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少數民族民歌你們能聽出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作品嗎 少數民族民歌導入播放蒙古族民歌《鴻雁》是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歌曲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滿滿的思鄉之情,聽著這首悠揚的《鴻雁》,我們又一次進入了音樂的王國。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自由、舒緩的心境,去領略草原那獨特的民俗,去傾聽蒙古族那跳動的音符。讓我們現在就走進音樂的世界,開始今天的蒙古之旅。蒙古族音樂的風格,是由蒙古族人民長期居住的地理特點、經濟形態、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決定的。蒙古族民歌的體裁眾多,其中以“長調”和“短調”最具代表性。長調的節奏自由、旋律舒展悠長,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短調的結構規整、節奏整齊、樂句短小、字多腔少,具有敘述性的特征。蒙古族民歌關鍵詞馬頭琴 呼麥 長調 短調《遼闊的草原》作品介紹《遼闊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長調歌曲。歌中用生動的比喻和含蓄的語氣歌頌了草原上的姑娘。1955 年,歌唱家寶音德力格爾用這首歌參加了“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并獲得了金獎。《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情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這首歌采用了上下句單樂段的結構形式。上下句之間形成一種并置、對比、呼應的關系。從節奏上看,它具有自由、舒緩、漫長的特點;從旋律上看,它開闊悠長、延綿起伏、富于裝飾,給人以氣息寬廣、頗有草原特色的印象。尤其是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羽調式作為發展的基礎,從而使音樂更富有鮮明的蒙古族色彩。《遼闊的草原》作品鑒賞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民歌① 這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有什么特點 聆聽思考② 再次聆聽,思考為什么用“長調”來表現“遼闊的草原”?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遼闊的草原》是一首愛情題材的民歌(情歌),表達了蒙古族人對愛情的憧憬和向往。表現的是一個年輕人思念愛人,擔心愛人像遼闊草原上的泥沼一樣難以捉摸。這首歌曲節奏自由、舒緩,旋律悠長,在多處出現了裝飾音。這種旋律形態具有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特點。其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字少腔長,節奏自由而悠長,是蒙古族音樂草原風格的標志。長調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游牧過程當中,觸景生情,即興創編而成,無垠的草原,廣袤的蒼穹,養育了長調,我們不難想象,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在沒有任何現代通訊設備的條件下,來長調來述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是最好的方式了。演唱長調是自由的、即興的,一首歌在不同的歌手那兒有不同的演繹。藏族音樂可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又分為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五類。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寬廣、節奏自由、旋律起伏較大且悠長高亢 ;勞動歌的節奏鮮明,與勞動動作緊密配合,有的則較為自由 ;愛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開闊自由。藏族民歌感情充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具地域特色的民歌、彈唱、花兒、拉伊(山歌)等。按其結構和表達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為“魯”(亦稱古如)和“諧”兩大類。藏族民歌關鍵詞呀拉索 卓瑪 格桑花 巴扎嘿扎木聶《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傳統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特點。用民族語言演唱,有引子和歌曲兩部分組成。表面上寫景、寫實(草原、蜜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宗巴朗松》作品介紹才旦卓瑪認識藏族民歌體裁“囊瑪”囊瑪:是藏族的一種傳統歌舞,囊瑪的音樂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組成。歌曲的節奏舒展,旋律優美典雅。演唱時表演者邊唱邊做簡單的禮讓、鞠躬動作。伴奏樂器常用竹笛、揚琴、藏京胡、串鈴等。舞曲與歌曲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其節奏緊湊密集、富于律動,旋律熱情奔放、歡快活潑。《宗巴朗松》作品鑒賞節奏比較平穩、具有律動感、旋律優雅、情感細膩 ①體現了什么樣的音樂情緒。聆聽思考② 再次聆聽,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宗巴朗松藏族民歌維吾爾族音樂繼承了古代西域地區的“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伊州樂”及“回紇樂”的傳統,吸收了中亞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有益營養,形成了維吾爾族音樂的民族風格。維吾爾族民歌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風格濃郁。其歌詞多采用比興的手法,寓意深刻 ;襯詞中有長有短,在歌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旋律生動活潑、熱情奔放。維吾爾族民歌艾捷克冬不拉手鼓熱瓦普彈布爾《牡丹汗》作品介紹《牡丹汗》雖是一首愛情歌曲,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氣勢宏大。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特色。牡丹汗的故事總體來說是一個愛情悲劇,《牡丹汗》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世有許多版本,而這位最終為愛情而死的姑娘的葬身地同樣各種傳說,最常見的《牡丹汗》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在很久以前,一個維吾爾流浪藝人在巴爾魯克山中邂逅牡丹汗,兩人一見鐘情,墜入愛河。牡丹汗家境闊綽,是當地的望族。牡丹汗的父親發現女兒竟然愛上一個流浪漢,大怒,將牡丹汗關了起來。牡丹汗癡心不改,決心和自己的情人私奔,在逃跑的路上,被父親派來的家丁抓回捆在大樹上鞭打,牡丹汗被埋葬于相會之地。流浪藝人趕到約會地點,想不到美麗的心上人已經為愛喪命,流浪藝人對著一座新墳,痛不欲生地唱出了感人至深的歌。(還有一說是兩人一起打死。)后來,牡丹汗的故事在伊犁民間傳唱了一百多年。1.高山(哪)你那影子,映照在河灘;若是與好人做朋友,那就會同甘苦共患難。2.情人站在門旁,如同開放的牡丹;我能否與情人永在一起,像水與水相溶不分家。《牡丹汗》作品鑒賞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①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聆聽思考不管是喚醒人們、歌頌忠貞,還是生命高于一切,牡丹汗的愛情是那么單純,純粹的愛情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缺少的,這就是我們需要《牡丹汗》這樣的作品的原因。它告訴我,在古老的天山下,有一們美麗而勇敢的女子,雖然她短暫的人生結束了,愛卻給了她新生命,她永遠都活在愛她的人人綿綿思念之中,美好的東西總是值得我們追求和紀念的。② 這首歌能體現出新疆音樂怎樣的風格特點?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采用七聲自然調式,變化音的使用豐富而有變化,主要伴奏樂器有手鼓、冬不拉、熱瓦甫等。侗族民歌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余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種歌調。主要流行于南侗(黎平、榕江、從江一帶)方言區。它是一種多聲部合唱,是中國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愛,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盛名。其主要旋律在低聲部,高聲部都是派生而出。男聲大歌曲調雄壯有力,氣勢磅礴;女聲大歌曲調優美明朗,娓娓動聽。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隊,每個歌隊至少三人,多則十幾人。侗族的代表性民歌叫作“大歌”,侗語稱“嘎勞”,無指揮,無伴奏。大歌是一種結構較大、采用集體方式演唱的多聲部歌曲,其包含支聲復調因素。大歌通常是在節日里由男女各隊坐在鼓樓里演唱的。侗族大歌在 2009 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審委員會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申遺的成功對于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除了侗族大歌之外,我國還有多種藝術形式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昆曲、古琴藝術、南音、宣紙傳統制作工藝、中國剪紙等。《蟬之歌》作品介紹這首歌曲是侗族具有代表性的“大歌”,歌曲的歌詞較少,更多的是襯詞部分,這種比例安排給人聲的發揮留下了更多的余地。兩個聲部以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為主,旋律優美、音色和諧。《蟬之歌》作品鑒賞嘗試分析這首歌曲聆聽思考民歌拓展與探究唱唱下面的兩條旋律,根據它們的音樂風格判斷它們是哪個民族的民歌。維吾爾族民歌藏族(1)(2)1拓展與探究看看下面的樂器圖,說出它們是哪個民族的樂器,樂器的名字是什么。2樂器名樂器名樂器名樂器名民 族民 族民 族民 族手 鼓維吾爾族馬頭琴蒙古族彈布爾維吾爾族扎木聶藏 族拓展與探究聆聽《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感受、體驗它們的音樂情緒。通過比較它們的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了解其民族的音樂風格。曲名 節奏 旋律 情緒 該民族的特色樂器遼闊的草原宗巴松朗牡丹汗34結合前的欣賞,思考民族音樂的產生與發展,與該民族的生活區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文化傳統、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關系?生活領域造就了民族音樂產生的文化背景,方式與經濟情態奠定了民族音樂的情調,是悲傷或是充滿激情與樂觀主義心態,或者是歌頌現實的美好或是抒發心中的不滿等等之類的。文化傳統與交流有助于民族音樂的的發展和和音樂的韻味,比如高原地帶的音樂較為高亢與豪邁……拓展與探究少數民族民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