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4 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教學設計教學分析1、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 20 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2、教學重難點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3、教學目標(1) 以記事年表的方式補充教材缺少的一戰前后的基本史實和歷史現象,學生通過聯系這些史 實和現象,為分析一戰原因提供必要材料。(2)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回到教材內容,學習用已有的知識來解釋新的歷史情境中的問題。(3) 呈現一戰原因的不同觀點材料, 在唯物史觀指導下, 學生理性認識影響歷史解釋的差異性。(4) 呈現戰后簽訂的條約中的主要條款,學生理解戰后新秩序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5) 通過一戰的原因、進程、影響的宏觀探討, 學生認識戰爭的危害, 感悟人類命運休戚相關。4、學習建議(1)請完成學案的任務一第(1)問、 任務二、專題探究三第(2)問的預習工作,最好能寫出 自己的答案。(2)在預習中,請翻閱本單元前面所學的內容,感悟單元間、課與課間的聯系。5、梳理和補充教材缺少的一戰前重要史實與歷史現象,以助于學習所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重要史實與歷史現象 (1860-1914)1860-1865 年 美國南北戰爭; 1898 年, 美西戰爭爆發;1861 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90 年, 俾斯麥離開首相職位;1868 年, 日本明治維新; 1890 年夏季, 德皇訪問英國;19 世紀 60 年代后期,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 1890-1898 年, 英國實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1970 年, 意大利統一; 1893-1894 年, 法俄秘密結盟;1871 年, 德國統一; 1894 年, 美國工業產生世界第一;1871 年, 德法在凡爾賽簽訂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 -洛林地區給德國, 賠款 50 億法郎等。 1900 年, 德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歐洲殖民國家幾乎占領了整個 非洲;1878 年, 奧國占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而這是 新建塞爾維亞王國夢寐以求的地方。 1901 年, 八國聯軍侵華;1881-1887 年, 德、奧、俄秘密簽訂“三帝同盟”; 1902 年, 英日同盟;1887 年, 德俄簽訂“再保證條約”,有效期 3 年。 1904 年, 英法同盟;1904,日俄戰爭;1882 年, 德、意、奧秘密簽訂三國同盟; 1907 年, 英俄同盟;1882 年,約翰 ·洛克菲勒創建的標準石油公司; 1911 年, 辛亥革命;1883 年,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成立; 1914 年, 薩拉熱窩事件;1884 年, 英、法、德召開關于占領非洲的柏林會議;教學過程導入:略過程:專題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1)小標題:________________材料 1:由于近百年來從英國開始而后來或多或少蔓延到世界各大國的近代工業制度,因社會 的變化而引起種種復雜的政治經濟問題, 如人口過剩、糧食供應、國外市場與原料、占領殖民 地、資本積累與國外投資等種種問題。最后, 新聞報刊對于造成世界大戰所產生的的影響, 是 較比一般人所設想的更為重要。有數十年之久, 它經常煽動著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敵視的暗 流, 每每叫囂和歪曲使爭端起源的和平解決增加困難, 甚至不可能……這些因素可以恰當地分 為五個標題:(甲)秘密同盟的體系;(乙)軍國主義;(丙) 民族主義;(丁)經濟帝國主義; (戊) 新聞宣傳。 ……在所謂使這次大戰“不可避免”的主要利害沖突之中, 巴爾干問題是比 較最難求得和平解決的問題。—— [美]悉德尼 布拉德肖 費伊著, 王熙儉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大國博弈之殤》2019 年版 任務一:(1) 根據學案提供的“一戰前后的重要史實和歷史現象”及結合所學, 在材料 1 的“五 個標題”中任選兩個標題,分析一戰爆發的原因。(提示: 閱讀教材 83 頁的史料閱讀的相關內 容)。(2)小標題 :_________________材料 2:正是根據馬克思主義這些經典作家的這些論斷,中國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學 界堅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說”,堅持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 壟斷資本不可避免會不 停地謀求擴大商品市場、投資場所和殖民地, 而在帝國主義時代, 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 展不平衡是“絕對規律”,在世界殖民地已經瓜分完畢的條件下,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必然要 求按新的實力對比、并以戰爭手段“重新瓜分世界”,世界大戰的爆發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林利民等《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再探》中國國際戰略評論 2018(01) (2)材料 2 是從何種角度分析一戰的原因?其觀點是什么 請教材上尋找類似的文本證據。 (3) 根據材料及所學,給每段材料擬一個小標題。顯然, 材料 1 與材料 2 關于一戰原因的解 釋存在差異,談談你如何認識這種解釋的差異性? (提示:歷史解釋的差異受哪些因素影響, 如何認識這種差異?)【設計意圖】通過運用不同的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學生能夠從分析材料觀點的過程中,得 出關于一戰原因的解釋。面對不同的解釋,運用相關的材料,引導學生如何認識歷史解釋的 差異性,培養學生合理的歷史思維和認識歷史問題的方式。專題探究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任務二: (1)根據教材內容,完成表格。歐洲主要 戰線 第一階段 1914 第二階段 1915-1916 第三階段 一戰中使用的武器1917 1918 飛機:航空拍照、空西線: 德國推進“施里 ______戰役 德國實行 德奧投降英、法、 比 VS 德 芬計劃”,發動 _________戰役 ______戰役 “無限制潛艇 戰” 戰、轟炸 坦克: 索姆河戰役 飛艇: 反潛。 化學武器: 毒氣 超級大炮:“巴黎大 炮”射程( 130 千 米),炮管 36 米。______海戰東線: 俄 VS 德、奧匈 東普魯士戰役 德、奧匈聯軍重 創俄軍,但陷入 膠著。 俄國爆發 _______東線 動搖 ______退出一戰南線: 奧 VS 塞等 塞軍重創奧匈軍 隊 德奧聯軍打敗塞 爾維亞等軍隊 戰線穩定補充: _____年, 日本占領了____在中國山東半島的______。_____年, ____、____參戰等,壯大了協約國的軍事力量。任務二:(2)根據材料 3、4 結合所學,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材料 3:大戰的進程完全走向大國決策者主觀意志的反面:他們抱著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卻 陷入長期陣地戰的僵局,變成了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選自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84 頁“學習聚焦” 材料 4:由于西歐戰場的搏殺最為慘烈,因此參戰雙方的兵員死亡人數巨大,接近 1000 萬人…… 俄、奧、 德、法、英等國共有 1860 多萬人受傷。——徐藍《20 世紀國際格局的演變——一種宏觀論述》【設計意圖】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課時的情況, 教學中采用的表格的方式,學生填表來加 強對一戰重大戰役的了解,從中感悟一戰的特點,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專題探究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材料 5:實際上,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于它開始了對歐洲霸 權的削弱……這一削弱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衰落、政治危機和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 弱。 ……歐洲與美國的經濟關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完全改變。歐洲已不再像在 19 世紀時那 樣,是世界的銀行家和世界的工場。這兩方面的領導權已轉到大西洋彼岸。——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任務三:(1)依據上述材料及相關史實, 分析一戰對歐洲的影響。【設計意圖】運用相關材料呈現一戰后歐洲變化的歷史情境, 學生從中分析一戰對歐洲的影響, 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一戰對歐洲地域版圖的影響, 引發一系 列的潛在矛盾,為第(2)小問作鋪墊。材料 6: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的政治原則建立了新秩序,卻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 85 頁學習聚焦 材料 7:美、英、日、法國四國在 1921 年 12 月簽訂了《關于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 約》,簡稱《四國條約》。條約規定:“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 利”,“締約國之間發生有關太平洋某一問題的爭端或受到其他國家威脅時”……與此同時, 1922 年 2 月,簽訂《五國海軍條約》,即《美英法意日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美、英 兩國各為 52.5 萬噸,日本 31.5 萬噸,法、意各為 17.5 萬噸。通常稱為 5:5:3:1.75:1.75。——整理自齊世榮《世界史 ·現代史編》所得 材料 8:閱讀《中外歷史綱要》(下) 第 87 頁內容《國際聯盟盟約》關于“委任統治”的條款。(2) 根據材料 6、7、8 及教材內容,你認同戰后新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嗎? 理由為何? (提示: 閱讀教材 85-87 頁的相關內容和材料提示,結合相關條約的條款,先完成 下面表格內容,再組織答案)。戰后條約或文件 主要條款 深遠影響1918 年 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十 四點原則” 1.戰后世界應該是一個開放的世界。 2.杜絕秘密外交,簽訂公開的合約。 2.抵制并消除蘇俄的影響。 3.要求“民族自決”,重申“門戶開放”。 4.成立國際聯盟,維護國際秩序。巴 黎 和 會 《凡爾賽條約》 及其他條約 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 2.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 (1320 億馬克) ; 3.裁減軍備; 4.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5.重新劃定德國疆界 (喪失 13.5%的領土); 6.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 斯拉夫獨立,意大利、羅馬尼亞也獲得了部分原 奧匈帝國領土。1920.1.10 《國際聯盟盟約》 1.成立國際聯盟;2.遵循“全體一致”的原則; 3. “委任統治”(參看材料 7);華 盛 頓 會 議 《四國條約》 《五國海軍條約》 《九國公約》 1.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2.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與行政的完整; 3.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 4.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 略中國的共同原則。【設計意圖】通過補充戰后簽訂條約的主要條款, 并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 理解戰后國際新秩 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的觀點。為了呈現學生思考的過程, 利用表格形式梳理問題, 然后學生再組織語言解釋。材料 9:全社會人心都陷入了懷疑、沉悶、畏懼之中, 好像失去了羅針的海船迎著風遇著霧,不知道前途怎生是好? ——1919 梁啟超《歐洲心影錄》(3) 依據上述材料及所學,分析中國在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中是受益呢,還是受害呢?【設計意圖】一戰不僅對世界造成極大的影響,也給近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從一戰中華工 出國協助作戰,到一戰后巴黎和會對中國的決議,再到華盛頓會議都涉及中國的條款, 通過 問題的遞進,呈現一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近代革命的走向,推動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 覺醒。此外,一戰對近代中國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也從側面 體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遠影響:對中國如此,對其他地區也有類似作用。教學反思(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