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過程和影響,認識一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二、教學目標:1、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了解并分析一戰爆發的背景,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歷史圖片、視頻等提出問題,識記一戰期間著名戰役概況,提高學生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3、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內容,分析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內容,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4、理解一戰對世界秩序的影響,認識全人類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愿望。三、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一戰爆發的背景2、教學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和評價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情境導入展示音樂人薛之謙的圖片和相關短視頻設問:假如有一臺時光穿越機,讓薛之謙穿越到這個世界的1914年,他“世界和平”的愿望能否實現?(生:不能。一戰的存在讓社會動蕩、混亂、殘酷)。教師過渡:這樣一次殘酷的世界大戰為什么會爆發?又具有什么影響?二、新課講授:(一)易燃易爆的歐洲:一戰爆發的原因展示歐洲局部地圖,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地圖中ABCDEF字母所對應的國家,結合書本82頁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找到這些歐洲國家之間存在的矛盾。思考:哪些國家存在同盟的可能性?得出: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協約國——英、法、德;同盟國——德、意、奧設問: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國際局勢日益緊張。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國家到底在爭奪什么?生: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師:為什么要爭奪?(生:略)師: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后,壟斷組織出現,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再加上生產的進一步集中,導致其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列強必須要對外擴扎、搶占市場來發展自身,在搶奪世界市場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就會引發戰爭。師:通過初中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一戰爆發的導火線是什么嗎?生:薩拉熱窩事件小結:一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基本條件: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瘋狂擴軍備戰3、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過渡:播放視頻《宣戰》,引出一戰的全面爆發(二)前線追蹤:一戰的主要經過展示局部地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西線、東線和南線》,教師大致講述一戰歐洲戰場各戰線的主要交戰雙方:西線:英、法——德(決定性戰場);東線:俄——德、奧;南線:俄、塞——奧播放視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學生活動:結合視頻和教材84-85頁的內容,描述一戰的大致經過和主要戰役。總結:第一階段:馬恩河戰役、日本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第二階段:西線:凡爾登戰役--1916.2關鍵詞:毒氣彈、絞肉機索姆河戰役—是一戰中規模最大戰役 關鍵詞:坦克、索姆河地獄;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英德兩國海軍在日德蘭海面上展開一場海戰。結束(1)1917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2)1917年,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3)1918年3月,蘇俄與同盟國集團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退出帝國主義大戰;(4)1918年11月,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思考:戰后參戰國家發生了什么變化?(1)德:海外殖民地被瓜分,面臨巨額賠款,國內經濟崩潰(2)奧:帝國解體(3)英:由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喪失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4)法:人員傷亡慘重,經濟實力衰退,國際地位下降(5)俄:帝國被摧毀,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6)日、美:經濟實力迅速上升教師過渡:以上這些變化表明世界新秩序即將誕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概念解釋: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定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締結的條約:巴黎和會:對德:凡爾賽條約,對奧、保、匈、土等簽訂一系列合約;華盛頓會議:《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3)體系的內容:①凡爾賽體系:a.主要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b.作用: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北非的統治秩序展示材料:c.評價:積極影響: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矛盾,有利于資本主義穩定發展。消極影響:這一體系對戰敗國處理的極為苛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從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②華盛頓體系:a.主要內容: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b.作用: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c.評價:對美:《九國公約》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最終實現對日: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對中: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4)實質: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2、國際政治秩序:成立國際聯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2)原則:“全體一致”原則(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的發生)(3)實質:是由英法操縱的維護既得利益的工具(四)世界格局的變化:一戰的影響合作探究:一戰的影響展示圖片材料:《四大帝國的解體》、《重新劃分德國疆域》、《新誕生的民族國家》、《誕生了社會主義國家》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展示圖片材料:《一戰后亞非民族運動的高漲》、《五四運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展示圖片材料:一戰期間各國的募兵海報展示文字材料:1916年英國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絕服兵役……前線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戰情緒。1917年5月底,法國西線士兵的嘩變擴大,3萬名法國士兵離開戰壕,回到后方。 ——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運動日益高漲。小結:一戰的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2)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3)美國和日本崛起,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4)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運動日益高漲。三、課堂小結四、作業布置:展示材料:第一次世界規模的大戰,直接或間接卷入戰爭的國家達33個,造成 1000萬人死亡, 2000萬人受傷,戰火影響人口達15億之多,約占當時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直接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合作探究:薛之謙世界和平的心愿會在一戰后實現嗎?為什么?五、板書設計:六、課堂練習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