,沒有發生大的農民起義。許多國家朝貢稱臣,乾陵旁肅立的六十一座石像,一個石像代表一個國家。她幾次下詔求賢,肯定 “十室之邑,忠信尚存, 三人同行,我師猶在”,給五品以上官員下達任務,每人必須舉賢薦才。她主持編纂了世界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文館詞林》和第一部國家藥典《新修本草》。 ——何必如《財稅演義》 問題2:從材料一、二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概括唐武則天時期社會變化的表現。 信息:①人口增加;②朝貢;③求賢。 解釋: ①人口迅速增加;②物價穩定;③社會安定;④國庫充足、國力增強;⑤重視人才,出現文化的繁榮。 通過補充武則天政啟開元的材料,突破教材的“史論脫節”局限;通過唐朝盛世的延續性來深化學生對教材結論的理解。材料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 問題3:說明武則天“政啟開元”,與唐玄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綜觀貞觀之治、武周、開元盛世得出什么結論? 解釋: 共同之處: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結論:唐前期盛世局面,社會空前繁榮,民族政策開明。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實現教學目標3。問題4:結合所學知識的材料和《職貢圖》,概述唐朝通過哪些方式或途徑來實現民族交融?民族政策有什么特點? 信息:表格形式呈現: 策 略采取“戰而后和”的策略東突厥設置羈縻府州西突厥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設置機構: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吐 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會盟:9世紀中期,唐蕃會盟。評 價①有利于中央加強對邊疆的管轄,民族團結,政權鞏固;②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解釋:民族政策特點:開明、靈活。 通過對民族交融不同途徑和唐朝民族政策特點的了解,初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實現教學目標4。材料展示四: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杜甫《無家別》 問題5: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末統治統治的表現。 表現:①安史之亂;②宦官專權;③朋黨之爭;④黃巢起義。 通過唐末的史實的恰當分析,理解歷史的變化和延續。圖片展示:圖示2(見下) 問題6: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自主制作五代十國朝代更迭圖,教師展示。 知道五代十國朝代更迭的史實 學生對隋唐繁榮和變化反思,汲取經驗教訓,客觀認識社會。實現目標5。圖示1:圖示2五 代后梁(開封) 后唐(洛陽) 后晉(開封) 后漢(開封) 后周(開封)901-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1-960十 國前蜀(成都) 后蜀(成都) 吳 (江都) 吳越(杭州) 閩 (長樂) 楚 (長沙) 南漢(興王) 南平(江陵) 南唐(江寧) 北漢(太原)891-925 925-965 892-937 893-978 893-945 895-951 905-971 907-963 937-945 951-979思維拓展古代邊疆治理內涵:中央到邊疆地區的管理體制;邊疆的行政建置;邊防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經濟開發政策及近代以來與邊界交涉相關的外交政策等;古代邊疆治理外延:與治邊思想有關的世界觀、國家觀、民族觀以及邊疆政策有關的人、事、地、物研究等。解讀:民族政策是古代邊疆治理的內涵之一,也是古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議題。隋唐開明和靈活的民族政策推動邊疆內地一體化的進程,同時,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制度自信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時便將民族區域自治上升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受到了憲法的保護。而無論是美國的“肯定性行動”,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等國家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實踐,本質上講就都是針對少數人群體權利的平權政策措施,是一項公共政策,而非一項政治制度,至少它不是國家層面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種復合型的、以實現各民族之間事實上的平等為核心理念的民族政策,實現各民族文化地位的平等只是其中一項政策目標或內容。雖然多元文化主義民族政策也涉及到了對不同族裔群體在教育、就業、選舉等方面權利平等的促進措施,但它涉及的民族平等在內容上仍然是有限的;1931年《關于中國境內少數民族問題的決議案》,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亦有涉及保障少數民族平等法律地位的多部相關法律文件相繼出臺,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行,標志著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進入法制化階段。——摘編自楊須愛《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自信》材料二 毛澤東同志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952年,中央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并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爾后,建立了省級自治區5個,地區級自治州30個,縣級自治縣122個。——摘編自楊秀珍《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問題7:根據材料一,對比西方民族政策,概括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哪些方面。講解: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上升為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平等為核心理念的民族政策內容全面;中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實行處理民族事務的法律體系。問題8: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講解: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平等的民主權利和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促進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鞏固了國家統一。歸納小結七、學業評價1.(水平1-2)唐朝時,邊疆少數民族首領在政治上的共同趨向是( )A.統一本民族各部落 B.建立本民族的政權C. 接受唐朝的領導 D.與唐朝皇室通婚評價目標:能夠從所獲得的史實“唐朝”、“少數民族首領”、“共同”中提取有關的信息,主要是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的史實。答案解析:本題選C。本題考查學生對唐朝民族政策的史實的分析,“共同”的趨向是接受唐朝的領導。2.(水平3-4)唐朝詩人皮日休曾說:“(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開鑿大運河的重要意義是( )A.鞏固了隋朝的統治 B.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C.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D.結束分裂割據,實現國家大一統評價目標:能夠把握相關史事時間、空間的聯系,對隋朝大運河作用的加以理解和說明。答案解析:本題選C。從材料中的“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信息判斷這是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和發展。3.(水平3-4)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常痛“煬帝驕暴而亡”,而謂侍臣“常宜為朕思煬帝之亡?!边@反映出( )A.唐太宗對煬帝亡而傷感 B.初唐統治者的憂患意識C.唐太宗對侍臣的重用 D.唐太宗繼承隋朝的制度評價目標:能夠表現出對隋朝滅亡歷史的反思,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更全面認識歷史與唐朝現實的社會問題結合。答案解析:本題選B。從材料“常痛”、“常宜”等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通過“以史為鑒”、“以隋為鑒”,具有憂患意識,求統治者的長治久安,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唐太宗對煬帝這個人亡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對侍臣的重用,排除C項;材料信息涉隋朝,但并非指隋朝的制度,排除D項。4.(水平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外族盛衰之連環性及外患與內政之關系,即某甲外族不獨與唐室統治之中國接觸,同時亦與其他外族有關,其他外族之崛起或強大可致某甲外族之滅亡或衰弱,期間互相之因果……而唐遂受其興亡之強弱之影響……蓋中國與其所接觸者,常為多數外族間之連環性,而非中國與某甲外族間之單獨性。——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述稿》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民族關系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有哪些。(8分)評價目標: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因素。答案解析:所學知識可得“政治、經濟、民族政策”方面的原因;材料中“多數外族間之連環性”、“外患與內政之關系”可得,周邊民族勢力的變化,也是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①經濟上,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②政治上,唐朝前期皇帝采用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國家統一。③統治者民族政策正確,改善民族之間的關系。④唐周邊的民族勢力的變化。(8分)5.水平(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羈縻制度既是唐王朝處理邊疆民族問題的一項重大政策,又是在邊疆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行政制度。依據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特點,“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國中原王朝統治周邊少數民族的傳統政策。唐朝立國之初就在西南、東北諸沿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但是,大規模地普遍設立羈縻府州則是在貞觀四年(630)平定東突厥以后,到開元年間設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鞣竭部為止,百余年間,唐王朝先后在東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設置了八百五十六個羈縻府州。——摘編自林超民《羈縻府州與唐代民族關系》材料二 宋王朝羈縻政策,一方面,在羈縻州縣任用土官以維護其有效統治的同時,又惟恐土官勢力膨脹,將其調離本土;另一方面,為了共同的利益或對付共同的潛在威脅,中央王朝與諸族建立程度不一的合作,又利用各少數民族來征討“異已”,達到以夷制夷、以蠻制蠻的目的;宋朝羈縻州、縣、洞的設置遠遠多于唐代,所涉及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更為廣泛。羈縻制的設置也具有強制性,具體的規定了土官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嚴密的土官承襲法,從而完善和發展了羈縻政策。唐代羈縻府州任用的都督、刺史都由本土、本族人擔任,不利于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在宋代,為了防止地方少數民族勢力的膨脹,往往將少數民族首領調離本土,使其失去依恃。——摘編自袁波瀾等《唐、宋民族政策 ——羈縻問題之比較研究》(1)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唐朝與宋朝羈縻府州設置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羈縻府州設置積極作用。(6分)評價目標: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術語,對唐朝、宋朝羈縻府州的特點提出自己的解釋,并指出積極的作用。答案解析:(1)根據材料一“不易其俗,不易其宜”可知唐朝羈縻府州設置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和政治特點因地制宜進行;根據材料“百余年,先后在東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設置了八百五十六個羈縻府州”可以得知設置羈縻府州的時間跨度大,數量大;根據所學知識,羈縻府州的設置是隨著唐朝版圖的增大而不斷擴大著區域的;根據所學知識,唐朝的羈縻府州需要以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為前提,具有高度的自治性。材料二中“維護統治的同時又唯恐勢力膨脹”可知統治少數民族政策的矛盾性;“所涉及少數民族地區更廣”可知普遍性和強制性等。(2)通過羈縻府州的設置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少數民族地區承認中央政府,擴大了所統治的區域;減少了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沖突,加強了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邊疆得以穩定,同時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社會的穩定也促進了邊疆經濟的發展,唐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地位得以保證。參考答案:(1)唐朝時特點:涉及地區逐步擴大;體現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設置時間長,規模大。宋朝時特點:政府統治少數民族過程中的矛盾性;普遍性和強制性;隸屬性。(12分)(2)積極作用:加強民族聯系,穩定邊疆社會秩序;促進民族交融,發展邊疆經濟生產;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國防,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地位。(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