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內容簡析與教學立意】本課承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而來,教學需建基于二課之上。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嫁接于中國兩千年帝制的土壤之上,而其思想則多來自近代西方的政治理念,搞清楚二者的博弈過程與其結果,是本課教學所需解決的問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其理論來源多為西方啟蒙時代以來的民主政治思想,舶來之思想與中國千年帝制傳統、軍閥政治現實以及列強環伺的時代背景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張力與矛盾,因而在幾經波折后最終失敗;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來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其在具體革命過程中,往往視實際情況而變,作出符合現實情況的調整,尤其重視動員小農社會中的廣大群眾,因而得以獲得最終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照中國社會特點,建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教學目標】借助文獻、圖像史料與名家史論,厘清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及其原因。運用時間軸、地圖與文獻史料,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及其變化。使用結構示意圖,結合時間軸,使學生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和特點難點:理解中國近代以來政治制度變化的原因【教學設計思路】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史,實質也是人的理想(意識形態、政治理念、制度設計)與社會之現實(歷史傳承、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之間的博弈過程。民初革命黨人的政黨民主政治理想,敗給了掌握實權的軍閥獨裁割據之現實。國民黨改組后的憲政民主理想,被難以走出的訓政獨裁現實打敗。而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在根據地建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中,與現實不停激蕩,自我調適。直至1949年,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理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現實相結合,而在此后的建設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爭競并未停歇。以“理想”和“現實”作為貫穿整課的教學立意,目的在于將史實描述與一定的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從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的關系出發進行思考。因而在本課的三個環節中,均以二者作為解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過程】導入: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得知消息后即刻啟程回國,有新聞記者問他是否帶回巨款,他說:“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精神固然重要,但僅僅有革命之精神,能帶來新生共和國的鞏固嗎?第一部分 理想與現實的博弈:民初政黨政治與國民黨統治的崩潰環節一 理想一敗于現實:總統易位過渡材料:在未革命以前,許多太熱心的人,以為只要光復,只要民主,便可以糖饅頭從天而降的,現在總可以證明是妄想了。——《惲代英文集》過渡:為何是妄想?1、出示材料,出示孫中山就任圖與袁世凱就任圖,教師簡述二人政治身份。“弟不退位,則求今日之假共和尤未可得也……弟恐生出自相殘殺之戰爭,是以退讓。”——孫中山《致鄧澤如函》袁世凱具備孫中山缺少的財力、武力,在立憲派心中他是“統一”和“秩序”的象征。——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設問過渡:從臨時大總統之位從孫中山轉移到到袁世凱之手,說明了什么?為了鞏固革命的成果,革命黨人是如何做的?2、出示材料《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問討論:臨時約法頒布有何意義?從《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何變化?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學生:略教師:臨時約法是新生共和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確立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了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其反君主專制的意義。從組織大綱到臨時約法,其目的是為限制袁世凱,但也體現其“因人設法”的局限,對于憲法權威有損。過渡:臨時約法的頒布真能給中國帶來議會式(政黨)民主政治嗎?環節二 理想二敗于現實:議會民主的失敗與袁世凱的獨裁之路1、出示材料 歷史縱橫、宋案照片;教師簡述民初議會競選狀況與宋教仁之死設問: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何特點?宋教仁的死說明了什么?2、出示時間軸 羅列1913年—1916年袁世凱獨裁稱帝之路;教師簡述袁世凱強迫選舉一事。設問討論:為何民國初年的議會民主政治不能成功?不少人把民主的文本或憲法簡單地視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裝置。一旦一個國家安上這套裝置,該國就變成民主國家或立憲國家了。但實際上,民主的文本或憲法本身不過是幾張紙而已。民主的文本或憲法能夠生效,能否運轉起來,以及能否運轉得好,全賴實際的政治過程,全賴主要政治力量的所作所為,全賴政治家的領導力與選擇。所以,民主這套政治裝置究竟怎樣,不僅取決于這套政治裝置本身,更取決于安裝和操作這套裝置的人。——包剛升《政治學通識》學生:略教師:革命黨自身力量薄弱、袁世凱依靠北洋軍武力為后盾,又得到列強和國內其他勢力的支持,意圖靠武力實現專制統治。過渡:隨著袁世凱的死去,民主共和的理想能再次實現嗎?環節三 理想三敗于現實:約法重光與軍閥混戰教師簡述袁世凱死后的政治局勢,出示材料 軍閥割據圖;出示時間軸,羅列1917-1928之間軍閥割據的狀況。民初政象紛亂,與辛亥政制鼎革,中國以民主取代君主,卻未具備起碼條件有關,現代政治制度建構必須具備的人的主觀條件尤其不成熟。因為“早熟”,民眾(甚至精英分子)都還不知道怎樣過現代政治生活,而革命卻把“皇帝的尊嚴”打倒了,只得掛個“民治的招牌”出來,結果造成“群雄爭長”的局面。——《惲代英文集》設問:結合材料分析,為何議會民主政治在北洋時期難以實現?惲代英認為民主的起碼條件是什么?學生:略教師:普通民眾和精英的民主政治意識均較薄弱過渡:革命屢戰屢敗的孫中山,在經歷了民初的政治亂象后,又是如何繼續革命的?環節四 理想四敗于現實:孫中山的政治設想與國民黨的最終崩潰1、出示時間軸,回顧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與中共合作及國民大革命的歷程,出示孫中山《革命程序論》之說,出示國民政府政治組織結構圖設問:孫中山為何要提出革命程序說?國民政府的制度如何體現孫的設想?學生:略教師:孫吸取民初議會政治失敗教訓,主張依靠國民黨訓練民眾政治意識,最終還政于民。過渡:孫的設想實現了嗎?2、出示時間軸,回顧1928年-1949年國民黨統治時期主要事件,簡述其從訓政到憲政再到徹底崩潰的歷程。過渡:國民黨政權的崩潰,體現其一黨獨裁統治的失敗;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成功的呢?第二部分 理想與現實的激蕩:紅星照耀下的根據地和解放區環節一 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現實的激蕩:從工人運動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1、出示時間軸,羅列簡述中共建立、早期工人運動、國共合作和南昌起義歷程出示材料 毛尋烏調查農村階級分析表格、蘇區分布圖設問:中共為何要將革命活動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學生:略教師:蘇俄城市暴動不符合中國國情,在國民黨勢力相對薄弱的農村較容易革命,且小農經濟是中國經濟主體,農民作為中國社會中的大多數,動員其政治意識是革命成功的關鍵。2、出示材料 《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地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蘇維埃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四五年來農民知識漸有進步。例如匪禍前,農民不知國家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它國家,今則知之;昔之認為須有皇帝以統治天下,至今則認為人民也可以管理國家;昔不知開會為何事,今則不但知之,且可選舉委員,當主席。此外農民所知新名詞亦不少。——張思曾:《一個匪區農況變遷之描述》,《益世報》1934年11月24日土地改革分下地,扎下富根,貧雇農為骨干,提高了咱地位,這是兩件大事,什么分地拿被子,那是毫毛浮草事。——《興縣五區石門莊錯訂成份與改正和退財務的經過》,《土改通訊》第10期,1948年設問: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蘇區)進行了怎樣的政權探索?探索的意義是什么?學生:略教師:依靠土地革命和工農革命政權建設,中共成功動員起農民的政治意識,為其后革命奠定基礎。環節二 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現實的激蕩:從革命根據地到抗日根據地過渡:為何要建立抗日根據地?出示時間軸,簡述中共抗日根據地建設的背景、出示地圖《抗日根據地》出示學思之窗材料《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照片《陜甘寧邊區人民投票選舉》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凡居住在邊區境內的人民, 年滿十八歲, 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及文化程度的差別,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設問:為何叫邊區政府?何為“三三制”?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的政權模式有何不同?為何不同?學生:略教師:國共合作,中共政權轉為民國地方政府;為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因而擴大政權的參與范圍。環節三 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現實的激蕩:從抗日根據地到解放區出示時間軸,簡述解放戰爭形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出示材料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設問:解放區的政權模式和抗日根據地相比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結合解放戰爭背景,簡述大行政區的設置模式,并加強工農聯盟和黨的領導,為建國后的制度奠定基礎。第三部分 理想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環節一 初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確立出示時間軸1949年—1956年,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這一時期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那些政治制度,并區分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教師總結歸納,書寫板書環節二 歧途:反右與文革出示文革時期圖像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認識這一時期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的現狀。教師:無論反右亦或文革,都跳脫出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因而反造成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歧途。環節三 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出示時間軸1978年—2019年,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這一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基本內容。教師總結歸納,書寫板書。課堂小結: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史,實質也是人的理想(包括意識形態、政治理念、制度設計等)與社會之現實(包括經濟基礎、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等)之間的調適過程。民初革命黨人的政黨民主政治理想,敗給了掌握實權的軍閥獨裁割據之現實。國民黨改組后的憲政民主理想,被難以走出的訓政獨裁現實打敗。而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在根據地建設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中,與現實不停激蕩,自我調適。直至1949年,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理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現實結合起來。而在此后的國家建設過程中,理想與現實的爭競并未停歇,我們最終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是本國歷史傳承基礎上演進的結果。【結構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