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上承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下啟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起著承上啟下作用。從本課的內容編排上來講,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三部分構成,三者內容上聯系緊密,時序性較強。主要講述了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危機而做的艱辛努力,發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等內容,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從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史來看,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因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最終失敗了。但它卻對整個近代中國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給后人提供了經驗教訓。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知識層面上:在八年級上冊的第8、9、10三課中,對本課內容有詳細講解。學生可能也看過《走向共和》等多部影片,已經知道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史實。情感層面上:高一上學期分科壓力較小,大部分學生有學習歷史的興趣。思維邏輯層面:高一學生處于抽象邏輯階段,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教學目標 時空觀念:能夠運用歷史地圖從時空上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把握武昌起義后全國響應革命的具體情況,說明清政府的統治已土崩瓦解。 史料實證:能夠運用相關史料,分析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并進一步認識到辛亥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分析其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歷史解釋:認識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與局限性,進一步理解革命的艱難性、復雜性與長期性。 唯物史觀:通過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所做的種種努力的視角闡述辛亥革命的發生與帝制的終結、建立民國的艱辛,認識到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歷史的必然過程。 家國情懷:感受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開天辟地的革命勇氣與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革命者愈挫愈奮的精神,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是由無數仁人志士的鮮血鋪墊而成的。教學方法 問題教學法、講授法、材料研析法,情境創設法、問答法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 采用復習導入法,以近代以來的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人民探索的的腳步從未停止進行導入,并提出問題“欲救中國,路在何方?”夢想人人都有,為國為家時光回溯,孫中山的中國夢,同時“尋夢”作為本課的主線,貫穿全課。 以夢想為主線,時光回溯到孫中山的夢并思考“救國之路”是什么。 回顧上一單元所學,幫助學生梳理時空背景,用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一、夢始:現實與夢想 1.引入概念,辛亥革命的定義,廣義……狹義……2.以圖片《時局圖》《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提問當時的中國面臨什么樣的現狀。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材料孫中山哪種救國思想。講述孫中山的態度轉變,各階層面對民族危機的的反應。 2.清末新政的內容,清政府選擇“改良之路”,但教育改革產生了一批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而預備立憲中的“皇族內閣”使得一些立憲派失望,轉而支持革命。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經濟方式、新的文化觀念不可能維護舊的體制。改革觸及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難以深入,而民眾思想不斷進步,要求民主政治,最終清末新政沒能延續清王朝的壽命,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3.資產階級經過立憲派經過皇族內閣事件后的態度轉變。 1.思考“改良”和“革命”哪條道路更好? 2.理解清末新政的作用。總結辛亥革命的背景。 分析材料:得出結論,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3.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態度轉變 。 創設情景,是學生產生思考,進而引出改良與革命各自的優缺點。 加深學生對清末新政的理解,強化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3.通過一些列的階級探索使學生明白,革命是歷史必然。二、筑夢:為夢想而奮斗 1.孫中山的革命目的,為夢想而奮斗,革命黨的發展、三民主義的意義和局限性。 2、革命運動高漲,最終中國走上了“革命之路” 總結歸納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具備的條件) 3.學生任務一;閱讀材料,自主完成時間軸,梳理辛亥革命爆發全過程。 教師帶領.講授武昌起義 (講授)由保路運動中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革命,引起湖北防務空虛,引出此舉武昌起義提供有利時機。再加之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新軍中宣傳革命思想,最終革命力量雄厚的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提問)閱讀材料,革命的力量中有哪些合力?他們的加入對革命有什么影響? .講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地位。 .由“排滿復仇”“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進步,民族和解、民族團結的意義。 中華民國成立后帶來的一些變化。 1.理解三民主義的意義和局限性 1.閱讀材料,并思考,舊官僚和立憲派的加入對革命有什么影響。 聽老師講授,學思結合,重點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 1.運用材料研析法和問答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強化史料證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三、夢碎:革命果實被竊取 由于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于袁世凱。孫中山為了捍衛共和,,孫中山為了捍衛民主共和,先后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兩次護法運動”等,但均以失敗告終 了解孫中山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 體會革命黨人的斗爭精神,知道和平完成政權更迭的意義。強化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四、評夢:功過成敗論辛亥 長期以來,史學界關于辛亥革命的成敗問題存在三種觀點:(1)成功 (2)失敗(3)既有成功,也有失敗。請說出你認同的觀點,并自選卡片材料加以論述。(史論結合)以小組形式完成。 任務指引: 1.以簡潔語言概括資料卡的內容 2.將資料卡分為“勝利”組和“失敗”組 根據卡片自選內容進行論述 提示:提出觀點---史論結合論述觀點--進行總結。 通過完成小組活動,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成敗的評價標準等 通過小組活動,加強學生史料結合能力,強化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師生互動,探究互研,引導學生大下巴微博圖,討論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積極性,論證某些歷史結論并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小結 【縱橫觀察】 橫向上,20世紀初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運動,辛亥革命客觀上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沖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 縱向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探索在失敗中前行,積蓄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革命之路,仍在繼續”。 【小結】 從“夢”的四個方面進行總結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以及意義。 引用習近平主席的話進行結尾,指出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最好的紀念,就是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為他夢寐以求的振興中華而繼續奮斗。 聽老師講授,強化時空觀念,將辛亥革命置于當時世界歷史中觀察,并縱向梳理近代以來中華人民的探索歷程。 1.將辛亥革命與世界歷史形勢結合,與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脈絡相串聯,強化時空觀念。 2.通過總結辛亥革命的結局,并為下一課的內容做鋪墊。教學反思 由于這節課,以穩妥為主,采取了比較常規的教學方法,按“夢”順序來整合教材講授。整體基于時空觀念進行教學設計,梳理了清末以來至中華民國建立的史實,了解三民主義的內容以及學生的探究活動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不足之處,在本課中時間把控不好,提前完成了課堂,學生活動談論時間過少,提問學生人數較少,結論引導不突出;改進方法,課堂設計時間多預留,對學生討論加強小組發言,注重學生的材料分析結論引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