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主題式教學,通過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這個人物來命制原創命題,然后再以這道原創命題創設情境,貫穿整節課。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為初三一輪復習課,復習內容為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本節課以近代中國在遭受到外國列強的侵略下近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的覺醒為切入口,以容閎這道原創試題貫穿全課,圍繞沉淪·覺醒·探索這一主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整個知識框架,并對之前的復習和接下來的復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時間軸、地圖落實時空觀念;通過對《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的影響、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的分析,落實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圍繞沉淪·覺醒·探索這一主題,落實家國情懷。 學生情況分析 雖然中考改革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但有一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存在誤解,認為歷史就是“背多分”,可以依靠考前的突擊背誦來應付;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是停留在單個點、單個面的學習及掌握,缺乏對歷史學科構建整個知識框架,從整體上把握,對歷史知識的分析、遷移、聯系的能力。通過這節課,希望對提高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總體構建及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對歷史知識的分析、遷移、聯系的能力有所幫助。教學目標掌握中國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1、2、3課的基礎知識; 通過復習基礎知識過程中的講練結合,初步掌握理解知識的聯系、理解、遷移及應用,提高解題技巧。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教學難點 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和向西方學習、尋找中國出路的意識逐漸覺醒,理解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沒辦法尋找到挽救中國的出路。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沉淪: 覺醒: 探索: 鴉片戰爭(1840年) 地主階級: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 ……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篇章一:沉淪篇 展示2022年版課標中關于中國近代史的概念、起止時間、分期、任務、社會性質。展示2011年與2022年新舊課標對比,分析新課標的變化,明確復習目標。介紹容閎這個歷史人物,展示原創試題: 【原創試題】 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在沉淪中覺醒過來探索中國出路的探索史,例如容閎,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容閎大事年表一覽 時間事件道光八年(1828年)出生于廣東香山縣 道光十五年(1835年) 入讀馬禮遜紀念學校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由于香港被割讓給英國,故馬禮遜紀念學校遷往香港,容閎亦隨之遷往香港繼續學業。 咸豐十年(1860年) 回國后與兩位外國傳教士一起冒險前往“天京”考察,后深感太平天國不能實現他的理想,離開 同治三年(1864年) 受曾國藩委派,為籌建江南制造總局赴美采購機器 同治四年(1865年) 回國,所購100多種機器,成為江南制造總局的主要設備1896—1898年 向清政府提出設立國家銀行、修筑全國鐵路等建議 1911年 連寫三封信給革命黨人謝纘泰,熱烈歡呼推翻帝制的勝利 1912年 于美國病逝(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并列舉容閎參與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4分) (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 分析試題,導入篇章一:沉淪——鴉片戰爭。 任務1:填寫19世紀中期前中英實力對比表 項目中國英國政治 經濟 軍事外交綜合教師展示學生答案,進行點評。展示史料研讀,梳理知識點(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引入鴉片戰爭的過程,結果。 任務2:簡述《南京條約》主要內容,并談談你如何看待這些條約內容的? 教師展示結論: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喪失了完整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刺激了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尋求御敵之道(如林則徐主持翻譯西方書刊、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展示講練結合選擇第1題 展示史料研讀,引入第二次鴉片戰爭任務3:對比兩次鴉片戰爭,你得出什么結論?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侵略國家時間簽訂條約教師提問:通過兩圖比較,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口岸地理位置有何不同? 教師展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中國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思考:任務4:兩場戰爭清政府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展示角度一講練結合第2題 教師展示角度二的問題:當時的中國人如何認識《南京條約》的內容的? 猜猜清政府對下列《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哪一條款最為反對?說明理由。為何當時的中國人看待條約的觀念與今天有如此之大的差異? 教師總結結論:固守天朝上國的觀念,缺乏近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觀念上尚未覺醒 教師展示講練結合第3題 展示時間軸及圖片,通過多角度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得出兩次戰爭清政府都戰敗了的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難以抵抗先進的資本主義 閱讀問題,進行思考 思考,填表歸納 自主填《南京條約》內容表,思考、歸納自己看法 完成講練結合選擇第1題 自主填兩次鴉片戰爭對比內容表,思考、歸納自己看法 學生思考回答 完成講練結合第2題 學生利用一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選代表進行發言 完成講練結合第3題 分析新課標的變化,明確復習目標引入復習內容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在對比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在對比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在對比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篇章二:覺醒 展示史料研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引入篇章二:覺醒 展示史料研讀: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林則徐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這把尺于量出了中國的短處……一部分中國人透過彌漫的硝煙終于發覺自己面臨的對手是完全陌生的……兩千年來傳統的夷狄觀念在他們的頭腦里開始動搖了。” 教師總結點明:林則徐最早主張向西方學習,組織翻譯編寫《四洲志》,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后魏源受林則徐囑托,以《四洲志》為基礎,編撰了《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篇章三:探索 展示原創命題,從而引入第三篇章:探索。 展示史料研讀,材料一:中國在1840年戰爭失敗后被迫付給英國的賠款,大量的非生產性的鴉片消費,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金銀外流,外國競爭對本國生產的破壞,國家行政機關的腐化,這一切就造成······舊稅捐更重更難負擔,此外又加上了新稅捐。 ——摘自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 材料二: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1843—1850年規模較大的群眾暴動有70余起,遍及十幾個省。 ——摘自《歷史》(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 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炮聲的回聲”。——馬克思 通過史料研讀,教師講述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 教師展示填圖游戲 展示材料研讀,提出問題: 1.《天朝田畝制度》中分配土地的方法是什么? 2.《天朝田畝制度》中分配產品的方法是什么? 3.假如你是當時的農民,你是否支持這一綱領?為什么? 4.《天朝田畝制度》的理想社會是否能夠實現? 引導學生完成對太平天國運動兩大治國方案《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分析 展示講練結合第4題 展示原創試題,提出任務6:容閎的結論有道理嗎?(1分)結合史實說明理由(2分) 教師總結分析點評,展示答案,總結歸納太平天國的局限性和意義 展示講練結合第5題 展示本節課的板書,升華總結, 作業布置:完成學案剩下的部分及原創試題。 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歸納出答案 任務5:繪制太平天國運動興衰圖示 學生思考回答 完成講練結合第4題 利用一分鐘時間寫出答案,并展示答案 完成講練結合第5題 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節課以近代中國在遭受到外國列強的侵略下近代民族國家的主權意識的覺醒為切入口,以容閎這道原創試題貫穿全課,圍繞沉淪·覺醒·探索這一主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整個知識框架,并對之前的復習和接下來的復習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時間軸、地圖落實時空觀念;通過對《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的影響、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的分析,落實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圍繞沉淪·覺醒·探索這一主題,落實家國情懷。但是因為一節課時間有限,所復習的內容涵蓋知識點眾多,還存在著學生活動較少,學生活動時間太短等局限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