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1.通過對文字材料、數據表格的分析,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2.通過學習,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分析第一欠世界大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及日德蘭海戰的概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通過學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秩序的影響;通過對戰爭進程的學習,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災難,樹立維護世界和平的家國情懷;認識全人類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愿望。 重點難點1.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難點:認識、評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 教法學法 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制作課件,編寫學案;學生預習教材,完成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20世紀初的世界已經形成密切聯系的整體。有學者在描述20世紀初的歐洲時,這樣寫道,“在1871—1914年間,歐洲度過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甚至許多人認為“啟蒙思想家們預言的那種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時代”已經到來了。然而當我閃把目光看到歐洲以外時,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1898年,美國為爭奪殖民地,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這場美西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西班牙多塊殖民地的割讓和主權轉讓而告終。美西戰爭是列強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在即將進入20世紀的時刻,拉開了帝國主義時代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它們究竟為什么要發動戰爭?還有哪些國家會卷入這場爭奪?戰爭的規模又會擴大到怎樣的程度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設計意圖:通過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和平景象與美西戰爭相對比,凸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局面,幫助學生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場景中。)【講授新課】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教師活動:出示材料一、二,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領域出現了哪些變化。材料一材料二 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但是這種發展不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這種不平衡還特別表現在某些資本最雄厚的國家(英國)的腐朽上面。——列寧學生活動:閱讀圖片、文字材料,思考、回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生產力水平提高,壟斷組織出現。教師活動:你能舉出這一時期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現象,論證列寧所說的“不平衡”嗎?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和德國的發展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教師總結: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提高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水平,壟斷組織出現并不斷擴大,資本主義國家間發展不平衡日益凸顯。教師活動:出示材料三,引導學生概括四國工業產量比重圖的變化。材料三學生活動:觀察、回答。在工業生產的世界占比方面,英法是下降的,美德是增長的。教師活動:兩張柱狀圖中1913年的狀況說明了資本主義國家是怎樣的問題?學生活動:比較、思考、回答。從兩張圖關于1913年的狀況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的美國、德國在殖民地占有數量上遠遠不及英國、法國。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四。英國、德國各自表達了怎樣的基本態度?材料四 德國過去曾有那樣的時期,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而自己只剩下純粹在理論上主宰著天空,可是這種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大臣伯恩哈德·馮·比洛的一次演說“德國是故意奉行在本質上反對英國的重大利益的政策,而且除非英國犧牲這些利益,使它自己失去作為一個大國的地位,或者英國變得十分強大,使德國無法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否則一個武裝的沖突使終究不可避免的。”“要保持一個大國的地位,或成為一個大國,你就必須開拓殖民地。”—— 法國一位政治家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四前兩段材料,思考、回答。德國認為此前的歐陸霸權和海上霸權分別被法國、英國所占據,現在德國要爭奪霸權,開拓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英國認為德國開拓海外殖民地的要求,威脅了英國的國家利益,并且不惜訴諸武力與德國爭奪霸權。教師活動:三國表達的共同點是什么?學生活動:閱讀、歸納概括,回答。三國共同表達了開拓海外殖民地是維持或成為大國的標志,說明擴張海外殖民地成為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的共識。教師總結:從上述一系列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以英德矛盾為最典型的代表,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對于海外殖民地的爭奪日趨激烈。這也就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政治力量的分析、對比,理解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同時,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歸納,提升對文字、圖表等歷史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熟悉運用材料形成歷史解釋的方法,逐漸形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2.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使戰爭一觸即發教師講述:歐洲列強之間的爭斗并不只限于英、德兩國,其他國家在經濟、領土和殖民地方面的爭奪同樣激烈。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并壓倒對方,各國都在尋求同盟者。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梳理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以小組為單位,繪制示意圖。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繪制示意圖。小組代表展示、講解繪制成果。教師活動:這里我們補充一段三國同盟條約的內容,請概括三國同盟條約的性質,并思考這樣的同盟條約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材料五 第一條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的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他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國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的侵略,意大利也負擔同樣的義務。第二條 如果締約國一方或兩方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進攻致與兩個或兩個以上非本條約簽訂國的大國發生戰爭,對所有締約國而言,應立即同時產生履行盟約的理由。——節選自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回答。三國同盟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構成的是政治軍事同盟關系。這樣的同盟關系勢必引起被針對國家的反對,組建同樣有針對性的政治軍事同盟。這使得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教師總結:展示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示意圖,糾正學生展示過程中的錯漏。至此,歐洲最終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可以說一場以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為目的,將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卷入其中的大戰迫在眉睫。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六。材料六教師講述:列強在建立軍事同盟的同時,也在不斷擴軍備戰。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新式武器層出不窮。至此,一場大戰一觸即發,而觸發戰爭的,就是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提升學生閱讀教材、概括歸納的能力,熟悉運用示意圖進行歷史解釋的方法。通過補充三國同盟條約的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兩大軍事同盟的性質,從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3.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材料七,思考為什么說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火藥桶”?材料七 1908年9月,奧匈帝國與俄國奉行會議,達成秘密協議。10月,奧匈帝國單方面宣布正式將波、黑兩省并入自己的版圖。這一行動使未達到目的的俄國人十分惱火,向奧匈提出抗議,要求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爭端。與此同時,巴爾干獨立國家塞爾維亞認為,奧匈帝國吞并波、黑兩省的目的是為了阻撓南方斯拉夫民族的統一。塞爾維亞不僅提出強烈抗議,還作了向奧匈開戰的準備。俄國表示要援助塞爾維亞。德國則宣布支持奧匈。次年,波斯尼亞危機在俄國讓步的情況下暫時得到解決,但這一危機加深了俄國同德奧的矛盾,以及奧匈與塞爾維亞的對立。——《20世紀戰爭與和平》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巴爾干半島本身民族關系復雜;奧匈帝國、俄國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使得該地區矛盾更加錯綜復雜。教師總結:巴爾干半島的問題既是20世紀初列強爭奪海外殖民地過程中沖突不斷升級的一個集中表現,也是各種矛盾的匯合點和各種勢力爭斗的焦點。教師活動:結合常識和預習,引導學生講一講“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學生活動: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教師活動:結合材料八,思考薩拉熱窩事件為什么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薩拉熱窩事件嗎?材料八 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一系列極其苛刻的要求。盡管塞爾維亞政府接受了絕大部分要求,但奧匈帝國仍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20世紀戰爭與和平》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薩拉熱窩事件之所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因為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態度,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學生活動:從上述一系列分析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所帶來的對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激化矛盾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教師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從薩拉熱窩事件到英國對德宣戰,在不到40天的時間里,盡管列強之間進行了相當頻繁緊張而復雜的外交活動,但是在各國的決策者當中,幾乎沒有人對避免戰爭做過系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相反,雙方在各自的極大野心驅使下,都企圖以支持自己的盟國來加強自己在競爭中的力量,都沒有真正打算用妥協的方式解決問題。于是,戰爭的機器迅速發動,局勢很快發展成沒有任務回旋的余地。最終釀成了一場世界大戰的導火線。(設計意圖:通過薩拉熱窩事件的分析,理解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與導火線的關系,提高多層次分析和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二、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6頁地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西線、東線和南線》。教師講述:我們通過這張地圖,在空間上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戰的雙方。我們找到德國的位置。德國處于歐洲中部,是一個“四戰之地”的位置。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國早在1905年就開始制定“施里芬計劃”,希望以速戰速決的方式先解決西線,擊敗法國,然后再將主力調至東線,打垮俄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對此計劃充滿信心,他向整裝待發的德國士兵說道:“葉落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然而,對于通過戰爭贏得殖民地有著同樣迫切要求的英法一方,也投入了大量兵力,使得大戰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成為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在歐洲的三條戰線上同時進行;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在東線廝殺;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在南線爭斗。學生活動:通過預習,分小組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戰役: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教師總結: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傷亡情況,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我們繼續看一看戰爭接下來的進程。教師活動:展示材料九,引導學生概括1917年的戰局,并說明戰局變化的原因。材料九 1917年出現于全歐洲的厭戰和失敗主義情緒在俄國表現得最為強烈、最為普遍:在俄國,3月和11月爆發了兩次大革命,它們不僅深刻地影響了戰爭的進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戰后數年世界歷史的模式。實際上,1917年因兩大發展——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而證明是決定性的一年。……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階段轉變到全球階段。——[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歐洲階段擴大為全球階段的第一年。美國的參戰使戰爭范圍擴大。教師總結:一方面,由于美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范圍超出了歐洲的范疇;另一方面,由于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后俄國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列強的關注點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轉移,從而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教師講述:此外,1917年還有一個國家也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我們觀察這張照片上衣著簡陋,卻在鐵路線上奮力勞作的工人。這是以“以工代戰”的形式參加到協約國一方作戰的中國勞工。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指出中國參戰的方式,思考中國參戰的目的。材料十 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中國參戰的意圖在于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他們的技術、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協約國官兵的稱贊。約有3000名華工在這次戰爭中獻出了生命。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參戰方式是“以工代戰”;目的是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教師講述:隨著德軍在西線的節節敗退,其他戰線的同盟各國也紛紛投降。這就加速了德國的政治危機。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義,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國被迫接受了協約國提出的苛刻條件。11月11日,停戰協定在法國巴黎郊外一節火車車廂里簽署。這一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軸。(設計意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在初中已經講授過,高中教學中,通過時間軸的梳理,理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階段和發展脈絡;通過學生講述重要戰役的經過以及傷亡情況,認識戰爭的殘酷性;通過對1917年美國、中國參戰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理解世界大戰的含義。)教師活動: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侵略亞洲的國家由以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為主,轉變為英國、法國、俄國及后起的美國和日本;以地圖《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見教材73頁)提供的空間,梳理這些國家對亞洲的侵略擴張史實。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體系教師講述:在經歷了一場空前浩劫的戰爭之后,如何安排戰后的世界秩序,便成為當務之急。教師活動:觀察下面的漫畫,從兩則漫畫中你看到了哪些戰后世界秩序的主導者?在參戰國當中少了哪些國家?材料十一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回答。世界秩序的主導者是英、法、美礓。少了戰敗國和俄國。教師講述:可見戰后的國際秩序是戰勝國一手安排的,將戰敗國和社會主義蘇俄排斥在外了。教師活動:進一步觀察兩則漫畫,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怎樣的目的和想法?學生活動:觀察、思考,回答。要求嚴懲戰敗國,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要求瓜分世界。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所形成的國際秩序,被稱為“凡爾寒——華盛頓體系”。首先,我們看到,這一體系是在戰爭結束后,由戰勝國召開會議形成的體系,也就是說戰敗國和蘇俄政府被排斥在了構建戰后國際秩序的會議之外。其次,這一體系是由1919年巴黎和會和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以及在會議中締結的《凡爾寒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所組成的。第三,這一體系的影響范圍,在全球范圍內,也就是說包括對戰后歐洲以及亞太地區秩序的安排。最后,在性質上,凡爾寒—華盛頓體系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秩序。(設計意圖:通過對漫畫的解讀,簡要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秩序形成的過程,對凡爾寒—華盛頓體系形成宏觀認識。)教師講述:凡爾寒體系具體是如何安排戰后的世界呢?教師活動:首先,讓我們來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地圖,哪些國家消失了?多了哪些國家?學生活動:觀察、對比,回答。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經不復存在;其次,隨著蘇聯的建立,沙皇俄國也不存在;最后,此時的德國也不再是德意志帝國。波蘭復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教師總結:可以說,四大帝國的解體首先打破了原有的歐洲政治格局,在它們的土地上誕生了一系列新的國家。教師活動:除了疆界以外,我們再來看一看凡爾寒體系對德國的其他處置。閱讀材料十二,概括對德國處置的結果。材料十二 德國及其各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重新劃定德國疆界。在西部,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15年,15年后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在南部,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德奧永遠不得合并……這樣,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失去了大約13%的領土和10%的人口。限制德國軍備。……德國須向戰勝國支付賠款。由于和會沒能就賠款總數達成一致。剝奪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戰勝國英國(包括其自治領)、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以“委任統治”形式予以瓜分。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從利益獲得者的角度看,以法國為代表的戰勝國集團在處置德國過程中獲得了巨大得益;從德國的角度看,德國不僅承擔了戰爭罪責,而且在經濟上、領土上、軍備以及殖民地等各方面受到了嚴格的懲罰。教師講述:更重要的是,這些規定都是在戰敗國沒有參加的情況下,由戰勝國強行安排的,這不僅在領土上引發了新的民族矛盾,更是激起了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強烈復仇心理,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的持續高漲為德國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埋下了隱患。從對德國的處置中,我們看到英法實現了利益最大化,然而巴黎和會前雄心勃勃的美國似乎并沒有體現出太多的利益。事實上,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一個《世界和平綱領》,又稱“十四點原則”。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十三材料十三 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世界和平綱領》,即“十四點原則”。其要點為:……為了大小國家都能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摘編自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國際聯盟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除本盟約或本條約另有明文規定外,凡大會或理事會開會時之決議,應得出席會議之聯盟會員國全體之同意。——《國際聯盟盟約》教師講述:然而在“十四點原則”中只有一點得到了實現,那就是建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請大家閱讀國際聯盟的宗旨和盟約的部分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為何要建立國際聯盟,并指出國際聯盟的局限性。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擴展到全球范圍來看,20世紀的世界已經發展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很多局部地區的問題,會產生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結果。國際聯盟是為了汲取世界大戰的教訓、促進世界和平而成立的國際組織。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國際聯盟的局限性在于“全體一致”原則。教師總結:在程序上,國際聯盟形成決議時的“全體一致”原則,不同利益訴求的國家很難達成一致,國聯在制裁侵略行為時很難采取有效的行動,也就難以真正發揮保衛世界和平的作用。此外,從國聯成員國情況看,盡管國聯是美國提議成立的,但美國最終沒有加入國聯,蘇聯直至1934年才加入國聯,這樣兩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家沒有或很晚才參與其中,使得國聯成為英法在戰后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國聯的普遍性也就大折扣了。(設計意圖:凡爾寒體系中涉及的國際關系概念較多,通過地圖的對比,較為直觀地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政治版圖的變化;通過文字材料的分析、歸納和概括,理解凡爾寒體系對戰后國際關系走向的影響。)2.華盛頓體系教師講述:由此我們看到,盡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憑借著經濟實力的迅速膨脹,美國表現出了希望領導世界的強烈愿望。但同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并不希望美國分享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因此“十四點原則”的許多內容在巴黎和會上并沒有實現。于是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中、法等九國在美國的主持下召開華盛頓會議并締結了一系列條約。第一個條約《四國條約》,由美、英、日、法簽訂,美國就此打破了戰前英日同盟。第二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對五國的海軍力量進行了按比例的限制,從比例分配上看,事實上是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國與英國在海軍力量的對待原則。教師活動:除此之外,華盛頓會議上締結了兩個條約,出示材料十四,引導學生閱讀這兩則條約中的內容,概括條約對中國問題的態度。材料十四 恢復中國對山東的主權,日本將膠州灣德國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其全部開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該區域內的既得利益;日軍撤出山東,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由中國向日本贖回,前屬德國人的煤礦由中日合辦。——《解決山東懸案的條約》締約各國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各國不得在中國謀取特殊權利而損害友邦人民的權利,不得鼓勵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九國公約》學生活動: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此后,與會九國又簽訂了《九國公約》,我們在這段材料中看到,實際上是列強同意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它們共同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設計意圖:通過對華盛頓體系中中國問題的分析,提升分析材料形成歷史解釋的能力,進一步理解華盛頓體系是列強對中國殖民侵略的卷土重來,從而明確華盛頓會議的帝國主義分贓性質。)3.凡爾寒—華盛頓體系的評價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十五。閱讀材料,思考對凡爾寒—華盛頓體系的評價。材料十五 靠凡爾賽體系來維系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華盛頓會議為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的下一場戰爭,埋下了第一批火種。——列寧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法國元帥福煦學生活動:閱讀、思考,回答。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的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設計意圖:通過對材料的解讀,理解凡爾寒—華盛頓體系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關系產生的深遠影響,進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歷史發展帶來的影響。)【課堂小結】2018年11月11日,法、英等國舉行活動,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在法國,曾經的對手——法國和德國政要共同獻花;在英國,人們將象征著士兵鮮血的紅色虞美人花投射到大教堂的墻壁上;出席活動的多國領導人重申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意義。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并未給人們帶來持久的和平,僅僅20年后人類再次滑向戰爭。我們將在第17課學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