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根據課型需要設置,可自行決定】本課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正式上課之前,會讓學生分成6個小組,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提前思考本課設置的三個探究題,在學習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后以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思維拓展訓練題,通過訓練題鞏固和補充本課的其他知識點。探究題和訓練題以記分的形式選出本課的最佳小組。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本課教學設計注重精選典型史料,結合課本知識設置相應的探究題,通過提前預習和小組比賽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其團結合作的能力。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是選擇性必修一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7課的內容,講授的是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必要前提。社會形態不同,政治體制不同,國情不同,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的方式也不同。本課的內容共有3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是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主要講述晚清廢除了科舉制度后,改變原有的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方式,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生選官制度;第二個子目是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主要闡述了民國建立后,在孫中山先生的文官考試思想指導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均采用考試制度選拔官員,南京國民政府期間開始采用公務員制度;第三個子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主要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干部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每一子目介紹相關階段的重大史實,配合“學習聚集”,提煉本階段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重點,使本課的歷史脈絡更明晰,但本課時間跨度大,內容涉及較多政治方面的現象與措施,知識相對枯燥深奧,因此在教學時,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提供豐富的史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歷史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歷史知識。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由于此前已經學習了初中歷史和《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學生對于歷史脈絡已有了整體印象。但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距離學生的生活世界比較遙遠,理解方面有不少困難。雖然《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的戊戌維新運動、清末新政等相應知識內容為理解本課內容有了一些鋪墊,但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選官制度都是新知識。所以講解本課內容,對于此前未曾提及的知識,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典型史料,拓展學生史料解讀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解讀史料來理解近代以來不同政府在官員選拔與管理上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其背景及產生的影響,并結合前兩課的知識,理解當代公務員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總體目標:了解中國科舉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淵源關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點,以及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從歷史解釋角度了解不同時期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按時間順序梳理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革,了解不同時期政府在官員選拔與管理上采取的相應措施。(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通過拓展研讀史料,分析近代以來官員選拔與管理的制度變遷,采取比較分析方法理解中國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特點,客觀分析不同時期制度生成的歷史淵源與影響,辯證客觀地理解制度變化,并揭示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通過了解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和新中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過程,知道古代選官制度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對近代中國的影響,認識到優秀文明成果的交互作用,引導學生認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創新與制度自信。(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晚清選官制度的變化、民國時期政府在選官制度上的措施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及其影響。教學難點理解近代不同時期政府官員選拔與管理的背景及公務員制度的演變,及其與西方文官制度的歷史淵源。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主要采用問題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知識,讓學生自主思考,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采用史料教學,提供典型史料,對史料進行細致分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板書設計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遲到的變革這個視頻趣味引入新課 學生觀看廢除科舉的視頻,思考為何清政府會廢除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 學生更直觀地感知科舉廢除的過程,激發學生了解科舉廢除后中國選官制度變化的好奇心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展示材料,分析袁世凱為什么主張廢除科舉?材料1: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材料2:中國之士專尚制藝。上以此求,下以此應,將一生有用之精神,盡銷磨于八股五言之中,舍是不遑涉獵。洎登第入官而后,上自國計民生,下至人情風俗,及兵糧錢谷等事,非所素習。猝膺民社,措治無從,皆因仕、學兩歧,以致言行不逮也。 —— 夏東元《鄭觀應集》 材料3:夫近代官人,皆由科舉,公卿百執,皆自此出……此其選之精也。然內政外交,治兵理財,無一能舉者,則以科舉之試以詩文楷法取士,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 材料4: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而已。然則變將何先 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錮智慧,其二害日壞心術,其三害曰滋游手。 ——嚴復《救亡決論》 通過這3則史料,讓學生找出材料中的共同點,并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本課的第一個探究題,思考清政府在選官制度發生怎樣的轉變。帶學生回顧前邊所學知識,梳理科舉制廢除的背景,以及清政府如何應對其帶來的沖擊。小試牛刀1904年科舉考試會試題目鑒賞:第一場史論五篇:例,“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例,“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第三場考四書五經義3題: (1)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2)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3)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房列曙《中國近現代文官制度》給學生呈現晚清科舉考試會試的題目,讓學生談談對科舉會試題目的感受。講述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具體表現,展示材料以及圖片來重點講解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材料5:《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獎勵出身大致可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五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不久,清政府又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展示材料,結合課本知識,思考清末選官制度的變革給傳統教育和讀書人帶來哪些變化?材料6: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將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1卷 材料7:通儒院畢業獎勵,自應遵照奏定游學日本章程大學院畢業者予以翰林升階;大學堂分科大學畢業獎勵,考列最優等者,作為進士出身,用翰林院編修檢討升入通儒院,考列優等者,作為進士出身,用翰林院庶吉士升入通儒院,考列中等者,作為進士出身,以各部主事分部盡先補用升入通儒院 ……京師譯學館外省方言學堂獎勵,考列最優等者,作為舉人出身,內以主事分部盡先補用,外以直隸州分省盡先補用,考列優等者,作為舉人出身,內用內閣中書,外用知縣,考列中等者作為舉人,內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外以通判分省補用。 ——《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3卷 材料8:1905年10月15日:下詔停止科考,士心散渙,世變至此,殊可畏懼。1905年10月23日:科考一廢,吾輩生路已絕,欲圖他業以謀生,則又無業可托,將如之何。 1908年4月22日:讀書之士俱棄孔孟之學而從事洋夷之學,凡講說孔孟者莫不群焉咻之,目為頑固,指為腐敗,并訾以不達時務,為當時棄才。 ——劉大鵬:《退想齋日記》材料9:1904年7月10日:各學堂學生,如五路小學、農務、方言等學堂學生,亦有童生報考者。該堂系中學程度,當時系童監并收者。武普通亦有童生,文普通及省、道、府三師范簡易科,則盡秀才也。1905年9月18日:今日科舉已成歷史上陳跡矣。許多醉心科舉之人,有痛哭者矣。1906年5月27日:非求高深學問,以后難于立足新時代矣。 —— 朱峙三:《朱峙三日記》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分析袁世凱為何主張廢除科舉制。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發現晚清時期科舉制弊端顯露,并結合課本內容,概括清政府在選官制度上采取的相關措施。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晚清選官制度變化的背景。學生閱讀晚清科舉考試會試題目,發表各自的感受。學生對應課本的內容,梳理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內容。學生閱讀分析史料,并結合課本知識,理解清末選官制度變革給傳統教育帶來的影響。學生閱讀分析史料,感受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給不同讀書人帶來的沖擊和影響。 培養學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深入理解科舉制廢除的原因。學生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舊的教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勢必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學生通過提取材料信息,暢談感受,可以發現當時科舉取士已經是在改革了,更加貼近社會現實。結合教材,配合圖示,訓練學生圖文解讀的能力,使教材知識化繁為簡,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內容及學制的體系。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學會從不同的史料中多角度看待清末選官制度變革給傳統教育帶來的影響。通過兩位鄉村士子面對科舉廢停的不同反應,以小見大,引導學生認識到科舉廢除是大勢所趨。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 展示材料,讓學生閱讀材料并結合課本知識,簡述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及其特點。材料10:“考試制和糾察制本是我國固有的兩大優良制度,但考選制度被惡劣政府所濫用,糾察制度又被長期埋沒而不為所用,這是極可痛惜的。我期望在我們的共和政治中復活這些優良制度,分立五權。”“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需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選舉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須合格的人,方得有效”。“現在立憲各國,沒有不是立法機關兼有監察的權限……因此生出無數弊病”,“監察權亦得獨立。” “我們現在要集合中外的精華 , 防止一切的流弊 , 便要采取外國的行政權 、 立法權 、 司法權 , 加入中國的考試權和監察權 , 連成一個良好的完璧 , 造成一個五權分立的政府 。”“吾今主張五權分立制以救三權鼎立之弊,論其理由,非立談可罄,假以歲月,當博考西籍,匯為一編。” ——《孫中山全集》帶著學生梳理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要點,使學生掌握其主要內容以及影響。展示表格和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選官制度雖有更強的開放性,但不可避免存在著弊端。 材料11: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對此,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也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在當時,對政府官吏的貪污舞弊,不僅“不能批評,且須為之隱蔽”。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 ——白鋼《政治制度史》 1.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并結合課本知識,歸納答案。學生閱讀教材,形成知識框架。學生閱讀、分析表格和史料,能夠理解此時官員選拔制度存在的弊端。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通過提取材料信息,了解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同時認識到近代中國的公務員制度與科舉制、西方文官制度的歷史淵源,理解政治文明發展的傳承性與借鑒性。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梳理要點,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政府在官員選拔制度上采取的不同措施,形成歷史脈絡。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客觀理性辯證地看待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存在的弊端。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結合P41頁的歷史縱橫,講述干部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干部一詞在民主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不同含義。帶著學生梳理干部制度的發展過程和意義,通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幫助學生理解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材料12: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偉大的斗爭,宏偉的事業需要高素質干部。我們要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堅決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把黨和人民的好干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展示材料,讓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為什么要建立和推行了國家公務員制度。材料12:“國家干部”這個概念過于籠統,缺乏科學分類,因而使干部范圍越來越大,干部隊伍越來越龐雜,反映不出各種人員的不同特定和結構的現狀……管理權限過分集中……管理方式陳舊單一,用管理黨政干部的單一模式管理所有干部,不僅不利于人才的成長,而且還強化了全社會的“官本位”意識……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這些干部人事制度中的重大缺陷和弊端,使我們長期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年輕優秀的人才難以脫穎而出,二是用人問題上的不正之風難以避免。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已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化的市場經濟過渡,這種經濟體制的重大轉變要求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組織人事工作做成相應的調整和轉換,才能適應新經濟體制的要求。……沒有公開就很難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很難擇優,因此要在競爭中去選人和用人。 ——江峰《發揚我國干部人事制度的優良傳統,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務員制度》帶著學生梳理公務員制度的主要內容,結合P42頁的學思之窗,使學生了解、掌握公務員制度的建立、特征及意義。 小組合作討論,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內容,探討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異同。 1. 學生結合課本知識,理解和掌握干部一詞的含義。2. 學生閱讀教材,形成知識框架。學生閱讀、分析史料,理解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意義。學生閱讀課本知識,理解公務員制度的重要內容。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并派小組成員發表各自的討論成果。 學生掌握干部一詞含義,為理解確立黨管干部原則做鋪墊。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梳理要點,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干部制度的發展、完善。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深入理解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的重要性。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形成對公務員制度的整體認識。通過比較分析中西方公務員制度的異同,深入了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認識政治文明的多樣性和相互借鑒性。課堂小結 帶著學生梳理本課的要點,引導學生理解科舉制雖廢,但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不斷發展。中國近代以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既吸收了古代傳統官員制度的精華,也借鑒了西方文官制度,在不斷發展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務員制度。 學生復習、鞏固本課知識,真正領悟到中國近代以來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是在不斷歷史傳承中汲取智慧,在中西文化中相互借鑒學習,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創新發展。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思維,從整體上掌握本課內容。思維拓展題 出示本節課主要內容的訓練題,讓學生分小組搶答,在計時器規定的25秒內,完成審題并選出正確答案,答對的小組積一分,答錯則不加分,再根據前邊的探究題選出本課的最佳小組。 學生仔細看題目,復習前邊所學的知識,在規定時間內精確地選出最佳答案。 通過精選訓練題來補充和鞏固本課的知識。播放25秒倒計時的視頻,可以營造比賽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答題的積極性。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準確完成答題可以充分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提供答案分析的思路供學生課后反思和總結本課的重點。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設計主要是通過史料探究和思維訓練題來引導學生掌握本課的重難點。首先,通過史料閱讀和結合課本知識,學生進一步理解本課的重點內容,如理解科舉制廢除和選官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掌握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了解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意義。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教材,分析史料,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學會辨析史料,得出結論進而理解歷史的發展。其次,本課充分利用圖示、表格來將繁雜的知識化繁為簡,如用圖示來說明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情況,用圖表來展示新學制。最后,通過思維拓展題來補充和夯實本課的知識。本課存在著三點不足,一是對于史料的選擇不夠精確,由于本課比較偏政治理論,選擇的史料不夠具有代表性;二是本課的教學容量較大,需要進一步精簡、優化教學內容,由于本課涉及的時間跨度大,需要學生對相關史實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學生課前有充分準備,才能跟上教學的節奏;三是本節課的探究題設置不夠科學,每個子目都設置有探究題,在時間把控上不夠合理,容易導致小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