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羅斯福新政》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設計 1.總體目標:知道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 2.知道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了解羅斯福新政,通理解國家干預政策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3.通過羅斯福新政的文獻材料、圖片等資料,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4.從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聯系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認識到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身殘志堅的羅斯福總統對美國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經歷中吸取精神力量,力爭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涵養家國情懷素養。(素養目標:家國情懷)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初三學生。他們已經具有一定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但現階段普遍缺乏提取隱性信息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理性思考能力重點難點設計 教學重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羅斯福新政干預國家經濟的措施是本課重點 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本節課的難點是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和影響、羅斯福新政的原因和影響教學策略 設計 選擇教法,設計學法 秉承著教學相長的理念,教法學法設計如下; 1.教法:講授法、微視頻演示、史料分析法法 2.學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選擇教學媒體 錄播教室 感觸電腦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 意圖一、導入環節 引用《大國崛起》演說詞中的一段話,回顧三位追夢人的突出貢獻 篇章學習 第一篇章 大夢初創——柯立芝的選擇 【教師講述】 首先進入幸運的柯立芝時期,來看一下他的幸運。 【教師講述】 美國經濟空前繁榮,被稱為Roaring Twenties即“咆哮的二十年代”。主要表現在汽車制造業和電氣用具制造業。 【教師提問】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材料】 “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過渡引導】 真的不用擔心嗎?讓我們走進“倒霉總統”胡佛的任期。 第二篇章 大夢破滅——胡佛的選擇 【過渡引導】 經濟危機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經濟學概念。怎么辦呢?讓我們一起聽懂一個故事,看懂一個經濟現象。 【教師講述】 這段母女對話,蘊藏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道理,乍一看,很難理解。但我們分解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教師講述】 健康的經濟狀態應該是生產發展、消費旺盛,供需處于平衡狀態。 當時的美國,資本家拿到錢是用來擴大生產的,這就使生產的圈子越來越大。工人拿到的工資卻增長緩慢,限制了消費能力的增長。也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處于病態經濟狀態。 【教師講述】 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采用分期付款刺激消費,但人們的實際購買力并沒有提高,這是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的“虛假繁榮”。生產相對過剩,與消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教師提問】 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各國紛紛尋找出路 【教師提問】 絕望像陰云一樣籠罩了整個美國。當時,美國和世界各大媒體都不得不用這兩個字來形容30年代初的形勢,那就是“恐懼”。 【過渡語句】 人們開始質疑這種所謂的優越制度。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蘇聯已建成工業強國,德日為轉嫁危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此時的美國處理國運的拐點,拿什么來拯救美國呢? 【出示圖片】 我們來看下胡佛的選擇------自由放任,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矛盾更加尖銳 【教師設問】。在這場危機面前,美國當時的總統胡佛是怎么做的?他的措施能解決問題嗎? 第三篇章 大夢重塑——羅斯福的選擇 【過渡語句】 在總統競選中,胡佛積極謀求連任,但他繼續堅持自由放任政策,不得民心,最終人們選擇了承諾施行新政的羅斯福,一個新的總統誕生了。 【教師講述】 為了更好的促使新政的實施,羅斯福多次進行了爐邊談話。 那么他的第一次爐邊談話就是針對金融問題展開的,他強調團結才能戰勝恐懼。 【過渡語句】 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在此基礎上,新政三大方案出臺,國家開始全面干預經濟。 【教師講述】 政府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到二戰前,羅斯福政府支出180億美元,修筑機場、橋梁、公共建筑、公路等的,當時全美國工賑機關總計雇傭人員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當時的宣傳畫,用工作報答美國。 【教師提問】 假如你是企業主、工人、農民,請談談你在羅斯福新政前后生活的變化。 【過渡語句】 新政在短期內,緩解了經濟危機,但是還有一種聲音說,新政作為權宜之計,經不起考驗。 【過渡語句】 回眸大國逐夢,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總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從個人夢到總統夢再升華到美國夢,逐夢的道路充滿了艱辛 【教師陳述】 正是有了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的追夢人,大國才能崛起。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美國民眾把特朗普同胡佛相媲美。疫情下的美國,該何去何從? 【教師陳述】 當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身上便是一座山。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請結合本節課你從羅斯福身上所學習到的優秀品質,談談在疫情當下,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去踐行責任與擔當。 回顧知識點 華盛頓贏得獨立 林肯贏得統一 威爾遜贏得財富 閱讀材料,觀察圖片,感受美國的繁榮。 觀察圖片,思考回答。 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美國利用一戰的“中立”地位大發橫財;第二,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革新,促進美國經濟迅速發展。比如福特T型車采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工業也帶動了鋼鐵、石油等工業的發展。 析數據,得出結論:分配嚴重不均,貧富差距大;生產增長的速度大于消費。 結合所學,回答問題;理解信貸消費。 邏輯推理,回答問題:擴大生產。 盲目擴大生產。 觀察圖示,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分期付款刺激消費,但人們的實際購買力并沒有提高,這是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的“虛假繁榮”。生產嚴重過剩,與消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潛伏著巨大的危機。 觀察示意圖,邏輯推理,回答問題: 1.民眾財富縮水,消費能力進一步降低。 2.造成市場由原來的“繁榮”轉而蕭條。 3.企業利潤降低,收不回成本,最終破產。 4.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驟降。 5.他們無力償還銀行貸款,而銀行在股市投資又一敗涂地,資金無法回籠,出現信貸危機,儲戶紛紛去銀行擠兌現金,加速了銀行倒閉。 6.整個經濟鏈中斷,企業破產和民眾失業進一步加劇。 7.股票進一步貶值,加劇股市動蕩不安,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的經濟大危機。 觀察圖片,分析材料,感受1929-1933年的全面危機與社會上的恐懼氣氛。 總結經濟危機的特點:來勢猛、破壞性大、范圍廣、時間長,并說明理由。 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資本主義各國頻繁爆發游行、示威,造成了社會動蕩。 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五年計劃開展得如火如荼,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西方的社會制度是不是失敗了;感受在危機沖擊下美國人民對國家制度的懷疑; 政府。 在教師引導下解讀漫畫的細節。 在問題引領下,從羅斯福的角度提出應對經濟危機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政方案: 1.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所以要干預生產與消費兩個經濟環節; 2.一方面控制盲目生產和生產過剩,另一方面是提高人們的消費能力,也就是購買力。 3. 分析材料,得出結論:立法方式。 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從經濟活動的樞紐“銀行”入手。 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為了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讓普通民眾更好地了解國家經濟發展實情,避免恐慌。 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羅斯福新政如何應對經濟危機。 以圖代題 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構建思維導圖 國家干預首先干預金融體系 小組個體之間互相進行 交流,分享羅斯福新政前后生活的變化 羅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做出的局部調整 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暢談責任與擔當 做到前后知識的遷移以人物帶動課題主線 通過“重提”和“喚醒”既有知識,將它們作為新知識的抓手和支撐。 在“繁榮”設疑,學生的探索興趣得到激發。學生通過設計的問題鏈,在教師層層引導下,理解經濟危機的醞釀過程。通過圖示和故事,以直觀的圖示,配合邏輯推理,將經濟理論化抽象為具體,突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特定的時空聯系中分析危機的醞釀和爆發,加強時空觀念,理解美國為何走向新政。 經濟大危機的影響隱藏在課本的正文中,學生通過解讀史料,更直觀的感受經濟大危機下人民生活的苦難,社會經濟的破壞。危機從經濟危機蔓延到政治甚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引起了嚴重社會危機,理解美國為什么走向新政——突破難點。 通過圖片和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胡佛總統面對危機采用了自由放任政策,在這種政策下美國的經濟危機更加嚴重,美國此時正面臨道路的抉擇,理解美國人民為什么會放棄胡佛選擇羅斯福。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分析新政的措施,解決歷史問題:羅斯福新政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從干預生產與消費兩個角度,體會羅斯福新政全面干預經濟的模式創新,突出本課重點。探究活動的設計:1.探究活動基于史料研習設計,形式上,有文字、圖片、表格,史料類型多樣,符合學生認知;內容上,大量采用一手史料,如《全國工業復興法》《農業調整法》《社會保險法》譯文原文。2.明確了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步驟,讓學生的探究有抓手。 探究活動的實施:1.學生通過分析史料,提取信息;政府干預的是生產還是消費;2.學生用實證方式,探討“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干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這些問題;3.學生依據史料,說明對新政的看法,提出歷史認識,解決問題,并逐步形成歷史研究的實證精神。 以直觀的圖示,配合邏輯推理,強化學生對羅斯福新政措施的理解。從干預生產與消費兩個角度,體會羅斯福新政全面干預經濟的模式創新,突出本課重點 梳理知識體系 聯系時政信息,讓歷史走進生活,讓生活折射歷史課堂 小結 構建知識框架 梳理本節課內容點拓展作業 【思考題】 有人說,20世紀出現了兩大改革家,一個挽救了現代資本主義,一個挽救了現代社會主義。 他們是誰?有何突出成就? 進一步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一.設計理念 轉變學習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本課設計通過自學課本、創設情景、小組討論等活動,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空間,使學生體驗自主之樂,合作之趣,探究之悅,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情感體驗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增強了教學效果。運用問題教學,啟發學生思維。本課按照誘思探究理論要求,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培養品質。運用問題教學法,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不是教師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主動去發現、獲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不足之處 在介紹羅斯福時進行的情感升華略有不足,應先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升華。分析羅斯福新政的措施時有一處專業錯誤,將農產品的生產相對過剩解釋成了生產絕對過剩,應幫助同學理解生產相對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并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但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生產絕對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余社會需要,就算人們再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在講解工業復興法時不夠深入,以及講到羅斯福新政的積極作用時,將渡過了經濟危機講解成了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羅斯福新政以后美國還通過了多方面的努力才擺脫此次經濟危機。 三.努力方向 教師要對整個教學過程有個通盤的構建。對課堂的預見、規劃與組織。教案的準備,學生的水平與實踐需求,師生情感的建立、課堂上師生的對話與問題討論、多媒體的運用等,整個教學過程有個通盤的構建。它直接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反映了“教”與“學”的效果。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