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次鴉片戰爭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以五大核心素養為據、結合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 根據史料,討論戰爭爆發前中英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狀況的差異,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提高自身時空觀念的能力。 在把握林則徐禁煙等事件的基本史實上,能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歷史是必然與偶然的結果。 結合戰爭形勢圖,梳理兩次鴉片戰爭條約的影響制作表格,增強自身的時空觀念。 根據材料提取關鍵信息,理解鴉片戰爭具體條款的影響,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論從史出的方法。 參照課本,將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的主要功績梳理成直觀表格,感受先驅心志,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史料,討論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民族危機與民族覺醒);認識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教學難點】 梳理中英戰前各方面的差異狀況,從文明史觀的角度認識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導入 導入新課:“hello ”打招呼 講述:今天大家見面hello(手勢),那在清朝人們見面怎樣打招呼呢?——滿族男子打千禮,漢族作揖;滿族女子蹲安禮,臣子見皇帝更是行跪拜之大禮。那洋人如果要來見清朝皇帝,跪還是不跪呢?這是個問題。 叩門無果 跪?不跪?——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 任務一:以英國為例,對比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和對外關系的不同。 投影:圖片材料對比,學生完成學案表(1) 思考: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中國在當時國際格局中的處境。 社會狀況(見上表),處境:中國已落伍于世界潮流,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中國。 二、破門而入 (一)虎門銷煙成為戰爭的直接原因 展示鴉片戰爭還有三種稱呼,思考:時代、立場影響歷史解釋 播放視頻,了解鴉片戰爭的過程 簽?不簽?——鴉片戰爭的影響 任務二:展示《南京條約》等涉及條款,學生思考其具體影響。 思考:鴉片戰爭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在于?——社會性質的變化 見?不見?——第二次鴉片戰爭 展示英國女王和首相的對話,引發學生思考沒有充分打開中國市場的原因是自然經濟的抵制,推斷列強會進行的下一步動作——第二次鴉片戰爭。 任務三,對比兩次鴉片戰爭的具體影響,體會更猛烈的中西碰撞更加深的民族危機。 三、開門見山 (一)分析道光和士大夫對《南京條約》的看法,體會清朝統治階級對鴉片戰爭的反映。 (英國)撥發軍士討求伸理……大皇帝準為償補……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道光曾要求用“賞借”一詞) 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引導:道光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舊思維 “道光年間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應當放棄的” ——蔣廷黻,什么是“不應當放棄的”? 引導:士大夫計較短期的利益得失 (二)變?不變?——開眼看世界 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基本信息。 任務四,分析開眼看世界先驅的經歷和觀點。 思考:開眼看世界的先驅,有什么相似的經歷? (對外交往一線) 林則徐:在廣州時與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 魏 源:林則徐被貶官后,他收到林組織編譯的涉外資料。 徐繼畬:鴉片戰爭中參與福建防御,戰后在福建處理對外交涉事務。 思考:開眼看世界的先驅,有何局限性? (沒有具體的方案) 華盛頓,異人也。......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徐繼畬 課后探究:蔣廷黻認為,戰后中華民族失去了二十年的光陰;也有人說,近代中國思想解放帷幕就此拉開。究竟是沉淪還是新生? 四、結束 古今對望,180年前的鴉片和今天的“精神鴉片”,歷史驚人的相似。以史為鑒,我輩當如何?——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 以現實生活中熟悉的對話場景拉近與同學們的距離,從而引發共鳴。而通過一系列的問句啟發學生思考,自然過渡到課程講述。 運用圖片的對比,增強直觀感受。與此同時,引發學生對兩國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禮節產生疑問,自然過渡到中英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對比,培養其時空觀念。 通過對同一歷史事件的四種不同稱呼,感知到歷史解釋會受到時代、立場等因素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起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表格梳理,直接明了的展示、分析條款對中國各方面的危害。史料實證,幫助學生體會,鴉片戰爭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在于社會性質的改變。 兩個皇帝的選擇,兩次戰爭的對比,直觀的體會民族危機的逐漸深化。 史料實證,展示清朝統治階級封閉、愚昧、腐朽的形象,引出看眼看世界先驅們的可貴。 明晰地主階級抵抗派在鴉片戰爭后的作為,思考其相似經歷,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 通過徐繼畬對華盛頓和美國的評價,思考在向西方學習以自強過程中的不足,提高辯證思維。 古今對比,感受近代史厚重下提升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