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年高考地理命題理論與實踐研判解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年高考地理命題理論與實踐研判解讀

資源簡介

2023年高考地理命題理論與實踐研判解讀
2022年高考地理試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化高考評價體系要求,充分發揮高 考育人、選才和引導教學的功能,對推進素質教育和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起 到了較好的作用。2022年高考地理試題以穩為主,緊扣主干知識,以學科素養為導向,突出 關鍵能力的考查,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有利于學生穩定心態,正常發揮水平,有利于向新高考順利過渡。
一、基本情況概述
2022年高考地理試題充分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一載體”的相關要 求,試題具有典型性和時代性,以穩為主,穩中有新,難度和區分度控制較好。試題充分反映 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體現價值引領和素養導向功能,較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功能。
1.緊扣時代脈搏,聚焦鑄魂育人
試題圍繞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大背景,選取依托自身特 色優勢資源、提高內生發展動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績為案例創設試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選取與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休戚相關的區域發展、氣候變 化、環境污染等案例作為試題素材,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機遇與 挑戰;試題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美育與勞動教育,旨在促進學生提升審美能力與勞動意識,努力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
2.圍繞解決設題,科學服務選才
地理命題實現了由“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以復雜的真實情境為平臺和載體,以解 決真實問題為任務,將四層內容和四翼指向綜合融入任務中,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全方位的測量和評價,可以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據。
試題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選擇新時代的主題和案例進行探究,彰顯了學科的價值,利于考查解決新的現實問題的能力。
地理試題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實踐的真實情境為載體,通過設計實際問題,對學生遷移和綜合運用課堂所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和綜合素養進行了有 效的測量和評價。情境創設來源渠道廣,表現形式多樣,為任務設計和素能考查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3.立足考教銜接,促進教學改革
地理科充分發揮試題的積極導向作用,與高中地理教育良性互動,引導教學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深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革新與發展。
素養教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情 境教學、問題式教學和項目教學等教學方式是落實素養教育的有效路徑,強調結構、過程和生 成是素養教育的必然要求。試卷以“項目-題組”為平臺進行全面動態考查,充分體現了新一 輪教學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對一線地理教學改革具有較強的引領作用。依據不斷出現 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索布局試題,可以引導一線地理教學以人 地協調觀為統領,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合起來,推進以“素養”為總體目標的教學改革。
以學科思想、方法考查為重,導向素養教學。綜合性和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屬性。試 題多從時間、空間的角度,對地理環境的要素聯系、空間聯系、時空演變等進行設問,引導學生 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知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有助于綜 合思維方式的養成。多數試題落腳在空間區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區域的角度認知地理環 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有助于區域認知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地 理試題重點考查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有助于引導一線教師以學科思想、方法為統領,全面落實素養教學。
以真實案例為載體,引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試卷多采用自然或人文真實案例創設情 境,考查實際問題,可以有效地引導教學走向學生的生活實踐、走向自然環境、走向生產實踐, 組織地理考察、模擬實驗、調查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有信念能行動的時代新人。
二、發揮立德樹人功能,彰顯學科育人價值
高考作為連接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樞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和 重要載體。2022年高考地理試題通過精心選擇體現時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將正確的價 值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德育目標滲透到試題中,確保立德樹人在高考地理學科中的落實力度和實現效果。
1.立足學科本質,深耕高中地理課程核心價值
地理學本質上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地理試題響應現代社會對國民基本素養的要求,緊密聯系生活、社會生產實際,圍繞人地關系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構建認知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關系的能力和素養,形成 正確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觀念,樹立人地協調觀,并將其付諸實踐,有利于提高生活、生產方式的文明程度。
水資源短缺是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中東地區的水資源尤為匱乏,是社 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大制約因素。2022年全國乙卷第36題,以中東地區 以色列推行海水淡化計劃為情境,緊扣“海水淡化”這個主題,探討了以色列海水淡化廠的 區位、配建天然氣發電廠、淡化水納入國家供水網絡、打造淡水“蓄水庫”等方面的地理問 題,考查了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全 人類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正確認識資源、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牢固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2022年山東卷第17題,以時間為線索,聚焦珠江三角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利于引 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2022年山東卷第19題,以三江平原退耕還濕并實行香蒲生產的 發展模式為背景,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碳減排和國家安全問題,深刻認 識生態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之間的關系,理解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聚焦國家與地方發展,厚植家國情懷
大部分試題落腳在中國區域,聚焦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優秀傳統 文化、人口和城市化等主題,引領學生關注國家發展,培育熱愛祖國和為國家發展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的品質。
2022年全國乙卷第4—6題,以西藏當雄縣“公司+農戶”的農牧業發展模式為試題情 境,展現了新時代當雄依托特色畜種牦牛,走產業扶貧之路所帶來的巨大變化,要求學生通過 解讀“公司+農戶”模式圖等材料,探究牧民家庭收入、牦牛價值鏈、草料供應等方面的地理問 題,引導學生更多關注“三農”問題,了解我國牧區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有利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
將旅游地理與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相結合,也是高考地理的高頻考點。發掘旅游資源 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讓學生懂得在欣賞旅游景觀時,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對共進行深 入分析、細心品味,懂得欣賞自然美、人文美,領悟人地和諧之美,最終實現美育的教育引 導。地理景觀有十分豐富的美學價值,其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如 2022年全國甲卷第43題,圍繞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大背 景,選取依托自身特色優勢資源,提高內生發展動力并取得斐然成績的鳳堰古梯田開放式 “生態博物館”為案例創設試題,不僅可以讓學生領略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珍貴和秀美,還 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歷史文化遺產旅游地的創新發展之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
3.關注國際聯系,培育全球視野
全球聯系日益緊密,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合作。世界是一個共同 體,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大量地理試題通過對產業的全球布局、國際經濟、資源 和環境的發展等內容進行考查,意在引導人們用全球的視角研究區域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形成國際比較和國際借鑒,倡導國際合作與發展的理念。
2022年全國甲卷第36題,以瑞士克服資源稟賦差的劣勢,發揮人才、政策等優勢,因地 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案例為情境設置問題,旨在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并引導學生形成國際比較和國際借鑒的思想觀念,
2022年山東卷第10— 12題,聚焦我國產業轉移和升級問題,以東南沿海某省部分服裝 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的事實為背景,設置學科問題,引領學生從空間視角分析、評價區位條件, 可引導學生從地方、國家、世界等不同的空間尺度思考問題,有利于全球視野的培養,同時也體現了“產業走出去”和“國際合作”的發展理念,
三、強化學科素養,聚焦關鍵能力考查
關鍵能力居于素養的主體地位,品格與價值觀居于素養的核心地位。目前的地理科命題 方向是“能力立意,素養導向”,也就是通過關鍵能力的測量來評價綜合素養水平。學科素養 與關鍵能力是相互嵌套的關系,高考評價體系對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分類是重合的,都是分為學習掌握、實踐操作和思維認知三個大類。
從學生答題的過程和要素來看,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知識的調 動與運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述與闡釋能力、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能力、結果的組織與表達能力。
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主要屬于學習掌握能力群;知識的調動與運用能力、地理事象的 描述與闡釋能力、地理問題的論證和探討能力主要屬于思維認知能力群,可進一步分解為模 型建構、邏輯推理、科學論證、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等能力;結果的組織 與表達能力主要屬于實踐操作能力群,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圖表表達能力考查較少。
1.信息的獲取與解讀
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在解答高考試題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給出一定信息,隱藏部分 信息,設置具有不良結構的問題情境是地理試題考查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的主要途徑。地 理試題的情境主要通過文字、地理圖形、統計表格等方式呈現,這樣的情境創設方式加大了試 題信息的廣度、容量以及不同地理信息形式之間的融合,重視考查學生從多種形式的材料中 篩選、分類、歸納、整合關鍵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運用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能辨識文本、圖表、數據中的多種類型的地理信息,從中提取關鍵內容,與有關知識進行整合,最終解答地理問題。在信息的獲取與解讀過程中,能夠讀取關鍵信息并解讀出隱含的信息是關鍵。
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7題:
下圖顯示黃河桃花峪附近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兩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的關系。讀圖,完成第7題。
1958年7月洪水過程中,圖中O、P兩點水位變化趨勢及兩點流速相比( )
A. O點水位上漲,流速較快 B. O點水位回落,流速較慢
C. P點水位上漲,流速較慢 D. P點水位回落,流速較快
該題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是隱藏信息太多,關鍵信息顯示太弱,學生難以捕捉。洪峰過程 中,水位受河床沖淤、流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需要對本題涉及的因素進行界定。題目設問中 的信息“兩點水位變化趨勢及兩點流速相比”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分析水位變化時只考慮流速即可。具體過程見下表。
關鍵信息 信息解讀
流速 不考慮河床的沖淤變化等因素,只考慮流速變化;流速與水位呈負相關;流速的快慢主要受水面縱向比降的影響,比降越大流速越快,比降越小流速越慢
根據以上的信息解讀,就可以順利地解答該題。P、O兩點示意了同一次洪水(1958年 7月)過程中,同一河流斷面(同一監測站)在洪峰前后兩個不同時間點的水位與流量情況,兩 點流量相同,水位不同,P點水位明顯高于(點。在兩點流量相同、水位不同的情況下,()點 流速顯然大于P點,因為同一河流斷面在流量相同的情況下,()點水位較低,說明其河水橫 斷面積較小,故可推知其流速較快。兩點的水位變化趨勢相比,()點水位上漲,因為()點水位低但流速快,說明上游來水動力大,河水處于上漲階段。因此A選項正確。
2.模型建構
模型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有組織有結構的知識和方法。教材中的知識是零散的、淺顯的, 難以應對高考,只有將其整理成一定的組織和結構并滲透嚴密的思維,才有意義,才可以解決 問題,這就是模型建構。模型建構是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地理模型的建構和 使用是有條件的,因此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完善地理模型,并能夠在不同條件下靈活運用。地理模型按照知識板塊可分為三大類:自然地理模型、人文地理模型、區域地理模型。下面以水量平衡模型的考查為例進行說明。
運用水量平衡模型分析水循環的過程和特征是地理試題經常考的能力。如2016年全國 Ⅲ卷7—9題、2017年全國I卷6—8題、2018全國I卷37題、2019年全國I卷37題、2022年全國甲卷10題都對水量平衡模型進行了深度考查。
任何涉及物質量的變化規律,我們都可以從收入、支出和儲量的變化這三個方面進行分 析,也就是“物質儲量的變化=物質收入量一物質支出量”。落實到流域的水循環也是如此,可以套用物質儲量變化的基本要素關系,如下列公式所示。
△儲水量=水分收入一水分支出當△儲水量=0時,水分收入=水分支出 當△儲水量>0時,水分收入>水分支出當△儲水量<0時,水分收入<水分支出
當流域儲水量穩定(也就是沒有變化)時,水分收入量等于水分支出量;儲水量穩定無變 化的標志是地表水體或地下水體穩定,比如湖泊、濕地面積穩定;從流域來看,水分收入就是 降水,水分支出就是蒸發(蒸騰)和徑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流域儲水量穩定時,流域內的降水量=蒸發(蒸騰)量+徑流量。
植被狀況和地形對水循環的影響也可運用此模型進行深入分析。植被覆蓋率提高可以 對大氣降水起到截留的作用,使下滲量增大、蒸發(蒸騰)量增大、徑流量減小,延遲和削弱洪 峰。在水分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平緩的地形有利于截留水分,產流速度較慢、產流量較少,區域內儲水量較大,蒸發、蒸騰量較大。
湖泊、沼澤濕地的含鹽量分析也可以套用該模型。也就是說含鹽量的變化需要從收入和 支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般來講,鹽分由徑流帶來,若沒有徑流流出則鹽分就沒有了支出途徑,水分蒸發后會導致鹽度增大。
如2022年全國甲卷第10題:
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 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 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據此完成第10題。
相對于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杭蓋草原的緩丘牧草生長更好,是因為緩丘上( )
A. 降水較多 B.蒸發較弱 C. 溫度較高 D. 徑流較少
本題考查了小尺度內水循環的差異,涉及地形對水循環的影響和水量平衡等模型。 同在杭蓋草原上,不同區域的坡度差異對降水和溫度的影響較小,但對徑流和蒸發(蒸 騰)影響較大。在水分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坡度小不利于產流(徑流速度慢),水分會被大量截留、下滲,流出徑流少,水分較充足,植被覆蓋較好,蒸發(蒸騰)量較大。與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相比,杭蓋草原的緩坡區域流出徑流較少,水分條件較好,所以牧草生長更好,故D項正確。
3.邏輯推理與科學論證
邏輯推理是高考普遍考查的能力,信息的獲取與解讀過程和邏輯推理過程往往是統一、 連續的。邏輯推理的具體形式包括歸納、演繹、類比、因果等,關鍵是根據證據得出正確的結 論。邏輯推理一般由前提(條件或假設)、證據(數據、文獻、史料、理論觀點等)、邏輯關系(歸納、演繹、因果、類比等)和結論(觀點或主張)四個部分構成。
如2022年廣東卷第3 — 4題:
河床縱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點的連線剖面。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帕隆藏布 江某段河床縱剖面呈階梯狀形態;近幾十年來,在該河段有湖泊發育。下圖示意該段河床縱剖面形態。據此完成3—4題。
3.第I段河床縱剖面階梯狀形態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 地質構造差異抬升 B. 河流的階段性下切
C. 原始河床地形差異 D. 滑坡、泥石流作用
4.在第Ⅱ段河床,縱剖面①→②→③的發育過程反映該段河床( )
A. 淤積大于侵蝕 B. 侵蝕大于淤積
C. 侵蝕—淤積平衡 D. 持續不斷侵蝕
本題組以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縱剖面的變化為情境,重點考查了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第3題,
第4題,
① → ② → ③河床不斷抬高 以沉積為主淤積大于侵蝕
大部分地理試題屬于闡釋因果、過程或影響類。闡釋類試題一般是給出條件,要求闡釋 結果、影響或過程,或者給出結果、過程或影響,要求闡釋條件或原因,屬于邏輯推理、論證或 論述的低層次要求。完整的論證不僅需要給出結論和觀點,還要提供論據,需要對條件和結 論進行完整的闡釋,此類試題數量較少,正處在探索與發展階段,如2022年山東卷第19題要 求論述生產模式改變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就是一種新的嘗試。論證的過程一般由論點、論據 和論證過程三部分構成。論點(結論,即材料反映的主要意思和要旨)應明確、清楚、結構完 整;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要準確求真;論證過程(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邏輯要清楚、嚴 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論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論證過程要有“地理味兒”.使用學科語言, 做到言必有據,切忌大白話、空發議論或簡單羅列材料,應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簡練,切中要害。
4.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
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區域性兩大特性。整體性與關聯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質特征,是各 學科研究對象的基本特點之一。區域性是地理環境的本質特征,從區域的角度認知地理環境 的重要方法中區域對比是常用的思維方法。因此綜合思維和比較思維是高考中考查最頻繁的思維方式。
(1)綜合思維
以整體性為基礎,地理學發展了一系列理論和思想。其中,綜合就是地理學最重要的觀 念、理論、方法和思想觀的創新和發展。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也是高考試題考 查的重點。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 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 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的養成有助于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 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綜合思維有助于解決答題角度不全的問題。綜合思維的 考查維度一般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三個方面。綜合思維的一般路徑是“先分 解,再綜合”,也就是首先將研究的對象從要素、時空、地方等角度進行分解,然后再對各個角度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因此綜合思維的關鍵是“分解”。
如2022年山東卷第18題,涉及要素和時空綜合能力考查,解題首先需要依據相關知識 和信息進行分解,然后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第(1)問,該古河道的形成過程可結合地貌 的內、外力作用分解為流水侵蝕、流水搬運、流水堆積、地殼抬升(河流改道、河道廢棄)等過 程。第(2)問,可將水系的演化過程分解為地壘抬升、水系一分為二、西側形成古河道和新水 系、東側形成湖泊和新水系等過程分別進行闡釋。第(3)問,可沿水源補給過程.從補給區特征和水源來源特征進行分析。
(2)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指人們運用空間一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 思維方式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多種多樣,將其劃分成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加 以認識,是人們認識地理環境復雜性的基本方法。區域認知素養的養成有助于人們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地理學科必備知識可以概括為地理特征、地理過程和地理聯系三大方面。三大類必備 知識在高考中的主要考查特點是:圍繞區域差異考查地理特征;基于空間關系考查地理聯 系;聚焦區域表現考查地理過程。由此可見,絕大部分高考試題都是以區域情境為載體,考 查地理事象的共性和特性,有利于甄別學生的能力層級。明確高考命題對區域認知的考查 維度,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的視角和能力,是提高備考水平的關鍵途徑。在對學生的區域認 知素養進行考查時,高考命題的主要角度包括地理位置、時空尺度、區域差異、要素聯系、區 際聯系、區域動態和區域決策,從以上角度逐步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的意識、角度和能力是必要且可行的
如2022年全國乙卷37題第(2)問:
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 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 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 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下圖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 (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
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
參考答案甲站緯度高,位于北美冰蓋消融區,冰蓋消融后巖層形變緩慢恢復,陸面持續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的美洲板塊一側,板塊擠壓,陸面抬升。
本題從地理位置、要素聯系和動態變化的角度考查區域認知。首先需要確定甲站的地理位置特點,然后從要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 一是地處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其緯度較高,有大陸冰川分布,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冰蓋消融現象明顯;二是地處板塊邊界(太平洋板塊與 美洲板塊),且為消亡邊界,碰撞擠壓使大陸板塊(美洲板塊)上升;三是地處基巖海岸區,冰蓋 消融后巖層形變緩慢恢復,陸面上升。據圖判斷甲站自1980年以來海平面相對高度波狀下降,推測最有可能是陸面上升的結果。
5.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屬于高階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的目標之一。
(1)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求真的思維,以質疑和提出問題為起點,以獲取證據、進行分析推理為 過程,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為結果。批判性思維在地理試題中的考查非常廣泛。將選擇題 選項的真偽進行甄別、判斷就是批判性思維的過程,綜合題中往往也會提出某個觀點,要求學 生對其進行評價并得出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也需要批判性思維。比如2022年全國甲卷 37題第(4)問,對于“人類是否應干預沙塵暴”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這就是考查學生求真、求證的批判性思維。
(2)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人們除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們運用開放性、批判性和發散 性思維,提出新問題、創建新設想、發現新方法、得出新觀點,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 要求。開放性的試題利于考查創新思維,但目前地理試題開放性程度還比較低,僅有少部分 試題能考查到創新思維,比如提出自己對某問題的認識或觀點,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措施。 2017年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增強地理試題的開放性,從地理科多年的命題軌跡來看,開放性試題將會出現,但過程比較長。
多年以來地理半開放性試題的探索已經形成了固定模式,其設問方式大概有兩類: 一是給出兩種觀點,要求學生選擇其一給出支持的理由;二是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開放性試題可以更好地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結構,但因為受評價標準難以把握等 因素的影響,地理科試題的開放性還處在穩步推進、逐步探索的過程中。比如2021年全國乙 卷第44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自擬一個結論,并用表中數據予以論證,給出了相關的評價要求 “論證充分、數據準確、表述清晰”,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在各省區閱卷過程中卻制定了標準 答案,用采點得分的方式進行評價;雖然該題的條件和結論開放程度較低,但也是一個可貴的 探索。2022年山東卷第19題第(2)問,要求學生對某區域某產業活動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 響進行論述,并提出了“角度全面,邏輯清晰,表述準確”的評價要求,但最后還是使用了采點 得分的評價方式。由此可見,制約開放性試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評價標準。開放性高考試題 命制的新探索與嘗試已經啟動,新課標和新高考已經在路上,將來一旦突破了評價標準的制定,地理試題的開放性一定會增強,開放性的地理試題一定會出現。
6.語言的組織與表達
地理試卷非選擇題的解答最終需要組織語言進行表達,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規范和富有邏 輯性的語言進行清晰、有條理的書面表達,能夠準確地運用學科術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和學科 知識,因此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是地理試題普遍考查的能力。目前學生在這一能力上普遍 存在的問題是表達不清晰或術語使用不準確。地理非選擇題主要包括特征類、過程類和聯系 類三大類,三大類試題答案的表達都需要能夠準確地使用術語(或關鍵詞),并能用邏輯、因果、過程、影響等將術語(或關鍵詞)進行合理連接。
如2022年全國乙卷第37題:
第(1)問前半部分為特征描述類試題,需要將主體和屬性表達完整、清楚;后半部分為聯 系類試題,設問的關鍵詞是“說明”,需要將因果關系和影響結果表達完整、清楚。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設 問變化方向
參考海平面上升,陸面上升;若陸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若陸面答案 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
主體(海平面、消融區陸面)+屬性(上升或下降)表 達主體關系(陸面、海平面與海岸線的關系)+影響結果(變化方向)
第(2)問為聯系類試題,設問的關鍵詞是“分析”,因此需要將主體間的因果關系及影響結果表達清楚、完整。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設問 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
參考甲站緯度高,位于北美冰蓋消融區,冰蓋消融后巖層形變緩慢恢復,陸面持續上升;甲站位于太答案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的美洲板塊一側,板塊擠壓,陸面抬升①主體關系(冰蓋消融與陸面的關系)+影響結果(陸面持續上升)表達②主體關系(板塊擠壓與陸面的關系)+影響結果(陸面抬升)
第(3)問為聯系類試題,設問的關鍵詞是“說明”,因此需要將人類活動及其對海岸線變化的影響的因果關系鏈條表達清楚。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設問參考答案 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開采石油、天然氣、地下水等,引起陸面沉降, 海平面相對上升;水利設施攔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減少河口泥沙沉積,(在海水運動侵蝕下)三角洲平原萎縮。這些影響方式共同導致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
表達主體關系(人類活動→海面、陸面、三角洲→海岸線)+影響結果(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
第(4)問是特征類和聯系類試題的綜合體,要求是分析,因此不僅要判斷特征,還需要闡釋因果。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設問 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
參考答案 海岸線變化方向不同,甲站區域海岸線向海洋方向變化,乙站區域海岸線向陸地方向變化。甲 站區域為基巖海岸,坡度大,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小,乙站區域為三角洲海岸(沉積海岸),坡度小,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大
表達 ①主體(海岸線)+屬性(海岸線變化方向)②主體(海岸類型 →地形 →海岸線變化)關系+影響結果(海岸線水平變化幅度)
如2022年山東卷第18題第(2)問,屬于過程類試題,需要對水系演化的表現進行整體的 和局部的描述。從整體上看地壘形成高地成為分水嶺,使原有水系一分為二。從具體來看,需要將分水嶺東、西兩側形成的水系演化進行具體描述。具體情況見下表。
設問 說明圖中水系的演化過程
參考答案 水系一分為二;地壘東側邊界成為分水嶺(或者古河道廢棄);地壘以西,沿斷裂線河流發育.匯入雅斯河;地壘以東,溪水匯入,積水成湖
表達 整體演化過程:地壘東側邊界成為分水嶺(區域)→水系(整體)+一分為二(演化)具體演化過程:①地壘以西(區域)+沿斷裂線河流發育,匯入雅斯河(演化):②地壘以東(區域)+溪水匯入,積水成湖(演化)
四、串聯線:設置問題情境,測量綜合素養
高考試題的命制主要包括測試內容、具體任務(設問)、情境和評價標準(答案與賦分) 的確定,以上內容是一個整體的不同側面。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地理學科的命題立意開 始從技巧性能力的考查向素養考查過渡。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地圖的數量和閱讀難度 在降低,文字數量不斷增多。過去的試題大多是干巴巴的,沒有情境,給出閱讀難度較大的 圖表資料,然后讓學生依據圖表資料答題,注重了技巧性能力的考查。現在的試題.都有大 量的文字材料并配有圖表資料,呈現出一種真實的場景和境況,給予一定的信息.并隱藏部 分信息,形成具有不良結構的試題情境,能夠考查學生的素養和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7年版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核心素養應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時 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高考評價體系也將情境明確為高考命題的平臺和載體,標志著無情境不命題的時代已經到來。
1.高考地理試題情境的一般分類
高考地理試題的情境主要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兩類。生活實踐情境類試 題是從社會生產生活中選取案例,融入學科內容,著力體現綜合性與應用性的考查指向。生 活實踐情境可分為生活情境和生產情境,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情境我們稱之為生活情境,取材 于產業、聚落、人口等實踐的情境我們稱之為生產情境。學習探索情境可分為學科情境和學 術情境。學科情境是使用地理專業語言與符號,按照學科邏輯呈現的真實情境,主要用于考 查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調用,并可規避學生成長環境差異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基 礎性的考查要求。學術情境是以地理科學問題為背景,按照學術研究的一般路徑呈現的真實 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建構與解決,體現試題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 查要求。總體來講,生活情境和學術情境較少,生產情境和學科情境較多。具體情況如下表
所示。
單位:個
2022年試卷 生活情境 生產情境 學科情境 學術情境 情境總數量
全國甲卷 0 5 1 2 8
全國乙卷 0 5 2 1 8
山東卷 0 4 5 1 10
廣東卷 1 4 6 1 12
2.高考地理試題中問題情境結構不良的程度
設置具有不良結構的問題情境有利于考查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問題情境結構的不良性一般可以從條件和結果兩個方面進行設置。
條件和結果都比較清楚、簡單的問題情境我們稱之為結構良好的問題情境,這種情境往 往屬于弱情境。在全國卷、山東卷、廣東卷、河北卷中很少見,在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 卷中常見。如2022年6月份浙江卷第3-4題,以簡單的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圖為情境,考查 洋流的溫度性質和影響,條件和結果都很清晰,從條件可以直接得出結論,不用進行較復雜的思考和推理,屬于弱情境,屬于結構良好的問題情境。
條件和結果中的一個或者兩個,具有不確定性、復雜性或開放性的情境,我們就稱之為問 題情境結構不良,也可以稱之為復雜情境。按照結構不良的程度我們可以把地理試題情境結 構的不良性分為一般、中等和高級三個層次。在全國卷和山東卷等高考試卷中,中等層級的情境最多,其次是一般層級和高級層級的情境。
如2022年山東卷第8-9題:以某研究小組對黑龍江一小型山間盆地的土壤調查實踐為主題,主要以地理剖面圖為信息載體,創設了真實的學科問題情境,以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第8題,條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隱藏了地形對水分、水分對植被 分異的影響等條件,選項中的降水具有較強的干擾性,對正確得出結論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結 構的不良性屬于中等。第9題的解答需要在第8題的基礎上進行,需要通過對四個土壤剖面 的對比得出②剖面的突出特征,思考該特征形成的地理環境,然后對比盆地中的四個地點并進行選擇,結構的不良性屬于中等偏高層次。
如2022年全國甲卷第37題:
2002年4— 10月,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氣候嚴重異常。同年10月22—23日, 一場沙塵 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下圖示意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10月23日4時的海平面氣壓分布。
(1)推測當年4—10月澳大利亞氣候異常的表現,并分析其在沙塵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圖示甲、乙、丙、丁四地區中,指出10月23日4時正在經歷沙塵暴的地區并說明判
斷依據.
(3)指出經歷此次沙塵暴的地區10月22—23日風向、氣溫的變化。
(4)對于“人類是否應干預沙塵暴”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該題情境材料豐富多樣,問題涉及的要素多、時空廣、環節多,較復雜,結果(答案)較復 雜,屬于真實復雜的學科情境和學術情境;四個設問有層次有梯度,結構的不良性包括了一般、中等和高級三個層次,有利于從不同能力層級要求對學生進行測量評價和區分。
第(1)問,根據材料中信息“一場沙塵量創紀錄的沙塵暴襲擊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及沙 塵暴形成的氣候條件等知識即可判斷氣候異常的表現為“異常干旱”,并據此推理氣候異常對 沙塵暴形成的影響(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劇,地表物質干燥松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易起沙)。
由此可知該題結構的不良性屬于一般層級。
第(2)問,解答此題需要根據氣壓場形勢對四地的風向、風力、風的冷暖性質、天氣系統、 大氣的垂直運動進行綜合分析后才能夠得出結論,并且本題還要求說明判斷依據,從條件到 結果都比較復雜,難度較大,結構的不良程度屬于中等偏上的層級。具體判斷過程:丙地及其西南區域等壓線密集,風力強勁,盛行西南風,為冷空氣,能將中部荒漠的沙塵攜帶到丙地,與丙地的暖氣團相遇,易形成冷鋒,丙地位于低壓槽附近,對流運動強烈,容易揚起沙塵。丁地 位于低壓槽的東側,盛行偏北風,受暖氣團的控制,此時不會受到沙塵暴的影響。乙地雖地處 沙漠,但處于高壓中心,且等壓線稀疏,盛行下沉氣流,不易形成沙塵暴。甲地等壓線稀疏,風
力弱,不易形成沙塵暴。
第(3)問,是在前兩問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時空角度設問,判斷沙塵暴經過地區的具體天氣 變化。解答此題不僅需要把握整體格局,還需要把握具體的細節,結構的不良程度屬于高級 解題過程:據材料可知,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受高壓控制,中東部位于高壓的東側,等壓線密集, 盛行強勁的西南風,冷干的西南風帶來沙塵暴,因此10月22—23日受沙塵暴影響的地區是 中東部。在這個時間段,中東部首先是處于低壓槽的東側受暖氣團控制,盛行偏南風;隨著冷 空氣向偏東方向推移,低壓槽會不斷向偏東方向推移,中東部區域逐漸處于低壓槽的西側,風向會偏轉為西南風,經歷沙塵暴天氣,受冷空氣影響氣溫會降低。
第(4)問,為開放性設問,需要學生調動自然地理及人地關系的相關知識、原理和觀 念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才能得出結論。該題從條件到結果都不確定,結構不良程度屬 于高級。有兩種不同的觀點。①沙塵暴屬于自然現象,是自然環境演化的一部分,是自 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重要環節,是區域之間及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表現,對地 理環境起到很重要的塑造和調節作用。干預沙塵暴會干預自然環境的演化和發展,引 起地理環境的連鎖反應,甚至引發其他生態問題,而且干預的成本較高。因此,不應干 預。②沙塵暴能對人類造成危害,是一種自然災害;在一定范圍內,可通過改造下墊面 等措施對沙塵暴進行干預,控制沙塵暴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減輕對生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危害。因此,應該干預。
小結:落實高考評價體系,強化關鍵能力考查
2022年高考地理試題結合地理學的本質和特點,全面落實高考綜合改革、高考評價體 系、課程標準、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較好地實現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 功能。試題結合時代主題,通過搭建豐富多樣的情境,創設新穎問題,著重考查了學生信息的 獲取與解讀、邏輯推理、科學論證、模型建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語 言的組織與表達等能力,促進了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促進了以素養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學改革進程。
海 拔 / m
有湖泊發育 · 可能是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湖內泥沙淤積,形成階梯狀河床
現河床高于原始河床 河流下切會導致河床高度降低 |
原始河床比較平緩} 原始河床地形差異不大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阿拉善盟| 仙居县| 峨边| 信宜市| 思南县| 承德市| 东宁县| 德清县| 诸暨市| 涿鹿县| 大厂| 鄢陵县| 正宁县| 林甸县| 濮阳县| 镇宁| 涿州市| 如皋市| 新宁县| 阳春市| 青川县| 丘北县| 赤水市| 东源县| 余江县| 华安县| 西和县| 墨竹工卡县| 藁城市| 尼玛县| 常熟市| 和平区| 乐平市| 尉犁县| 达拉特旗| 青州市| 咸宁市| 神农架林区| 西盟|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