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授課類型】新授課
【授課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希沃白板)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PPT);小組討論合作法;問答法;講授法
【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3)理解萬隆會議中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了解萬隆會議的影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二課。這一單元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國防建設和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本課承上啟下,涉及內容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開始及成就,在中國現代外交史上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學習本節內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國外交和觀察當今國際事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
教學難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時事新聞導入
2023年3月7日上午10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外交部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期間,秦剛外長回答所謂“戰狼外交”:制造這個話語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國和中國外交,要么無視事實,別有用心。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說過:“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中國的外交有足夠的厚道與善意,但當豺狼當道,惡狼來襲時,中國的外交官必須“與狼共舞”,保家衛國。
教師:我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趁機導入本課。
(二)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新中國實行的外交政策:
Q:新中國建國后實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教師出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了:“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1954年10月,毛澤東在同印度總理尼赫魯談話時說:“我們現在正執行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也正在開始。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全盤計劃就會打亂。我們的錢都放在建設方面了。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和文化計劃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個戰爭計劃來對付戰爭。這就會使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延遲。但是把中國全部毀滅,炸到海底下去,是有困難的,中國人是會永遠存在的。印度也是這樣。幾千萬年前有一種大動物叫恐龍,它在冰河時期就消滅了。但是后來又出現了別的運動,最后出現了人類。現在在中國還可以看到冰河的遺跡。總之,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爭,爭取持久的和平。”
請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毛澤東關于新中國對外關系的主要思想及其意義。
1.新中國成立后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國剛剛建立之初,所面臨的外交環境
教師展示地圖
(1)美國等帝國主義對中國態度: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現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還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
(2)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建交。
50年代紅色宣傳畫:和平、民主、社會主義陣營團結萬歲!
3.新中國建立初期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1)外交成就:1949年10月2日,與蘇聯建交。
教師講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日,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宣布與新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兩國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政府還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
教師展示PPT:蘇聯致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
1949年10月16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大使羅申向毛澤東遞交國書。這是新中國接受的第一份國書。
Q:蘇聯致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的內容究竟寫了啥?
教師:中文版: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先生、主席先生: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切望始終不渝地促進鞏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所如此幸福地建立起之友好關系,并深信鞏固蘇中之間的友誼,符合和平與國際安全之利益。因此,決定任命公民尼古拉·瓦西里維奇·羅申為駐貴國特命全權大使。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公民尼古拉·瓦西里維奇·羅申本國書,請您,主席先生,惠然賜見,并信賴其榮幸地代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向您所陳述之一切。
什維爾尼克(簽署)
蘇聯外交部副部長 A·葛羅米柯副署
莫斯科,克里姆林官1949年10月3日
新中國致蘇聯的第一份國書:1949年11月3日王稼祥向蘇聯遞交國書
Q:新中國致蘇聯的第一份國書究竟寫了啥?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史(什)維爾尼克先生閣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承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首先愿與我政府建立外交關系,中國人民對此極感欣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熱忱歡迎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之友好邦交,并堅信此種邦交的建立與牢固,不僅有利于貴我兩國之親密合作,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與安全。為此,本政府特任命王稼祥為駐貴國特命全權大使,并令其向貴主席親呈國書,希予延見,給以信賴。
順頌
貴主席政躬康泰,貴國國家繁榮,人民興旺。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澤東(簽名及印章) 外交部部長 周恩來(簽名及印章)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 于北京
教師展示1949年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照片
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這是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出訪。
1950年,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有關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文文本
教師展示PPT
教師: 新中國一成立即同蘇聯建立外交關系,并先后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和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50年4月至1951年5月,又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和巴基斯坦4個亞洲民族獨立國家,以及瑞典、丹麥、瑞士和芬蘭4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教師: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教師展示中印邊界問題:
教師:中印邊界問題
1914年,英國殖民者片面從中國西藏劃出印度(英國殖民地)與中國西南地區的一段邊界, 即“麥克馬洪線”,面積約9萬多平方公里。此后,這一地區成為中印兩國關系的焦點地區。1947年印度獨立后,不僅繼承了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占,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西南邊界大片領土,比如拉達克地區、藏南南部地區,并于1953年擴展到“麥線”,。后來證實所謂麥克馬洪線去世是偽造的。
歷史背景:中印邊界問題
提出時間: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完善。
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
Q: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呢?
主要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完整版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教師展示PPT
材料: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確立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
——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31日)
材料: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 (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
——《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1954年6月)
材料:關于中國和印度所協議的指導兩國之間關系的各項原則,即,(甲)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千涉內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處。兩國總理同意這些原則也應該是指導中國和緬甸之間關系的原則。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的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千涉內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政的恐懼就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緬兩國總理聯合聲明》(1954年6月29日)《人民日報》1954年6月30
材料研讀:結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談談它對推動國際關系發展所起的主要作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多越來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教師溫馨提示:▲▲注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教師補充:日內瓦會議
日內瓦會議(1954.4—7):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3.新中國建立初期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3)外交成就: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萬隆會議
教師簡單介紹會議召開的背景:20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中國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當時,亞非國家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運動空前高漲,要求和平、獨立、發展本國經濟、改善同中國關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漸成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亞非國家的共識。1955年1月15日,印度尼西亞總理致函周恩來,代表5個發起國邀請中國政府參加4月中旬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2月10日,周恩來復電同意參加,并表示愿意為促進亞非國家間的合作而努力。但是,中間卻發生了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教師補充: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是一次發生在冷戰期間的政治謀殺事件,針對的主要目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克什米爾公主號”是印度航空的一架民航機。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爾公主號執行包機任務,從印度經香港飛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原定乘載中共代表團前往萬隆參加萬隆會議。在香港啟德機場停留期間,被國民黨特工買通的一名啟德機場清潔工按照其要求將炸藥安上飛機。飛機在接近印尼海岸時爆炸,機上除3名機員生還外,11名乘客及5名機組人員罹難。由于周恩來臨時改變路線,所以此次刺殺行動失敗。
1.亞非會議的召開概況
(1)召開時間、地點:1955年,周恩來參加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2)發起國: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
教師展示PPT
(3)參與國家:29個亞非國家
(4)特點: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
(5)過程概況: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在萬隆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教師播放《周恩來在萬隆會議講話》視頻,加深學生理解
播放紀錄片《萬隆會議》視頻(約4分鐘)
材料: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周恩來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的發言
Q:何為“求同存異”?
“同”是指:(1)遭遇相同:曾經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2)面臨問題相同:都需要發展國家經濟、維護民族獨立、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異”是指:社會制度不同、建設道路不同;
(6)結果: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一個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意義:形成了“萬隆精神”。萬隆精神指亞非國家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精神。
教師:“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
巴基斯坦前駐華大使、前外交秘書阿克拉姆·扎基:萬隆精神已經成為能夠使許多國家長期維持和平的指導準則。紀念萬隆精神的現實意義是促進國家的成熟理性,使各國學會尊重彼此,增加合作。
教師:今年2023年是周總理誕辰125周年,也是周總理逝世47周年。我們緬懷總理。
教師播放視頻歌曲《這盛世,如您所愿》視頻(約5分鐘)
教師播放《周恩來生平》系列圖片及文字說明:
周恩來不僅是中國最杰出的外交家,還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共和國 的首任總理。在他還念書的時候,就喊出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邁宣言,面對著災難深重 的國家,小小年紀的他,早已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前途聯系在了一起。當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時,他率領著天津的青年學生,高呼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走在了五四愛國運動的最前線。當他只身前往法國巴黎,去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 產主義戰士,終其一生,他未曾懷疑過自己的信仰。當反動派懸賞 10 萬大洋要取他項上人頭的時候,他未曾有過哪怕一絲一毫的懼怕,堅定的眼神告訴 我們,什么才是革命家的勇氣。當他成為共和國的首任總理兼外交部長時,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以平均每天 16 個 小時的工作時間,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在他離開我們的時候,他已經為這個國家和他的人民奉獻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以至于他的體重只 剩下了微不足道的 35 公斤. 即便如此,他還要求把他的骨灰全部灑在祖國的土地上,就這樣,他把他的一切都回報給了他深愛著 的祖國。中國人口那么多,卻沒有一個是周恩來的后代;中國銀行的存款無以計數,卻沒有一分錢是屬于周恩 來的.他光輝的一生不但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世界,所以當他在 1976 年逝世的時候,聯合國破例為他降了半旗以示哀悼!這就是周恩來總理 —— 杰出的外交家,敬愛的總理,一個真正的偉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