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學習目標】時空觀念 通過時間軸梳理冷戰的過程,構建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通過圖片解讀和史料研讀,歸納冷戰的特征,分析冷戰美蘇兩國采取的措施以及冷戰帶來的影響。歷史解釋 充分利用史料,增強對冷戰的理性認識,充分認識到美蘇冷戰軍備競賽的同時具有自我控制的機制。家國情懷 體會到冷戰給人類帶來的苦難,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唯物史觀 通過文本學習,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地看待國際格局的變化。【導入新課】提取兩幅圖的相關信息。【講授新課】冷戰:是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文化乃至科學技術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一、冷戰興起 角逐歐洲材料一 二戰后,美國地緣政治學者斯皮克曼提出的“邊緣地帶”學說:誰控制了邊緣地帶,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地緣政治學: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戰略軍備等)是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對外政治決策的一個基本因素。美蘇爭什么?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美國具有的這種絕對優勢,不僅使它有了一種“飄飄然的自我優勢感”,而且認為“美國統治下的和平時代”已經到來了。在戰爭中以經受嚴峻考驗而令盟國刮目相看的蘇聯,雖然在經濟上遜于美國,但在軍事和政治上亦十分強大……由于美蘇兩國的社會制度不同,對外政策本來就有很大差異,因此當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后,美蘇面臨的共同敵人消失,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之時……美蘇關系逐漸從盟友轉變成對手。——摘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美蘇為何冷戰?例題1:“冷戰格局是人類社會在應對現代性矛盾和危機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所導致的制度性裂變”。材料認為“冷戰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差異 B.戰時同盟解體C.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 D.國家實力變化冷戰的主要表現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經濟地緣政治軍事二、兩極格局 針鋒相對階段 時間 態勢第一階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和平演變”戰略指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滲透,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促使它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思考蘇聯戰略收縮的原因。探究學習1:冷戰的特征材料一 核戰爭對大家都是危險的……肯尼迪總統寧愿做出某些讓步以求達成談判解決,也不愿利用當時的壓倒性優勢發動一場核戰爭。——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戰史:遏制與共存備忘錄》材料二 我們雙方應當采取謹慎且節制的態度……赫魯曉夫希望能夠以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為交易籌碼,換取美國從土耳其基地中撤離木星導彈。——梅爾文·P.萊弗勒《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根據文字和圖片材料,概括兩極格局特征。探究學習2:冷戰的影響材料一 數十年的核軍備競賽以其惡性循環加劇了冷戰,但也控制了冷戰……使得美蘇兩國因為懼怕互相毀滅而努力防止它們之間爆發直接軍事沖突。它使得兩個超級大國能夠彼比對抗和斗爭而不兵戎相見。僅就此而言,冷戰時代確實是個"漫長的和平"時代。——摘編自時股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材料二 從1945—1985年,全世界共發生了300多起局部沖突和戰爭。1989年,蘇聯軍費開支為773億盧布,占國民收入12.1%。里根政府時期,美國平均年度軍費達3000多億美元,占國民收入IO%左右……許多文藝作品以對方為假想敵,把對方描繪成間諜、特務,殺人犯。——摘編自白建才《試論冷戰的后果與教訓》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冷戰的主要影響(積極、消極、政治、經濟、思想)三、國際格局 新的變化材料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從經濟狀況和經濟潛力看,當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我們將看到五大超級經濟力量:美國、西歐、蘇聯、中國,當然還有日本。這五大力量將決定經濟的未來。——編者摘譯自《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7月6日)英文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極格局下崛起的主要力量。材料 日前,美國領導人在波蘭首都華沙發表演講,冷戰色彩濃厚。演講大談美西方在冷戰中的“勝利”,極力渲染意識形態對抗,試圖向世界展現美國與其盟友的所謂團結,以及“西方世界”經濟制裁和軍事部署的威懾力。有媒體指出,美國領導人幾乎什么都談到了,卻唯獨沒有提到如何停火止戰實現和平,這表明冷戰雖然已結束30多年,但美國一些政客的冷戰思維從未褪去。——鐘聲《固守冷戰思維破壞國際安全》載《人民日報》冷戰已結束30多年,但美國是否褪去了冷戰思維?中國應如何應對?課堂總結1.1947年7月,美國《外交》雜志刊登了戰略學家喬治·凱南的文章《蘇聯行為的根源》。文中明確提出,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不會也不能減弱蘇聯推翻西方政府的決心,為此美國必須遏制蘇聯。該文章的發表A.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B.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C.贏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D.助推了美蘇之間冷戰對立2.美國在杜魯門政府的主持下,對全社會中各個領域、各種力量和資源實施全面深入地動員和統籌,開始確立一整套協調國內政治、經濟、軍事資源以及意識形態和知識資源的體制。材料反映出( )A.“冷戰”是一種全方位的政策B.冷戰促使美國經濟實力上升C.美國希望全國人民對抗蘇聯D.美蘇爭霸已經全面開始對抗3.肯尼迪和赫魯曉夫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期間,至少有25封信在來往。最終蘇聯先撤走了導彈,美國解除了海上封鎖,持續了13天的導彈危機得以解除。這說明A.美蘇在對抗中伴隨妥協B.冷戰加劇世界緊張局勢C.美蘇淡化意識形態沖突D.多極化沖擊美蘇爭霸格局4.有學者認為,由第三世界所構成的“中間地帶”,作為尚未被冷戰體系所覆蓋的區域,恰好構成了冷戰體系自身的“薄弱環節”,從中蘊含著突破既有體系、創造新的秩序的可能性。下列史實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B.“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實行C.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D.不結盟運動的興起5.在美蘇爭霸中,歐洲國家被迫與超級大國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為避免成為犧牲品,20世紀60年代的西歐( )A.成立“北約” B.加入“華約” C.組建歐洲共同體 D.成立歐洲聯盟6.二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1946年美國投入使用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遠程液體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襲英國的。以上史實說明( )A.科技革命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線B.二戰客觀上加速了科技的新發展C.科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D.科技的競爭加速了二戰的爆發7.二戰后,國際形勢發展的主要態勢是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材料一 冷戰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確立的一種以“二元兩極”為特征的世界體系。所謂“二元”,是指這一階段的世界發生了橫向的結構性分裂……它是人類社會在應對現代性矛盾和危機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追求不同的發展目標所導致的制度性裂變……所謂“兩極”,是指因制度性裂變而形成的兩大國家集團各有一個支配性的力量中心,而且兩者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從而構成了國際體系層面“兩個世界”的對峙。——摘自余偉民《“冷戰”是這樣開始的》材料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現了西歐、中國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長和發生的各種動蕩所造成的全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再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冷戰的結束并沒有停止在冷戰過程中已經出現的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與冷戰的結束幾乎同步出現的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的“無國界經濟”正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徐藍《從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形成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個世界”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冷戰結束后世界發展的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