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世紀初期國際秩序的破壞與重建——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說課稿)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就《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課展開說課,內容包括八個方面: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課標重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及戰后形成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教材分析:1、解讀:19世紀中后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他們競相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列強之間矛盾尖銳,逐漸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11月,戰爭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戰爭結束后,戰勝國瓜分了戰敗國的海外殖民地,并對它們實行嚴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裁,建立起受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世界形成英、法、美主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戰勝國建立的國際秩序。2、地位:本課是第七單元的第一課,在第六單元的學習中學習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從15世紀開始,西歐國家率先踏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之后各國開始瘋狂進行殖民掠奪與擴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但由于工業革命后,后起國家經濟實力與所占殖民地面積出現倒掛現象,矛盾重重,最終引發了世界大戰,所以本課在本學期的學習中具有承上的作用。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一戰結束后對戰爭罪責問題的解決在戰敗國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使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成為可能,所以本課理論知識是學好下一課的基礎,它在本單元起著啟下的作用。三、學情分析【年齡特征】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就整個高中段的學生而言,高一學生相對來說思維活躍,對新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敢于闡述自己的想法。【思維特點】經過高中階段一個半學期的歷史學習,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但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和評價多停留在感性層面,很多學生還未具備真正的歷史理性思維能力。【學習狀況】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內容,學生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但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歷史事件認識,缺少深入學習和分析。因此,本課教學側重分析一戰爆發的背景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弊端。四、教學目標1.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來概括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2.通過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過程,學生能依據多種史料對該體系安排的國際秩序進行客觀評價。3.通過一戰的相關視頻、圖片等材料,讓學生體會戰爭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初步具有建立秩序、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的現代意識。五、重點、難點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探究。一戰的爆發并不是偶然發生的,它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與殖民地的產物,對一戰爆發的背景進行探究,能更好的理解這場戰爭的性質以及戰后確立的國際新秩序。難點:一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涉及的知識較多,它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其中還涉及到第一個國際組織,學生對這一體系的內容以及實質的理解難度較大。六、教法與學法【整體思路】問題導學,同時通過追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用教材教,用足用好教材資源,落實歷史學科素養。【教法】本課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采用提問法、活動探究法、閱讀指導法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圍繞重難點設計問題,促進學生積極討論,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糾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法】角色扮演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在一定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同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七、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認知沖突導入法以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開辟為起點,在走向整體化的世界中,逐步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尤其是在19世紀歐洲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但是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短時段內“劇情”竟會發生這么大的逆轉嗎?一戰到底給歐洲帶來了什么?給世界秩序帶來了什么?設置認知沖突,由此導入新課。2、重點的處理方法及技巧【重點】在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基礎上,深入解讀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概念,帶領學生探究一戰的根源。3、難點的處理方法及技巧【難點】學生角色扮演理解凡—華體系的強權特征,小組合作探究對凡—華體系的評價。4、總結提升讓學生古今貫通中,追問歷史生成智慧。5、知識總結采用以綱要式板書為主的綜合式板書,結構較完整,層次清晰,要點明確,利于學生記憶和理解。6、作業布置作業二選一,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有一點開放性,適合發展不同層次學生思維水平。八、教學反思成功:1、本次教學設計我以我校“問題化情境式”教學評一體化模式理論作為設計理念,教學過程中基本能落實到位。2、我盡力做到遵循課標、把握學生興趣,對教材和教學活動進行重組加工組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以達到教學目標:兩個問題探究、角色扮演等應該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3、用足教材資源、深入解讀多種史料上,概念分析琢磨上,學生還是有不少收獲的。不足:由于臨猗受疫情封城等影響,研課磨課時間不足,教學細節打磨不到位。另外,學生生成問題引導不是特別滿意,讀書學習永遠在路上。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