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教學設計課題 1.1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 授課對象 高二級學生日期 設計人 節次 教材來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了解思維的特征。 課標分解: 1.學生學什么 理解思維的含義和思維的特征。 2.學生學到什么程度 理解思維含義;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理解思維的方式;理解思維的共同特征。 3.學生怎么學 (1)根據生活常見的案例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維的含義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摘錄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了解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含義。 (3)設計三則議學情境材料,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思維的三個特征。教材 分析 地位分析: 本框是本課、本單元、本單元、全書的邏輯起點,也是全書的總論。學習“邏輯與思維”課程模塊,首先要理解“思維”這個基礎概念。為學生明確“思維”與“邏輯”的關系、“邏輯”與“科學思維”的關系奠定了認知基礎。本框需要學生理解思維的含義,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知道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思維方式。 了解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特征、知道思維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懂得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 內容分析: 第一框“思維的含義與特征”闡述“思維”的廣義與狹義的含義,說明人們熟知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等具有怎樣的性質。再次技術上,闡述了思維的三種主要特征,即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第一目“思維的含義”,主要闡述廣義思維與狹義思維的含義,并說明戰略思維、歷史思維等思維方式所具有的性質。第二目“思維的特征”,主要闡述思維所具有的三中主要特征,即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這兩目的主要內容采取概念的邏輯分析方式,說明“思維”這個概念是什么,具有怎樣的特征。學情分析 “邏輯與思維”課程模塊是對思想政治學科四個課程模塊的延伸和拓展。在必修課程中涉及但未細化的內容,如認識和思維的關系,在本課開始初步講述。對中學生而言,“邏輯與思維”這一課程模塊因涉及形式邏輯、辯證思維、創新思維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容易讓人產生知識零散的感覺,為此,教材編寫特別注意將教材的四個“板塊”,即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架構為一個系統的整體。本課時的內容即思維的含義與特征既是科學思維的基礎知識,也是本書的邏輯起點。目標敘寫 學習目標 (1)根據生活常見的案例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維的含義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摘錄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了解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含義。 (3)設計三則議學情境材料,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思維的三個特征。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思維的特征評估任務 (1)根據生活常見的案例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維的含義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1) (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摘錄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了解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含義。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2) (3)設計三則議學情境材料,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思維的三個特征。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3)活動設計 1.活動一: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2.活動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分享各個議學任務。 2.活動三:限時完成針對性訓練題。 3活動四: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估要點新課預習檢查 學生:提前預習教材,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資料,并在課堂上反饋。 全體學生都能完成。展示學習目標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本節課要掌握的學生目標。 (1)根據生活常見的案例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維的含義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2)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摘錄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了解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含義。 (3)設計三則議學情境材料,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思維的三個特征。 全體學生明確學生內容和學習任務。講授新課 一、思維的含義 議學情境 某高中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統一穿校服。 議學任務: 合作、小組分享 (1)你從這張照片中看到或想到了什么? (2)在這些想法中,請結合學過的哲學知識分析:哪些是感性認識?哪些是理想認識?“邏輯與思維”中的“思維”是指哪種認識呢?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一、思維的含義 1.廣義:=意識(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狹義:=理性認識。 2.“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理性認識) 知識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議學評估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這是大腦對梅子的味道進行回憶而產生的效果。這是感性認識的表象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在于( )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B.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C.概念、知覺和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根據生活常見的案例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理解思維的含義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1)講授新課 思維的類型和意義 議學情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時指出,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律,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議學任務: (1)什么是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2)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出這些要求呢?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二、思維的類型和意義 1.思維的類型 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 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指導現實工作。 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 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2.思維的意義 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議學評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S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表明底線思維( ) ①是具有指導性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②是狹義思維,具有直接性的特點 ③能幫助人們把握事物本質及規律 ④是形象思維,如實反映了客觀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摘錄設計議學情境,學生根據議學任務了解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堆、創新思堆、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的含義。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2)講授新課 三、思維的特征 議學情境 材料一 古代醫生不能透視病人體內各種臟器的病變,卻能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診斷。 材料二 臺燈、吊燈、壁燈、支架燈、吸頂燈、閃光燈、手電筒等,其本質都是為了照明,我們統稱為“燈”。 材料三 曹操率兵打仗,天氣熱得出奇,士兵們口渴難耐。于是曹操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汁,我們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議學任務: 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主要體現了思維的哪個特征?你是如何理解思維的這一特征?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三、思維的特征 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但不論哪一種風格的思維,都包含著思維的共同特征。 議學評估 下列對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 ) A.思維具有能動性,能夠幫助人們實現改造世界的目的 B.思維具有概括性,總是可以抓住事物的內在的共同本質 C.思維具有間接性,能幫助人們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D.人們可以感知事物的本質,但其規律要靠理性思維去把握 判斷一個同學的學習情況,要綜合各方面的材料,抓住主要的、能夠說明問題的方面,而對有些現象如成績偶有下降進行舍棄。這主要體現了思維的( ) A.間接性 B.概括性 C.創造性 D.敏捷性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币驗橛邪迪銈鱽?所以推斷那不是雪,而是梅。這是思維的 ①概括性 ②間接性?、勰軇有浴、芎侠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設計三則議學情境材料,學生根據議學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思維的三個特征。同時,設計了1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習目標3)課堂小結 1.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2.學習對應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反思,對沒有達成的學習任務進行跟進。 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回顧與反思作業布置 必做: (1)反思課堂學習內容、整理筆記; (2)限時完成練習冊配套練習題; (3)熟記原理內容 2.選做:《五三高考》 3.預習:下節課教材內容、練習冊預習內容 筆記留痕、錯題的歸因分析板書設計復盤反思基于目標的復盤式評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