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教學目標【唯物史觀】能夠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認識理解新民主主義時期和新中國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政治制度的探索、發展與完善。【時空觀念】認識中共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史料實證】通過對歷史地圖和史料的分析,能夠解讀中共政治制度探索的曲折性與復雜性,提升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能夠歸納不同階段中共政治制度的性質與特點,培養自主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家國情懷】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增強對國家制度的認同感,樹立制度自信。教 學 重 點 和 難 點教學重點: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教學難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導入 就在國民黨披著民主的外衣,實行專制與獨裁統治的時候,共產黨在根據地積極進行著自己的政治探索,而這些探索,為新中國的制度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為中國政治建設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回顧以往所學,建立知識間的聯系。環節二: 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一)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共對峙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后,1927年8月1日中共在南昌發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同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發動秋收起義,并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此中共開始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到了1930年夏天,中共在十余個省先后開辟了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革命根據地的不斷發展與壯大,震動了國民黨。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企圖把革命扼殺在搖籃之中。為了保護并壯大革命力量,中共開始嘗試創建人民政權。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成立了臨時中央政府,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色戰士及一切勞苦群眾的。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民、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參與政權的權利的。共和國的最高政權為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蘇維埃公民,在十六歲以上者皆與蘇維埃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直接派代表參加各級工農兵蘇維埃的大會,討論和決定一切國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務。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在憲法大綱中,確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性質是工農民主專政。全國和各級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其次,擁有當家作主權力的階級是有限的,這主要是由當時的主要矛盾決定的,1927年國民革命后,國民黨轉變為一個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為代表的政黨,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的屠殺與鎮壓,因此這一時期,中共把這些階級作為革命的對象、專政的對象。 革命的興起具有極為復雜的成因,絕非僅僅是一種經濟因素的誘引,若只是將革命理解成為“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就在事實上矮化和簡化了中國革命的意義和復雜性。……蘇維埃革命為農民提供的平等、權利、尊嚴、身份感,也是農民投身革命不可忽視的政治、心理成因。——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蘇維埃政權,是中共創建人民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正如毛澤東在1930年革命的生死攸關之際,力排眾議,堅決先建立政權、后發動群眾之時,所預期的那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后革命高潮到來。但這絕非僅僅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經濟誘惑所導致的,蘇維埃政權為工農等廣大底層群眾提供的平等、權利、尊嚴、身份感,是人民群眾投身革命不可忽視的政治、心理成因。所以,給予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是促成全國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二)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運動。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937.7.15《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由于國內的主要矛盾由國共矛盾轉變為民族矛盾,中共的根據地建設也隨之發生了轉變。 在抗日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1940年3月中共中央《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 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差別,經選舉委員會登記,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941年5月《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首先,中共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轉變。性質是民族統一戰線。其次,為了能夠調動根據地民眾參與民主政治的積極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只要不是漢奸和反革命分子,幾乎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對比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權,民主的范圍更加廣泛。考慮到部分民眾的文化水平有限,還創造性地實施了投豆、畫圈、畫杠、燒香在紙上燒眼等樸素的選舉方法,保障了民主的廣泛性。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三三制”的特點和意義? 材料1: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并指出,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2: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有利于鞏固根據地政權,同時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聲望,將一個與國民黨獨裁完全不同的形象呈現在國人和世界面前,由此獲得了更多的支持。——盧毅《“因為邊區有民主”:抗戰時期中共聲望的提升》材料3:陜甘寧邊區這塊根據地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使人民將自己與民主政府融為一體,愿意為這個民主政府盡一切的積極力量,也使人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教育,漸漸了解并學會使用自己的民主權利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我們黨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理想的實現,做出了重大貢獻。——高璞《毛澤東:陜甘寧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1)特點:各階層聯合,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協商。(2)意義:根據地人民民主政權得到鞏固,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聲望。 調動各階層參政議政積極性,激發了群眾的主人翁意識; 廣泛團結了抗日力量,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思考:農村革命根據地與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有何不同?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政權模式呢?(三)解放戰爭時期:鞏固人民政權 為了加強集中統一領導,中共中央將原來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區的政權。大行政區是依據軍事上的戰略區而劃分和命名的。——張秀芬《中國共產黨建政史》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軍管會或各地人民政府先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農村稱農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的辦法產生了省、市、縣人民政府。 ——郭大鈞《中國當代史》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中共中央決定將原來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區政權,各行政區通過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農村稱農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的辦法產生了省、市、縣人民政府。這就充分調動了人民參政的積極性,為進一步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國家內部各階級關系 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通過時空坐標軸和圖片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所學,思考時空條件與當下背景。分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的具體條文,思考蘇維埃政權的性質與特點。深刻理解蘇維埃政權建立的意義。通過時空坐標軸和圖片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所學,思考時空條件與當下背景。思考:中共的根據地建設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三三制”的特點和意義?思考:農村革命根據地與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有何不同?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政權模式呢?總結構建知識框架。 加強時空觀念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強化時空觀念。涵養歷史解釋素養。訓練提取關鍵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創設情境,讓遙遠的歷史變得生動,通過問題,調動學習積極性。總結梳理,強調國情影響,構建知識框架。環節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政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政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一)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我國的國體、政體,具有臨時憲法性質。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郭大鈞《中國當代史》 在政務院確定人口調查登記標準時間(1953年6月30日24時)內,全國總人口為6.02億人。選民登記總數為3.24億人,占選舉區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參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普選。——當代中國研究所《新中國70年》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稱五四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著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國家權力機關結構因此發生了變化,其中政務院改稱國務院。由于人大制度的正式確立,政協的性質和職能也發生了轉變。(二)“文革”時期政治制度的破壞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受到嚴重沖擊。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1966年至1974年間沒有召開過一次會議,其常務委員會也沒有召開過會議。各級人大、政協機關普遍受到沖擊,實際上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郭大鈞《中國當代史》(三)改革開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改革開放后,首先,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重建與完善。在1982年召開的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被修訂,史稱八二憲法。82憲法的部分調整內容:將國家性質由"無產階級專政"恢復為"人民民主專政";新增"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著重重申了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對文革時期錯誤的糾正承認國營、集體、個體三種經濟都不可缺少,申明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權益等內容。適應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新中國建立后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國體和政體,并隨著國情的變化,在歷屆中共領導人的帶領之下逐步完善和發展了人大、政協等制度,走出了一條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國,中國共產黨首創的獨特道路。(四)新時代民主政治的完善與發展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①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②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黨的領導是最大優勢)④借鑒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適應國家治理的需求)——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2.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總書記對新時代的政治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不僅要不斷完善和發展政治制度、還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然而,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此次抗擊疫情,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我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最好體現,相比于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政府所展現出高度負責的態度與高效務實的能力,為世界矚目和驚嘆。 總結梳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過程,強調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構建知識框架。歸納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 前后聯系,首尾呼應,構建知識框架。涵養歷史解釋的素養。環節五:課堂小結 近代以來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從學習借鑒西方政治模式到逐步探索適合本國歷史傳統和國情的政治制度的曲折過程。由于中西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等方方面面的差異,西方的政治模式并不能滿足中國政治建設的需要。中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最終選擇了符合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獨特道路,創造性的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全中國人民為之自信、自豪的制度。 構建本課知識結構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構建知識框架,形成歷史解釋,提升教學立意。板 書 設 計PAGE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