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變與不變中探尋——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教學目標】1. 掌握和理解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2. 分析和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3. 了解東歐劇變的原因、表現及特點。4. 了解在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學習重難點】1.重點:蘇聯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內容和改革影響2.難點蘇聯解體的原因;東歐劇變的原因;中國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變化【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二戰后,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主題,我們上節課學了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把握機遇與挑戰,在變與不變之中探尋他們的時代之問。而今天我們要學習另外一種制度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在變與不變中探尋時代之問: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交上了兩份答卷,一份是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方案,一份是中國方案。一、是非成敗轉頭空——蘇聯及東歐的改革蘇聯模式留下的弊端: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歲。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和政治大國的輝煌,也留下了制約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政治經濟桎梏。【教師提問】:這個桎梏是什么呢?【學生回答】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生產資料公有制;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教師總結】非常好,也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造成國家政治經濟僵化,喪失積極性。為了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促進發展。此后的蘇聯經過了幾次重要的改革。【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第一部分,了解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內容,完成表格。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 戈爾巴喬夫改革基本內容2.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1)主要內容政治:平反冤假錯案 ,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經濟: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教材121頁“史料閱讀”反映出赫魯曉夫改革有那些特點?1.仍然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總路線。2.改革重點放在農業上。(2)評價成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1957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問題:玉米運動,忽視客觀規律,不僅沒有解決蘇聯的糧食問題,反而使許多土地成為荒漠;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3)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也造成了思想混亂。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主要內容經濟: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根據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其原因。2)經濟趨勢:執政初期取得一定成就,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后期片面發展重工業,經濟發展日益遲緩,年均增長率逐年下降。原因: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國民經濟更加畸形發展;個人作風專斷;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4.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1)主要內容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2)評價經濟:經濟成效甚微。政治: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根據表格探究】三位領導人改革不變的是什么?答:為突破斯大林模式,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與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相比,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根本問題是什么?答:背離社會主義根本方向5.東歐改革方案【引入】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在戰后以“斯大林模式”為榜樣,展開了對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到50年代初,東歐各國基本上都確立了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和趨向于蘇聯的社會結構。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蘇聯模式消極面的影響,其現代化進程表現出與蘇聯同樣的弊端。提問:他們又是怎么處理的呢?(1)改革主要內容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國內經濟得到恢復,但80年代后東歐國家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國內產生嚴重的社會危機。根本原因:都沒有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4)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過程:1990.3--1991.12、【探究】為何不變也亡,變也亡?答:不變的是弊端沒有解決,變的是背離了社會主義根本方向。【結合所學內容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原因:(1)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發生了根本方向性錯誤;(3)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4)導火線:八一九事件。二、旗幟鮮明開心篇1.中國方案【探究學習】閱讀教材第P124,小組討論,相對蘇聯與東歐方案,中國在變與不變的探索又是什么?【答】變的是手段,不變的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變的是理論,不變的是從本國國情出發。變的階段目標,不變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老師】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同學們言之有理。中國一直走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以1949——1978年為例,中國借鑒蘇聯經驗,有成功,如54年頒布第一部憲法,56年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也有錯誤,如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1978——至今,以1978年為重要轉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的召開,撥亂反正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此后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理。舉世矚目的成績問:近幾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學們都知道哪些?答:開放性回答,5G,蛟龍號,嫦娥五號,北斗等等。三、回首來時路各國領導人一直在變與不變中探索時代之問——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永遠也沒有至高無上的鐵律,唯有“變”是“不變”,發展模式應量體裁衣,從國情出發,而不是從理論出發。四、總結蘇聯的誕生驚醒了中國,蘇聯的發展引導了中國,蘇聯的強盛幫助了中國,蘇聯的威脅磨礪了中國,蘇聯的滅亡警示了中國。歷史不曾遠去,蘇聯于1991年12月26號停下了它答卷的筆,蘇聯的歷史止步于此,但中國接過蘇聯的筆桿,開始譜寫中國方案的新的篇章。唯有以史為鑒,方能繼往開來。去年全球疫情大爆發,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75周年,蘇聯衛國戰爭75周年,中國三軍儀仗隊依然頂著疫情受邀參加紅場閱兵,在你的故土,為你唱一首你曾經教給我的歌。【視頻】喀秋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