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學科 歷史 學段: 高中 年級 高一教材 書名:《中外歷史綱要》(下)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能夠掌握全球物種大交換在人口遷移、動植物交換與病原體傳播的基本史 實,運用唯物史觀辯證看待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的雙重作用; 2.通過運用地圖,能夠掌握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與太平洋貿易所涉及的流通商品與交往 國家,加深歷史學習的時空觀念; 3.能夠運用史料,概括早期殖民擴張的背景、主要國家、方式手段等基本史實,從不同角度 理解歐洲國家早期殖民擴張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4.通過探究,能夠體會全球航路的開辟,使人類日益從分散走向一個整體,從而形成世界聯 系的全局眼光和國際視野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所引起全球性變化的基本史實 (二)教學難點:新航路開辟導致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并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 主要教學活動 設置意圖新課 導入 出示:《新航路開辟示意圖》,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開辟的主要航線,并提出問題:隨著全球航路的開辟,人類社會發生了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得出直觀感受:新航路開辟后,形成了全球交通網絡。正是由于這些密集的海上航線,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開始打破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 在了解了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全球聯系初步的表現,從而導入新課。 回顧舊知 引出問題 導入新課新課 講授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哥倫布大交換 1. 人口的遷移 (1)特點: 教師出示《15-19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示意圖》,提出問題:根據示意圖,概括這一時期人口遷移的特點。 引導學生從人口遷移的數量范圍、方向、主導國、方式等角度來分析,從而概括出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的特點。 (2)影響: 教師提供材料,并結合《世界人種分布圖》,提出問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世界帶來了什么影響? 材料 直到1500年……所有黑人都生活在非洲,所有白人或高加索種人都生活在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在東亞和美洲…… 來自歐洲和非洲的大規模遷移把南美洲從純粹是蒙古種人的大陸改變成世界上種族成分最混雜的地區……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陸的是多數的白種人與明顯少數的黑種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混血兒以及黑白混血兒。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最后結合材料和教材39頁第一段,指導學生總結人口遷移帶來的影響。 2. 動植物交換 (1)概況: 教師出示《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示意圖》,請同學們觀察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動植物交換的內容,最后在教材進行落實。 (2)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玉米和甘薯傳入中國的過程與影響,以中國為例,講述高產作物引入中國后,對中國農業產量、農產品結構、人口增長和國人飲食習慣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動植物交換帶來的局限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 材料 他(哥倫布)與他帶來的動植物,在過去400年內消滅的生命種類,可能比100萬年進化滅絕的物種都多。……舊世界的動植物種類,尤其是新世界的動植物種類,都已經被人類縮減或專門化了。專門化往往意味著未來改變的可能性愈趨窄化:為了眼前方便,我們劫掠了未來。 ——摘編自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3. 病原體傳播 教師出示材料并結合《阿茲特克帝國的天花感染者》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病原體傳播給新大陸帶來的危害,并引導學生上升到文明的角度去進行評價。 材料 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疾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而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 ——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 講完第一目后進行知識小結,讓學生回到教材分析思考點的問題: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可以從人口遷移、動植物交換和病原體傳播三個角度分別闡述其影響,也可以結合學習聚焦中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落實教材重點知識。 指導學生學會看地圖,從地圖和圖例中尋找有效信息,借助具體的圖像對比較抽象的人口遷移、族群混合形成感性的認識 利用示意圖將課本的文字內容進行形象化處理,激發學生興趣 利用教材歷史縱橫和材料,引導學生多角度、全面分析動植物交換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利用示意圖簡化內容,幫助學生強化重點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新課 講授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三大貿易齊頭并進 導入:教師出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商貿示意圖》,提出問題:全球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較此前有何不同?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從貿易區域、貿易規模范圍、貿易的主導國等角度分析變化,從而導入這目內容。 1. 印度洋貿易 教師出示《新航路開辟前亞歐之間的貿易情況》的圖示和傳統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引導學生分析新航路開辟前亞歐貿易的特點。 再出示《葡萄牙船隊1505年和1518年運回歐洲的貨物清單(單位:公斤)》表格,引導學生與新航路開辟前亞歐貿易的特點相對比,得出變化和認識: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直接與亞洲國家通商并且交易量增長迅速,在印度洋貿易中,葡萄牙在與意大利、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 大西洋貿易 教師出示《三角貿易示意圖》,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講解。重點引導多角度學生分析三角貿易的影響,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問題。 3. 太平洋貿易 (1)路線: 這是學生之前從未學習過的新內容,教材講述也比較多,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太平洋貿易中的主導國有哪些?其貿易路線和商品是什么?并利用表格簡化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梳理主線知識。 (2)特點: 并利用圖示引導學生分析太平洋貿易的特點是什么?引導學生從太平洋貿易的中心、貿易線路和貿易內容三個角度分析其特點,最終歸納概括為:一個圍繞著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3)影響: 既然太平洋貿易圍繞白銀輸入中國而展開,教師利用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白銀大量輸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依然遵循多角度的原則。 材料 當16世紀全球化開端之時,明代白銀成為社會流通領域的主幣,并成為國家財政的主體,標志著明代中國白銀經濟或者說白銀時代的形成……其次,白銀貨幣化削弱了明朝的專制主義皇權,引發了財政危機和社會危機,是導致明朝在全球危機中傾覆最重要的內部因素。 ——摘編自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 總結:教師出示材料,提出問題:參與商品世界性流動的各地區分別扮演什么角色?說明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新航路開辟后,航路開辟后,在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中出現了第一次國際分工,各個地區都參與其中承擔不同的分工,而西歐則成為這次國際分工的主導者和推動者,以西歐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講完第二目后進行知識小結,以示意圖的形式將三大貿易的重點知識進行強化,引導學生結合學習聚焦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落實教材重點知識。 指導學生學會看地圖,從地圖和圖例中尋找有效信息,掌握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涉及的區域、交往國家與商品流動狀況。 以表格、示意圖的形式突破難點,簡明扼要,便于學生掌握和記憶。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并引導學生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5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有關內容。聯系舊知,生成新知。 利用示意圖簡化內容,幫助學生強化重點知識,落實時空觀念新課 講授 三、早期殖民擴張——罪惡的資本原始積累 (1)概況: 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擴張 教師出示《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擴張》地圖,結合教材內容,講述西葡殖民擴張的過程及所侵占的地區。引導學生結合西班牙和葡萄牙開辟的航線,來分析西葡兩國殖民擴張的特點。 利用教材《教皇子午線示意圖》,講述教皇子午線出臺的原因、內容,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到教皇子午線的出臺,就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 ②荷蘭、英國、法國的殖民擴張 教師出示荷蘭殖民擴張示意圖和英國日不落帝國示意圖,簡單講述兩國殖民擴張的過程及結果。 (2)方式: 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概括殖民擴張的方式有哪些? 材料一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 ——馬克思《資本論》 材料二 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群島后,雙方開始以物易物的貿易后,最令當地人感到驚奇的是鐵。……比柔軟的黃金有用多了。為了不讓歐洲人吃虧,他們用15磅黃金換取了14磅鐵。船員們瘋狂地索取黃金,以至麥哲倫下令不允許泄露黃金的價值。 ——唐晉主編《大國崛起》 (3)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史料閱讀,提出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從哪些角度闡釋了早期殖民擴張的影響?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煉不同的角度分析殖民擴張的影響:歐洲(殖民國家)角度,美洲、非洲(被殖民國家)角度及亞洲。 材料一 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因而使正在崩潰的封建社會內部的革命因素迅速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利用材料、圖片、圖示等多種形式的史料,重點講述殖民擴張對歐洲的影響,尤其是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商業革命”要結合前一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從貿易規模范圍、商品種類成交量、商貿中心和商業經營方式進行總結歸納; “價格革命”則是利用示意圖的形式,將抽象的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學會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 通過文字、表格、數據等多種不同的史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史料的解讀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問題解決促進對歷史的理解,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歸納 總結 指導學生完成本課學習任務單,并進行知識小結,強化教材學習聚焦中的內容,落實課本重點知識。 16世紀前后全球航路的開辟,伴隨著早期殖民擴張,使得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全球全聯系初步建立。推動人口的遷移與物種交換、加速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殖民擴張越演愈烈,從而改變了世界格局(人文地理格局、經濟格局、政治和文明格局)和人類歷史進程,從而確立起近代歐洲霸權體系。 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結構的整理,重難點突出,簡明扼要便于記憶拓展 提高 最后用時間軸梳理14-19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強調16世紀全球航路的開辟,推動世界走向整體的同時,改變了世界格局,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為接下來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第五單元工業革命做鋪墊。 聯系舊知 拓展提高 鋪墊新課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