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秉承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通過梳理時間脈絡,利用史料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相關史實。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將教材濃縮的結論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形式,并補充相關文字、圖片等,引導學生感悟法治、道德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強化學生的情感認知,敬畏法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家國情懷。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的第3課《當代中國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胺伞笔菄抑贫戎胁豢苫蛉钡闹匾M成部分,“精神文明”對于當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胺ㄖ巍迸c“精神文明建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本課主要內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分為兩大子目:“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兩個子目,兩個子目以時間階段為脈絡講述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尤其對十八大以后的內容介紹較為詳細。在時間上是并行的,是并列關系,各成體系,均屬于上層建筑。本課具有濃厚的政治學科色彩,與政治學科內容有大量的重合,需結合政治必修三《全面依法治國》的相關知識,實現跨學科之間的知識整合,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法治”和“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需注意避免上成政治課。學生情況分析高二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本課全是濃縮精華且具有濃厚的政治學科色彩,與“法治”相關的知識比較枯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選擇合適且適量的史料,創設歷史情境,既能融合政治學科知識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此階段歷史學科要求向核心素養高水平高層次發展,需要更高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以及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剛進入高二的學生顯然存在欠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啟發性,注重引導學生解讀史料、發掘歷史背后的意義。同時要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與現實的關聯,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從實踐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課標要求)1、通過教材和配套課件,梳理當代中國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知道各階段發展的基本史實,了解其特定的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通過教材相關史料以及部分課外材料,引導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并進行辯證分析,發現歷史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了解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并進行客觀的評述。(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時政熱點讓學生具備法治意識、崇尚法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情操。(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教學難點當代中國加強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時政熱點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開始:1949.9初創:20世紀50年代破壞:文化大革命時期新發展:20世紀80年代前后依法治國:20世紀90年代全面依法治國: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后: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21世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時政熱點進行導入展示南京夏日祭、南京玄奘寺供奉二戰戰犯的相關照片,簡單說明其中涉及到的法律與精神侮辱問題。 大致了解事件來龍去脈 聯系時政熱點,讓學生感受法治及精神文明重要性,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一、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1、根據教材,按照時間脈絡梳理、講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發展過程。2、展示各階段與之相關的會議、法律文件等圖片3、對比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學習拓展對我國“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參考: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要求國家各方面事業和各方面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第一,要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優化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制定實施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必須體現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發展人民民主,維護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充分享有平等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權利,充分調動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第二,要以人民為主體,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激發人民的主體意識、凝聚人民的政治智慧,共同治理國家和社會。第三,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發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從優化國家和社會治理中感受到更多更實際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4、展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節選材料,探討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參考:①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②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⑤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5、提問為何將“法制”改為“法治”,明確名詞概念,深刻理解一字之改的意義。(參考:法制:法律制度的簡稱,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屬于制度的范疇;法治: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是相對于“人治”而言的,是一種社會意識;區別:前者強調的是制度;后者強調的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遵守并執行“法制”內容。聯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展示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相關材料,簡要說明中國憲法和各種法律制定過程中體現的特點。7、通過憲法宣誓誓詞,理解國家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意義。 1、閱讀教材,梳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過程。2、勾畫圈點,做筆記3、閱讀史料,思考問題,交流探討,回答問題。4、區分、理解名詞概念 根據教材梳理法治發展脈絡,構建時空線索,培養時空觀念,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取得的成果,感受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法治建設精雕細琢的發展強盛期。結合教材材料,聯系政治學科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分析“法制”與“法治”的區別和聯系,明確名詞概念,避免混淆,更深刻理解“法制”到“法治”“一字之改”的意義。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根據教材,按照時間脈絡梳理、講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2、展示各階段與之相關的文件、人物、圖片等3、通過教材史料閱讀部分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節選材料,了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背景,及其實施的必要性和原則。(參考:背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大量傳入,及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腐蝕,部分人追求自由主義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必要性:堅持黨的領導和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凝聚共識、樹立民族自信心//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各領域人才//完成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因此,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很有必要。原則:堅持對外開放性原則,既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一切文明成果。)提問: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什么作用與影響?(參考: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2、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3、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教材《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節選,探究闡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參考: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凝聚激勵全國各民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傊鐣髁x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設社會主義。) 1、閱讀教材,梳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過程。2、勾畫圈點,做筆記3、閱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問題答案。 根據教材梳理法治發展脈絡,構建時空線索,培養時空觀念,了解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歷程。通過對《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材料的解讀,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通過閱讀材料《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培養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回顧本課內容要點,展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律與道德的講話,說明法治與德治兩者之間的關系,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精神文明才是可靠的、持久的。展示南京夏日祭的結果以及南京玄奘寺吳啊萍的處理結果,說明一切有損國家的行為都將得到處置,妄想逃過法律和人民的眼睛。聚焦中學生,說明作為中學生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口頭布置作業:讓學生將本課內容做一個時空坐標 回顧本課內容要點,鞏固記憶思考并回答問題完成作業 與導入前后呼應,有頭有尾,聚焦學生本身,避免內容空虛大。及時復習本課內容,加強記憶、理解,提升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素養。教學反思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一的內容,學生剛學習完綱要上下的通史,有一定的歷史基礎,開始向縱深學習發展,要求更高。教師需要把握好講解的難度,既不浮于表面,又不過于深奧復雜,這對于教師是一個考驗,尤其是對于材料的選取問題,是否需要或者說一定需要大量的課外素材。本課主要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不知實際教學能否達到應有的效果。另外,本課內容政治學科色彩濃厚,如何融合政治知識但又能凸顯歷史學科特色,有待進一步思考研究。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