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一.教學理念歷史學科教學承擔著特殊的育人價值與功能,高中歷史學科有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五大核心素養,這五大素養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落地對于學生成長過程中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要基于核心素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第2課。本課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三單元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其拓展與延伸。本課通過三個子目(美洲物種的外傳、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講述了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歷程及其影響,對于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三.學情分析高一學期學生已經完成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的學習,對中外歷史的發展歷程有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具備對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與探究能力。可以比較好的整體分析本課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高中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烈。對于本課比較感興趣。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新航路的開辟也是重點,學生對此有較深刻的印象,對于事物物種交流比較感興趣,值得拓展的空間很大。四.教學目標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基本史實,分析其歷史影響。培養從歷史資料中搜集有效材料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利用地圖、圖片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學習過程中提醒學生結合現實,并尋找史實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食物物種對人類的重大意義,積極學習,熱愛生活。五.教學重難點1.重點: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2.難點:本課的難點是結合當今外來生物的侵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對物種交流的反思。六.教學設計思路1.教材整體設計意圖:(1)教材處理本課的課魂是——物種交流。以物種交流為主題,貫穿本課內容,設計為“多元的世界”、“一體的世界”、“共同的世界”三個環節,先講解新航路開辟后不同大洲間物種的交流,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得影響,面對食物物種的入侵,如何應對。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2)教學策略既要突出教師的引領作用,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本課內容,調查學情后講述法講解各洲物種的交流的表現;布置學生查閱教材――課上層層設疑、學生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2.具體環節設計意圖:詳見教學過程中“設計意圖”部分七.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情景呈現:問題設計:同學們,圖片中的這些農作物都是大家餐桌上比較常見的,他們的原產地屬于哪里?請大家閱讀教材,有哪些物種是由舊大陸傳入新大陸的?設計意圖: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興趣,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2、講授新課一、多元的世界:不同大洲間物種的交流1.物種交流的表現之美洲物種的外傳情景呈現:物種名稱 傳入地區 傳入途徑 推廣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問題設計:學生閱讀課文第一個子目,完成表格。教學設計意圖: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細讀教材,提升學生閱讀文本,提取信息能力。情境呈現:材料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地區、河北大部分地區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以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傳入中國時,福建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甘薯與玉米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發展》問題設計:合作探究一: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洲物種的外傳的原因和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促進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2、物種交流的表現之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傳播情景呈現:物種交流的表現之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傳播類別 作物或物種糧食類水果類蔬菜類經濟類牲畜家禽類問題設計:通過閱讀課文第二個子目,完成表格。設計意圖:利用教材歷史縱橫和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填表幫助記憶。情景呈現:材料一 美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畜產品絕對數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業生產的超級大國,各種畜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雞蛋生產國……生豬存欄量和豬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單一生產國,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國生產的。——朱增勇、劉現朝《美國畜牧業歷史及其現狀》材料二問題設計: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他物種的傳入對美洲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促進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一體”的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情景呈現:材料一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于全球糧食作物和動物交換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 二 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飲食生活發生變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馬魯古的香料、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貿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現在歐洲的餐桌上。——摘編自朱基福《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材料三 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 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材料四 通過將玉蜀黍和甘薯擠塞進每一個角落和每一處縫隙,在1700年至1800年間,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讓這個國家的種植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為了開辟必須的農田,他們砍伐了許多已有樹百年歷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養分從山丘上被沖刷下來。最終,養分耗盡的土地甚至連玉蜀黍和甘薯都無法滋養了。于是農民會砍伐更多的森林,這個周期又再一次開始。——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問題設計:結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學會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并引導學生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下)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有關內容。聯系舊知,生成新知。教師結合學習聚焦中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落實教材重點知識。情景呈現:探究:根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材料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未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問題設計:根據材料和所學,概括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促進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三、“共同”的世界:如何應對外來物種入侵?情景層現:材料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跨國旅游業等快速發展,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當前全球性的問題,對各國生態環境、農業發展造成了重大負面影響,被認作是 21 世紀五大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開展外來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國政府關注的主要環境問題和工作重心之一。——趙彩云《中國國際貿易往來中的“外來客”》材料二 近年來,我國已成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生物入侵對我國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危害,而且還在隨著氣候變化、國際貿易等的發展不斷加劇。——王瑞等《重大外來入侵雜草在我國的分布危害格局與可持續治理》問題設計:結合材料和圖片,談談當今各國應如何應對外來物種入侵?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展示在全球一體背景下的物種交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物種交流在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問題等多方面的影響。世界各地物種交流,新的物種在新的故鄉煥發出勃勃生機,而有的本土物種在外來物種傳入后黯然凋落,有的則成為瀕臨滅絕的“奇葩”。引導學生分析答案時不拘泥于教材和材料,意在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提升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能力的同時更讓學生領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思考。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已經不在是讓學生記憶單一的歷史評價,而是給學生呈現多種觀點,意在引導學生認識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進行辯證分析問題。這樣,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得出全面客觀的結論,進而啟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深層思考。情景層現:有人將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個國家就是這艘大船的一個個船艙。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承載著全人類共同命運的“地球號”才能乘風破浪,平穩前行。——新華網《命運共同體:對人類未來的理性思考》設計意圖:通過本課的學習,在學生了解了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狀況和影響后,幫助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政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學生的世界意識,拓寬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情景層現:探究合作四:兩個世界的相遇——“哥倫布大交換”材料 ①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哥倫布大交換”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為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②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問題設計:互動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類似的交流相比,“哥倫布大交換”有什么特點。分析“哥倫布大交換”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答案時不拘泥于教材和材料,意在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提升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能力的同時更讓學生領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思考。八、【板書設計】 第二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多元”的世界:不同大洲間物種的交流二、“一體”的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三、“共同”的世界:如何應對外來物種入侵?九、【教學反思】這節課是新教材試教課的教學設計。在試教過程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采用材料、圖片等方式指導教學思路,以問題探究為主要方式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從設計到上課然后再到課后的整理,我一直在思考幾個問題:第一,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來面對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的變化?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我遇到了第一個困難---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新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是全新的未接觸過的內容,平時的閱讀沒有系統、深入、針對性不夠。如何掌握和轉換這些知識,擺在了我的面前。為此,我專門找來了很多相關的專業書籍,并在網上大量查閱資料,把相關的知識進行搜集整理。學習過程中,隨著視野的開闊,我感覺自己以前的知識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原來的教學環節還很膚淺。這次活動給了我一次難得的研究學習的鍛煉機會。挑戰無處不在。設計過程中,惆悵、緊張、壓力,充實、成就交集在一起。正是這一過程的豐富多彩,也讓我找到了久違的激情。系統的設計研究,也啟發了我要改變平時閱讀的習慣,在“博”的基礎上注意“約”的概括提升,這樣才能在日積月累中做到信手拈來,為我所用。第二,在新常態下的日常教學能否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嘗試?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已經很難適應當前教學和高考的要求,也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綜合能力以及學科素養的培養。新課改后的高考,無論從考試形式還是考試內容上,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都有了新的要求。本節課是以材料教學、問題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對材料的解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希望通過學生在閱讀材料、提取信息、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學科素養教育,培養他們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史料解讀、家國情懷等方面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達到歷史教學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材料教學、問題探究的教學方式,將枯燥的歷史內容變得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的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根據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的發展狀況、帶來的影響、深層次的啟發,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加適應了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的要求。第三,如何應對學生課堂中的生成性問題?探究問題時,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主,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就會很多,這就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不可調控性。這對老師課堂的專業知識、應變能力、思維的敏捷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社會閱歷不同,對事物的認知層度、提出的問題深淺度也會有不同的差異,教師在學生差異性面前,如何及時準確的把握有效信息,有效的把握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使每個教學環節能夠更加流暢的運轉,這對老師也是一個挑戰。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參與到學生的課堂中去,以參與者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引領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入更高的學習平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期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總之,在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學方式也在不斷變換。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歷史教學探索之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充滿了挑戰和激情。設計的過程艱辛、有喜悅,也有沉甸甸的收獲。但有的地方我還不是很滿意,期盼,專家斧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