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間: 課時: 課型:新授 主備: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教學目標: 1.了解絲綢之路產生的條件,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2.知道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的含義和路線,理解它們的歷史影響。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教學重點: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及影響教學難點:理解商貿活動與文化交流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引言---《唐朝胡商牽駱駝俑》二、出示目標,明確任務1.了解絲綢之路產生的條件,分析絲綢之路的歷史影響。2.知道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的含義和路線,理解它們的歷史影響。三、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找出知識點、重難點、困惑疑難點。(一讀、二畫、三找、四梳理、五結論)四、自學指導,緊扣教材(一)自學指導一閱讀第一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絲綢之路的概念、路線及如何衰落?張騫通西域時間、目的、影響?學了以上知識有什么啟示或收獲?(二)自學指導二閱讀第二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1、“草原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2、“西南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3、“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與發展概況?帶來什么作用?學了以上知識有什么啟示或收獲?五、自學展示,精講點撥(一)絲綢之路1. 絲調之路(1)概念:人類早期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進通歐亞大陸的商道,最具代表性的商品是絲 綢,因此被后人命名為“絲綢之路”,它是東西方物質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路線:東以中國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陽關或玉門關后,分 為南道、北道和中道三條支線。南道和中道大體上形成于漢朝,北道則是隋唐時期新開辟的。(3)衰落:唐朝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 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 張騫通西域(1)時間:公元前138年。(2)目的: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攻擊匈奴。(3)影響:獲得大量西域資料,這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 通和貿易的繁榮。(二)歐亞大陸其他東西交通線1.“草原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區的東西交通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道路進行的。2.“西南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西南地區南行,再折而向西的交通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西向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 亞、西亞等地。自唐宋時起,中原以茶葉換取青藏高原的良馬,形成茶馬互市,大都也沿這條道路及其分支展開。3.“海上絲綢之路'(1)開辟及發展①西漢時,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能夠制造排水量巨大、乘載數百人的巨舟,采用了先進的帆索和指南浮針,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2)作用: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六、課堂小結:板書呈現七、整理知識,背誦記憶絲綢之路的開通、發展及影響“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概況八、當堂訓練,鞏固運用九、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