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地理第八章第五節——黃土高原的區域發展與居民生活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描述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圍;2.通過圖文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3.運用資料,了解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4.運用資料,說明黃土高原區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思維導圖知識梳理一、自然地理概況:1.位置:黃土高原位于我國華北地區的西部,處于內陸地區。北臨內蒙古高原,南臨秦嶺,西臨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從緯度上看,處于北半球中緯地區。2.范圍: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達秦嶺,西起烏鞘嶺,東到太行山,面積約50萬千米 。黃土厚度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過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3.主要包括省區:山西、陜西的大部分和甘肅東部、寧夏南部。4.黃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千溝萬壑,支離破碎。5.主要地貌類型:(1)黃土塬:平坦的黃土高地;地勢坦蕩,有利于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2)黃土墚:長條形的黃土高地(3)黃土峁:孤立的黃土丘;地形支離破碎,不利于農業生產,給人們日常生活也帶來不便。6.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7.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說明:植被條件越好,水土流失越輕微;植被條件越差,水土流失現象越嚴重。植被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8.水土流失與地表坡度的關系:說明:地表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地表坡度越小,水土流失現象越輕微。【思考】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為嚴重,其產沙量一般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幾場暴雨造成的。想一想,這是為什么?黃土高原的降雨集中在7—8月,且多為暴雨,降雨強度越大,徑流量越大,對地表的侵蝕和破壞力就越大,因而此時水土流失最嚴重。9.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黃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2)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導致植被破壞,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砍伐、不合理開礦等。10.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的危害:(1)對自然環境:加劇水土資源短缺、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劇增導致下游泥沙淤積加重,河床抬高,發生洪澇災害;旱澇災害頻繁;(2)對生產生活:農作物產量下降、耕地面積減少。二、區域發展與生活質量提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鼻О倌陙恚S土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深刻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特有的傳統地域文化。 陜北腰鼓1.生活方式的改變:【思考】根據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說一說,為什么窯洞是當地人們較適宜的居住選擇?黃土高原黃土廣布,深厚,具有直立性好,便于修建窯洞。森林較少,建筑材料不足,修建窯洞可以節省建材。黃土高原氣候冬冷夏熱,窯洞則冬暖夏涼,節省能源。2.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地的傳統文化,諸如陜北腰鼓、陜西剪紙、信天游、秦腔等,也走出了黃土高原,逐漸為世人知曉。3.黃土高原十分重視環境整治和生態重建工作,針對水土流失的狀況,采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1)環境整治--恢復植被(植樹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2)將坡耕地改造為梯田【水平梯田改變了坡面的水流路線、降低水流速度;既加強了水分下滲,又促進泥沙就地沉積】(3)環境整治—打壩淤地 攔截泥沙4.發揮區域優勢 建設能源基地黃土高原地區現已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思考】在鐵路、公路等傳統運輸方式的基礎上,近年來采用火力發電、煤液化氣技術等,將煤轉化為電力和煤氣供應到全國各地。想一想,與把用煤鐵路或公路運輸相比,將煤轉化成電力和煤氣送出去,有什么優勢?①減輕陸路運輸的壓力,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浪費及造成的環境污染;②優化能源輸入地的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環境污染;③能源運輸不受時間、自然條件的限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