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導學--助學”學練稿模式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每一節課設置相應的學練稿指導教學,讓學生提前閱讀教材完成學練稿中的“自主探究”部分,之后教師通過學練稿的反饋可以提前備學生,在上課講課時能夠有重點的講解,學生們也可以有方向的聽課。 再設置課件配合教學,課件上主要以史料、圖片等形式對于教材進行補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講授完新課后設置“合作探究”,讓學生們對于本課知識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究,對于教材內容更進一步的掌握和深化。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從本單元開始,人類進入20世紀的歷史,也就是世界現代史。本課與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內容緊密相聯,符合通史的思維邏輯,遵循歷史思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經過和影響三個角度,教學重點、難點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及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在講解完一戰的基本史實后,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樹立愛好和平的價值觀念。并且分析戰后的國際秩序了解其局限性,將其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建立有機聯系,為本單元后續教學作必要準備。學生情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在初中已經講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簡單處理,適當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能力,提升學生時空意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和戰后國際秩序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適當的補充圖文資料和文獻史料,創設新的情境,引發學生理性思考,加深學生認識,并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的分析,理解經濟決定政治等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在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作戰過程中的三條戰線時,通過地圖的展示、地圖間的對比,構架特定的時空框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完成每段史料配有的相應問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4.家國情懷: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學習,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樹立愛好和平的價值觀。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及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漫畫 歷史地圖 文獻史料 多媒體 學練稿(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戰云密布的歐洲---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二、慘烈異常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渴望和平的假象---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圖片吸引學生,引入新課,圖片展示的是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提出問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背景? 回憶第五、六單元知識,回顧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回顧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背景。 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講解必須追溯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及其影響。讓學生回顧之前所學,將教材知識聯系起來。一、戰云密布的歐洲---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請回答:提取圖表中的信息?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問題?對世界局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信息:圖片反映出德國世界總產量比值在增多,在1913年超過英、法。德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而德國所占殖民地面積最小。問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影響:后起的德國等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強之間矛盾日益尖銳。 請回答:漫畫說明了說明問題?從”巴爾干麻煩“中可以看出巴爾干地區是各國爭奪的地區,從第二張漫畫可以看出德國和奧匈帝國想將巴爾干地區作為突破口進行爭奪。過渡:除了巴爾干地區還有哪些國家因為哪些原因產生矛盾?思考1:漫畫反映了什么問題?實質是什么?結果是什么? 漫畫反映出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走向聯合。其中各國矛盾的具體表現:英德矛盾: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主要矛盾)(2)法德矛盾:普法戰爭結仇以及引起的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掠奪;(3)俄德矛盾:不斷地貿易摩擦;(4)俄奧矛盾: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實質: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殖民霸權結果: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 從地圖上展示兩大軍事集團的具體位置和形成過程。 教師講解在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強殺。用兩張圖片配合教師文字敘述,史稱“薩拉熱窩事件”。兩大集團利用這一突發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該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索。 總結:結合上述所講的內容,完成學練稿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分析和解讀圖表,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分析和解讀漫畫,得出一戰前各國之間的矛盾,并且分析其實質。 識記地圖,了解兩大軍事集團的地理位置和形成過程。 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的基本內容。 概括總結學練稿上的內容,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通過地圖的展示更加直觀,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圖片豐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練稿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內容。慘烈異常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渴望和平的假象---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通過漫畫可以看出德國對于戰爭充滿了必勝的決心,為避免兩線作戰,德國實行“施里芬計劃”想要速戰速決,德皇也對此充滿信心。 從歐洲戰場的西線這張地圖中講授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等典型戰役,教師講授其經過和意義,結合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戰場這張地圖指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成三條路線:西線、東線、南線。閱讀教材加上教師講解,完成學練稿上的表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極端殘酷性長期的陣地戰和綿延過長的戰線使各方都難以取勝,并使傷亡極為嚴重。材料一:直接死于戰爭的軍人即達900萬,另有2000多萬受傷,350萬成為終生殘疾,餓死、病死者大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 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大量的房屋、鐵路、橋梁、工廠、農田遭到破壞。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28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115萬噸。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年。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的關系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一戰。材料3:陳獨秀說:“德意志以帝國主義為厲世界,吾人之所惡也,列國討之,亦以尊重自由正義與和平,不得不掊此軍國主義之怪物。”他還特別指出,法蘭西人“嗜和平、博愛、自由,根于天性,成為風俗也”,他們參戰是“為平等、博愛、自由”而戰。 -----《試論陳獨秀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的認識》根據材料3回答學練稿上的思考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為什么會具有這種性質? 為了便于學生分析理解一戰的性質,根據材料3設置問題:陳獨秀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是一種怎樣的認識?你是否贊同?原因何在?答案:認識:陳獨秀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對法國等歐洲國家來說屬于自衛戰爭,是正義之舉。不完全贊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戰爭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都是掠奪行的帝國主義戰爭。 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戰爭。 通過漫畫和圖片在結合教材內容,完成學練稿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 在基本完成內容的簡單了解后再根據漫畫詳細講解對于德國的處置各國之間存在矛盾。并且對于德國的處置比較嚴苛。中國華工出境加入協約國一方,中國是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想要收回在山東的權益,但是中國合理的要求被無理的拒絕了,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傳到中國引起了愛國的五四運動。 隨著中國反帝運動的高漲,加之美國的權益在巴黎和會上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后召開華盛頓會議,主要解決亞太地區的問題。在會上美國取得了優勢,“門戶開放”“機會均等”成為了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凡--華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聯盟,結合教材掌握國際聯盟的性質、宗旨、實質、評價。有教師補充關于國聯的相關內容:如蘇聯、美國、戰敗國沒有加入國聯;教材學思之窗中的委任統治制度;講解“全體一致”原則的含義。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學練稿上的思考3:國際聯盟能否實現世界和平和安全?和思考4:評價國際聯盟(進步性和局限性)? 課件上展示相應答案,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提問:通過兩張圖片得出哪些信息?回答:四大帝國解體,重劃德國疆界和重新分配德國殖民地,新誕生一些民族國家,開始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長期對峙 從以上變化分析思考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 答案: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 結合教材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他影響。 材料4:《凡爾賽條約》簽訂后,法國元帥福熙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 材料5:凱恩斯在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說:“它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干出最兇暴的行為之一。”通過漫畫和材料4、5進行合作探究,總結評價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通過漫畫幫助學生分析,各戰勝國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引發學生思考除了這兩對矛盾還有哪些矛盾?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材料4、5表明凡--華體系能夠維持和平,但不能維持長久的和平。最后課件展示答案,明確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簡單講解,不作為本課的重難點。閱讀材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性,并讓學生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今天的我們更應該珍惜和平。 為一戰后中國能夠參加國際會議,并且提出相應要求做鋪墊。聯系中國在一戰期間的相應史實,將歷史知識貫通中外。閱讀材料,歸納出答案。記憶,分析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地圖對比,回答問題。分析史料和漫畫,總結答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掌握分析、閱讀圖片、地圖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圖片和教材結合,突出解決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課堂小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存在很多的矛盾,具有不穩定性。為接下來再次發生世界性大戰埋下伏筆。教學反思優點:本課緊扣我校“導學--助學”學練稿模式,通過層層設問,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并且思考題的難度也逐漸增加,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課件上以多張漫畫配合教學,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漫畫分析、講解教材內容更能啟發學生思考。3、突出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緊扣課程標準,完成教學目標。不足:在漫畫的分析上、學生的引導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教材內容較多,在教材的取舍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在問題的設計方面還需要進行細致的斟酌,希望能夠通過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明確英、法、德殖民地面積比較英、法、德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縱坐標單位:%)英、法、德工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百分比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