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教學設計本課主題本課以商貿范圍變化、商人地位、商貿工具發展時間軸三條為線索,教師通過展示能反映古代國外商貿不斷擴展、國內商人地位逐漸提升和商貿工具使用普遍化等特點,讓學生更好地神入當時的歷史事件,在創設情境中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同時本課布置了三個問題探究,學生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一點點攻破重難點知識。教學背景分析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生活》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中,該單元囊括了商業貿易從起源走向發展,由地方性行為逐漸走向地區間、國家間的內容,并涉及了世界市場逐步形成的相應知識點。本課作為單元中的第一課,主要講解古代中外商業貿易的內容,為后啟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全球擴張而逐步形成世界市場奠定基礎。 從本課內容的編排上看,教材主要分為商業貿易的起源于發展、貨幣信貸商業契約這兩大子目。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將子目重新打散,分為國外商業貿易、國內商業貿易和商業貿易工具三大板塊,并準備用1個課時進行授課。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讓學生縷清國內外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并正確區分古代國內外商業發展的異同,并補充商業貿易工具的相關知識。進而引導學生將古代的商業貿易交流與現今強調的“一帶一路”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學生情況分析 高二學生在初中和高一時對古代國內商業貿易知識有初步接觸,但對于國外的商業貿易知識和三大工具的相關內容比較陌生。且學生的歷史知識仍相對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統的抽象思維體系,學生對古代國外商業貿易發展的概況、國內外商業貿易的發展趨勢和三大商業工具的相關知識仍需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因此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邏輯,按課標要求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補充相關的文本、圖片和音像資源,力求攻破本課重難點。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能過展示地圖、制作時間軸和補充相關文字、圖片材料等途徑,學生準確理解商業貿易的概念,并在自主探究中整理出古代中外的商業貿易起源與發展概況、三大商業工具的發展概況,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素養。 能通過展示圖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探討古代中外商業貿易起源與發展的異同點;闡釋古代中外商業貿易的特點與發展原因;闡述古代三大商業工具的發展并分析其特點。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素養。 能通過展現圖片及相關文字材料,教師帶領學生一同感受古代商業貿易制度的發展與演變,并引導學生對制度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在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中引領學生正確看待古代商業貿易制度,體會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隨時代與形勢發展而不斷調整變化的思想內核。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古代中外商業貿易的特點、三大商業工具的發展概況、絲綢之路的影響。 (二)教學難點: 古代中外商業貿易發展的原因、三大商業工具發展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古代的商業貿易 從范圍變化看國外商業貿易發展 從商人地位看國內商業貿易發展 借用時間軸看古代三大商貿工具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通過《清明上河圖》一圖引入: 2.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古代的貿易是如何發展的? 思考問題,帶著疑問展開本課的學習。 激發學生思考與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課內容。一、從范圍變化看國外商業貿易發展 問題引領一:古代國外商業貿易的范圍有怎樣的變化?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主完成國外貿易發展的表格,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業貿易狀況進行簡要概括。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自主概括出國外商業貿易發展范圍的變化。 教師點撥:1.產生 2.部落間 3.地區間 4.國家間 問題探究一:國外商業范圍變化的特點與原因是什么? 回答:1.商業范圍變化特點:逐漸擴大。 2.原因:國外商業貿易日益繁榮; 交通及運輸技術發展。 1.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開啟本模塊學習。 2.分自主概括完成表格。 3.分析和思考相關知識點,思考商業貿易發展范圍變化的特點、原因。 1.問題引領開啟本子目。 2.難度較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 3.結合教材,學會提取、概括及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二、從商人地位看國內商業貿易發展 問題引領二:古代國內商人地位有著怎樣的變化? 展示商周商人產生的相關史料。 材料:殷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尚書·酒誥》 教師補充:周武王滅商后,商朝遺民為維持生計而四處買賣,逐漸發展為固定職業,周人稱其為“商人”,稱其職業為“商業”,沿用至今。 展示春秋戰國商人地位的相關事例: 事例:范蠡助越王滅吳后,至陶經商成巨富,自號陶朱公,民間尊其為財神。 教師點撥:春秋戰國商人出現,但官府控制為主導,商人地位不高。 展示秦漢商人地位與商業狀況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秦漢商人地位的特點。 材料一:(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史記》 材料二: 教師點撥:商人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 展示圖片材料《花神芙洛拉》等西方壁畫,引導學生思考為何西方的藝術品中有中國的絲綢出現? 教師點撥:雖無證據直接說明出現的就是中國絲綢,但經文獻和圖像佐證,中國絲綢在羅馬時期已經遠涉重洋,成稀有珍品——經由絲綢之路傳播。 絲綢之路知識點的講解:展示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歸納出路線。 教師點撥:從長安(現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北非等地區。 展示陸上絲綢之路影響的史料,引導學生歸納出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特點。 材料一:羅馬四處征戰劫掠金銀,從各國商人手中購買絲綢……將中國和羅馬文明緊密聯系到一起。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為了東西中間商,中亞和西亞成為各種文明交匯處,促進了綠洲城市繁榮。 ——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 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引導學生根據圖片歸納出路線。 教師點撥:從廣州和泉州出發, 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 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影響的史料,引導學生歸納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特點。 材料二:從漢代起,中國對外貿易的規模已相當大。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8鄱皇枪爬系年懧?,首次成為中國同外界聯系的主要媒介?!纬瘯r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 坊市制知識點的講解:展示并對比唐長安城與宋汴京城的示意圖與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分析兩者的區別: 材料一:唐長安城示意圖。 材料二:宋汴京城示意圖。 材料三: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唐六典》 材料四: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 ——《東京夢華錄》 教師點撥: 1.唐朝:市坊分開;時間限制嚴格;官府進行直接控制。 2.宋朝:打破市坊;出現早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控制。 8. 展示兩宋商人地位的相關事例與史料,引導學生思考兩宋商人地位的特點。 事例:據記載,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飲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蘇堤上一家魚羹味道獨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見,獲賞錢、絹若干。 材料:宋時每逢科舉考試揭曉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紛紛出動“擇婿車”,爭相選擇新科進士做女婿,是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馮京雖是狀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張邦煒《試論宋代“婚姻不問閥閱”》 教師點撥:商品經濟繁盛,商人地位提升。 展示明清商人地位的相關史料,引導學生思考明清商人的特點。 材料一:奴富至數百萬,初縉紳皆丑之,而今則樂與為朋矣。 縉紳家之女(婚嫁)惟財是計,不問非類。 ——伍袁萃《林居漫錄》 材料二:今世流品,可謂混淆之極?;榧拗?,惟論財勢耳,有起自奴隸,驟得富貴,無不結姻高門,締眷華胄者。 ——李競艷《明代中后期社會文化探析》 教師點撥:明清商人地位極高。 10. 明清商幫知識點的講解。教師配合課件對明清商幫進行名詞解釋,并補充喬家大院等相關事例。 事例:喬家大院:晉商代表,被稱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11. 展示幾則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回答。 問題探究二:商人地位有何變化?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材料一:(秦漢)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商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團辱之……市井之子孫(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為吏。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材料二:(兩宋)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輔,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陳亮《龍川集》 材料三:士之子恒為士,商之子恒為商。嚴氏之先,則士商相雜,(嚴)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為舜工計,宜專力于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 ---- (清)歸玄恭《歸莊集》 回答: 1.商人地位的變化:秦漢生活受控制;兩宋農商并立、相輔相成;明清揚商貶士、地位大增→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2.原因分析:生產力不斷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繁盛;社會觀念轉變。 1.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開啟本模塊學 2.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3.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4.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5.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6.根據圖片與教材內容自行歸納。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 7.分析和比對圖文材料,思考唐宋坊市制的異同。 8.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9.根據圖片與文字材料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并回答問題。 10.聽講與思考明清商幫的特點。 11.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并解讀圖文材料,思考中國古代商人地位的演變規律,并思考其原因與所反映出的商業貿易何發展概況。 1.問題引領開啟本子目。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概括及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和史料實證的意識。 6.結合地圖自行歸納,可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進而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絲綢之路為重點知識點,教師應對其進行名詞解釋與材料分析。 7.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概括及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和對比分析的能力。 8.通過史料解讀,全面理解兩宋的商人地位新變化。在史料解讀中培養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素養。 9.結合材料,學會提取、概括及分析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0.重點新名詞須教師配以圖文材料的名詞解釋。 11.通過史料解讀與小組合作的形式,全面理解商人地位的發展特點與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發展概況。在史料解讀中培養歷史解釋與史料實證的素養,在小組合作中鍛煉群體合作能力。三、借用時間軸看古代三大商貿工具 問題引領三:古代三大商貿工具有著怎樣的演變歷程?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國外、國內貨幣發展的時間軸。 向學生提問,國內外貨幣的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 教師點撥:1.實物貨幣 2.金屬貨幣 3.信用貨幣 交子知識點講解。通過展示文字與圖片材料,對交子進行名詞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交子的誕生原因與影響。 材料:四川山路峻險,鐵錢腳重,難于赍挈。故以交子為便。當時設法者措置得宜,常預樁留本錢百萬貫,以權三百萬貫交子,公私物一,流通無阻,故蜀人便之。 ——《宋朝事實》 教師點撥:交子便于民眾攜帶紙幣,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展示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外國貨幣,并根據時間繪制成相應時間軸。引導學生思考:在古代中國出現國外金幣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點撥:1.跨國貿易交往增多; 2.商品經濟繁榮。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國外、國內借貸發展的時間軸。 飛錢、莊票知識點講解。展示飛錢、莊票的相關史料,并向學生進行名詞解釋。 材料:(憲宗)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 ——《新唐書·食貨志》 飛錢名詞解釋:飛錢,亦稱“便錢”。唐宋的匯兌券。憑紙券取錢而不必運輸,錢無翅而飛,故曰“飛錢”。 莊票名詞解釋:莊票形成于清初,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上面寫有一定金額并由錢莊負責兌現。莊票都不記名,憑票即付,所以莊票可代替現金流通。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概括并完成國內外契約發展的時間軸。 向學生簡要展示貨幣、借貸和契約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探究三:三大商業工具的演變,反映了什么問題? 教師點撥:1.商業領域日益擴大; 2.商品經濟不斷發展; 3.人們生活方式與觀念轉變。 1.思考問題,帶著問題開啟本模塊學習。 2.根據材料內容,完成時間軸。 根據時間軸內容并結合教師的講解,思考問題。 3.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思考問題。 4、5.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時間軸思考問題。 6.結合材料深入理解飛錢、莊票的含義與特點。 7.根據材料,自主概括完成時間軸。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并解讀圖文材料,思考秦漢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規律。 1.問題引領開啟本子目。 2.貨幣發展因難度較小,采用學生自學歸納時間軸形式形式,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并予以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 3.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概括及分析問題,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4、5.因這一模塊內容相對簡單,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相結合,培養時空觀。 6. 重點新名詞須教師配以圖文材料的名詞解釋。 7.時間軸的使用可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全面理解三大商業工具的演變規律與發展原因,鍛煉群體合作能力。四、古今貫通 1. 播放現代一帶一路的相關視頻。 向學生進行講解:古今商業貿易有著一脈相承的傳統,溝通交流是保持商業活力的信條,我們需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觀看視頻。品讀、感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通過視頻播放與教師講解,讓學生感受到古今一脈相承的聯系,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節課是《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的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本課以商貿范圍變化、商人地位、商貿工具發展時間軸三條為線索,同時布置了三個問題探究,學生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掌握國內外古代商業貿易的演變規律,并分析其變化體現的背景原因,并掌握古代三大商業工具的含義與發展特點。 由于本節課采用《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這一新教材,一課中容量極大,且涉及到較多新概念,但上課時間卻極其有限,故建議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環節的優化、選用史料的精煉和對學生思維的調動與點撥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吾定虛心接受意見并修改不足!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