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教材《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二單元第5課,主要涉及兩個學習要點: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生產方式的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第一子目探討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對生產方式的影響;第二子目重點探討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在教材的文本表述與材料研讀的基礎上,適當補充課外材料,有助于在敘史見人中凸顯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在材料研讀中滲透生產方式變革對人類社會的革命性意義,幫助學生理解唯物史觀。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經過高一《中外歷史綱要》的學習,對于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與世界性影響的概貌已有基本了解,而且工業革命的影響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此問題的探究有一定的興趣。但本課涉及的理論性較強,內容較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努力化繁為簡,努力將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研讀史料、小組討論中理解主干知識,感悟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教學目標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并結合2017版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2.通過講述工業革命中的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傳入中國帶來的經濟、思想觀念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全球聯系增強的巨大作用,初步體會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難點: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對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導入新課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講授新課【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生產方式之變:機器大生產與工廠制度(一)機器大生產1、背景:①生產專業化: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②工業革命的推動: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2、影響:機器大生產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二)工廠制度 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1.概念工廠——將生產資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是工業時代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制度——資產的運營或經營活動主要以工廠為基本單位的企業組織制度或組織形式。【探究一】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工廠制度有哪些特點?材料一:1866年,他(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寫道: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所織之布,發于各路售賣。織布大行樓五重,上下數百間,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棉花彈過六七遍,則白如雪,柔于綿矣;又以輪紡,而精如絲,細于發矣。染處各色俱備,入浸少時,即鮮明成色織機萬張,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材料二:……第二條:在其他時間內,織工在機器轉動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機器數目每臺每小時罰款三便士;織工未得監工允許擅自離開車間者也罰款三便士。——《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人文實錄》提示: 特點:①生產資料集中使用。②雇傭工人集中勞動。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④分工細致協作高效。⑤使用機器流水生產。⑥生產社會化程度高。 ⑦嚴格遵守規章制度。2.特點根據教材p24-25,提取信息,工廠生產的特點。①時間:倒班制(保證機器晝夜運行)。②管理:規章制度嚴格(強化紀律意識)。③生產:流水線(協同勞作、工廠主監管)。④原料: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探究二】手工工場與工廠制度的區別3.影響 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劇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4.擴展——工廠制度引進中國(1)表現:①官方——洋務企業: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②民間——民族資本主義企業:19世紀末,張謇、范旭東等民族資本家實業救國、開辦工廠(2)意義: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探究三】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簡述工業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經濟上: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政治上: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促進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尋求民主、共和、獨立之路。思想文化:西方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客觀上促進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中國邁向近代化。過渡: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擁有一切,人們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狄更斯《雙城記》1859年二、生活方式之變——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一)積極影響1.工業革命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生活空間。2.交通運輸業的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3.促進了鄉村的改變——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和人們的眼界開闊。4.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守時和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生活節奏加快。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近代教育體制形成),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二)消極影響貧富分化嚴重,階級矛盾激化;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問題突出解決方案: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革(民主化、社會保障制度等)【典例研析】(2017·全國·高考真題)根據表格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答案】D【詳解】對比表中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可知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速度趕不上國民總收入增加速度,說明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D項正確; 依據表中的英國國民總收入和工人實際工資的數據變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國工人實際工資的增長趕不上國民總收入的增長,且1755—1797年甚至沒有增長,所以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并不同步增長,排除A項; 表中涉及的數據變化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期間,工人使用機器生產,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依賴于生產工具的改進,不是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排除B項; 工人工資在1797—1835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說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時期內有明顯改善,排除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