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間: 課時: 課型:新授 主備: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教學目標:1.了解兩次世界大戰推動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和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史實,認識戰爭在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客觀作用。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的史實,認識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特色,體會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教學重點:1、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教學難點:兩次世界大戰推動了不同文化的碰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板書課題走過硝煙彌漫,趟過血雨腥風。人類文明走了多遠,戰爭就存在了多久。文明與野蠻同在,流血與輝煌相隨。戰爭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進的路。古人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戰爭,走進兩次世界大戰,一起來探尋戰爭與文化的碰撞交流。二、出示目標,明確任務1.了解兩次世界大戰推動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和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史實,認識戰爭在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客觀作用。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的史實,認識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特色,體會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三、學生自學,獨立思考學生認真讀書、獨立思考,找出知識點、重難點、困惑疑難點。(一讀、二畫、三找、四梳理、五結論)四、自學指導,緊扣教材(一)自學指導一閱讀第二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及標志是什么?學了以上知識有什么啟示或收獲?(二)自學指導二閱讀第三目,思考并解決以下問題,5分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的背景和內容如何?學了以上知識有什么啟示或收獲?五、自學展示,精講點撥(二)二戰與殖民體系的瓦解1.瓦解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對殖民主義的致命打擊(1)戰爭期間,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2.瓦解的標志——20世紀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1)日本戰敗,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復臺灣(2)二戰結束后,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3)二戰結束后,法國總統戴高樂不得不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三)二戰后新型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2.內容①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種姓因素仍然影響著印度政治與社會生活。②以新加坡、韓國為代表創造現代的東方文化: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作為東亞的新興工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儒家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③現代埃及文化是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二戰后,埃及成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也廣泛使用。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課堂小結:板書呈現整理知識,背誦記憶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及標志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的背景和內容如何?八、當堂訓練,鞏固運用九、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