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6張PPT)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1.了解遣唐使和鑒真東渡對日本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2.掌握玄奘西行的經歷和對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3.理解唐朝對外交流活躍的原因:認識鑒真與玄奘為推動中外文化交往的獻身精神。新課導入“與20世紀前中國歷史上任何其他時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時的中國人自信心最強,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鮮事物。……總之,這個時期的中國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開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國家優秀的東西。”對此,你知道唐朝是如何向世界敞開自己的嗎?人物:“遣唐使”時間:唐朝目的:學習中國的先進的文化雙方:日本 中國畫面描繪了日本使節渡海入唐的情形思考:圖中描繪的人物當時被稱為什么?他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一)、遣唐使一、遣唐使和鑒真東渡最著名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日本和中國哪些事物比較相像?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圖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日本二宮八省制示意圖天皇太政宮神袛宮宮內省大藏省刑部省兵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式部省中務省中央官制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日本都城平城京平面圖建筑風格唐朝隨遣唐使來華的吉備真備和空海,借鑒中國漢字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平假名與片假名。漢字楷書 漢字草書 平假名漢字楷書 楷書偏旁 片假名日本從公元8世紀起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語的文字有些是在參照中國漢字草書和楷書偏旁的基礎上創制而成的。文字唐裝和服服飾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茶文化作為中日文化交流關系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日本茶道】【唐人茶道】茶道唐朝始鑄于621年的開元通寶日本始鑄于708年的合同開珎貨幣外形相似,都是圓形方孔錢;空間大小相當;錢幣上都有漢字。這兩幅圖中的日本錢幣和唐朝的錢幣有什么相同之處 節日端午節影響:唐朝日本政治經濟制度科技文化(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藝術)大化改新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文化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塑像鑒真(688—763)中國唐朝僧人,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二)鑒真東渡鑒真造舟備糧準備首次東渡鑒真東渡遇大風浪舟破鑒真準備第六次東渡第5次,遇臺風漂到海南島,雙目失明第6次東渡,隨日本遣唐使船到達日本。鑒真講解佛法,開壇授戒,被日尊為“律宗始祖”鑒真所傳奇效丸藥袋鑒真帶到日本的王羲之行書真跡《喪亂帖》鑒真帶去王羲之的行書真跡一幅、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三幅,以及其他各種書法50卷。唐招提寺鑒真坐像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被日本定為國寶鑒真東渡2.鑒真有何貢獻?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在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1.鑒真身上具有什么精神?新羅是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三)唐與新羅的關系崔致遠(857——?)12歲來唐求學,18歲中進士,在唐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歸國,被譽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百世之師”的稱譽。他的文集《桂苑筆耕》流傳至今。書中收錄了大量表、狀、啟、檄、書信等文章,記載唐末多件重大事件及多位人物,對研究唐末歷史具有相當的文獻參考價值,可補中國史書的不足。此外,就朝鮮半島而言,本書為最古的漢文典籍之一。中韓交流第一人——崔致遠知識鏈接崔致遠秋夜雨中 (崔致遠)秋風唯苦吟,舉世少知音。窗前三更雨,燈前萬里心。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生憶故林。——章孝標《送金可紀歸新羅》海東煙波浩渺處,舊朝衣冠小中華。——朝鮮自稱唐與新羅的交流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傳播引進玄奘西行 視頻導入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13歲出家,他認真研究佛經后,發現佛經中許多說法不一,于貞觀三年(629年前往西域,求取真經。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后世俗稱“唐僧”,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三、玄奘西行思 考:玄奘為什么西行?感到佛教經義眾說紛紜,難得定論,決心往西方求取真經。玄奘負笈[jí]圖 此圖根據宋人所繪《玄奘西游像》而刻在一塊石碑上的。 后來,石碑遭破壞,人們根據原石碑的拓片重新鑿刻,以后又根據石刻像做成畫像,著色后現供奉在陜西長安縣興教寺內的殿堂里。 645年,玄奘攜600多部梵[fàn]文佛經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歸來時受到盛情迎接的場景。《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玄奘西游路線圖長安天竺那爛陀寺思 考:玄奘的重大貢獻有哪些?攜帶657部佛學經典返回長安,后居長安慈恩寺,專心譯經、講學。又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慈恩寺大雁塔 《大唐西域記》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撰文。書中記述了玄奘西行親歷138個地區和國家的見聞與概況,成為研究中亞和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大唐西域記》書影 玄奘圓寂后先葬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后遷葬在陜西省長安縣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紀念。唐肅宗題塔額“興教”二字,故名興教寺。興教寺玄奘墓塔三、玄奘西行玄奘西行的影響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同時他也將中國的書籍譯成梵文,推動了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在玄奘自長安啟程的一場戲里,他背著行囊混入災民之中,被人潮裹挾著來到象征命運的岔路口,人潮往前而去,玄奘往西而去。真實的取經之路既無高徒護送,也無妖魔阻攔,而是一人一馬念著佛號和經文,獨自踏向未知的迷途。”齊偉——《<大唐玄奘>:識骨尋路的“偷渡者”》玄奘和鑒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是唐朝時期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兩件大事,根據下表,對比兩件事的異同。事件內容 身份 目的地 目的 獨行還是結伴 途中遭遇 涉及寺院玄奘西行 (唐太宗時期) 僧人 天竺 求取 真經 獨行 千難萬險 九死一生 那爛陀寺鑒真東渡 (唐玄宗時期) 僧人 日本 弘揚 佛法 結伴 六次航行 五次失敗 歷盡磨難 唐招提寺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虛心好學等等。唐朝時就與亞洲、非洲、歐洲等70多個國家都有交往思考:唐朝中外交流有哪些影響 對世界:①促進了交往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中國:①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延伸閱讀:唐朝的對外交往章懷太子墓壁畫 客使圖高昌景教壁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東羅馬帝國金幣大秦(東羅馬帝國)漢唐時期中國文獻稱羅馬為拂菻或大秦,東羅馬帝國常有使臣與商人來到長安地區。基督教聶斯托利派也在唐代傳入中國,被稱作“景教”。現陜西周至存有大秦寺,疑為唐代景教寺院的后世遺存。延伸閱讀:唐朝的對外交往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唐朝互通使節多達三十余次,倭馬亞王朝被稱作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被稱作黑衣大食,法蒂瑪王朝被稱作綠衣大食。651年,唐高宗即為穆斯林使節敕建清真寺,伊斯蘭教自此傳入中國。阿拉伯的倫理學、語法學、天文學、算學、航海學等也隨之傳到中國。怛羅斯戰后,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等也開始傳入西方。長沙窯阿拉伯文陶瓷大食人俑怛羅斯之戰延伸閱讀:唐朝的對外交往波斯(薩珊王朝)波斯長期以來與中國交往頻繁,唐初波斯受到阿拉伯侵略,半世紀便被吞并,許多波斯商人、貴族遷居西域、關中以及東部沿海城市,從事商業。波斯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在唐地推廣。從波斯又帶來了波羅球戲(擊鞠),深受唐皇貴族的喜愛。波斯王子卑路斯曾落難中國,唐高宗特批在醴泉坊建波斯胡寺,以管理波斯遺民。凸紋玻璃杯波斯銀幣鑲金獸首瑪瑙杯延伸閱讀:唐朝的對外交往昆侖奴昆侖在我國古代泛指南洋地區,昆侖奴主要指從那里來的仆役,其中大多數是東南亞一帶的“黑人”,另有少部分非洲黑人與印度達羅毗荼人。唐朝貴族間俗語“昆侖奴,新羅婢”,昆侖奴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是貴族豪門常見的仆役。榆林窟壁畫中的昆侖奴昆侖奴陶俑1.唐朝國力強盛,文化先進2.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3.唐朝對外交通發達唐朝時期,外國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證即可“往來通流,自為貿易”,同時,唐朝政府還對這些外商進行錢糧方面的補貼。并且規定官員不得無故刁難外國商旅。——《唐律疏議》選編想來讓來能來合作探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原因課堂小結唐太宗時 玄奘西行唐玄宗時 鑒真東渡玄奘鑒真引進來傳出去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態。開放包容 雙向交流為世界文明交流搭建平臺唐朝西東印度歐洲非洲日本新羅雙向交流 開放、兼容并包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原因影響板書設計唐朝的強盛開放、兼容并包的特征檢測提升1.“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詩句能夠補證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B.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C.憶惜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見聞回憶錄,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記》 C.《西游記》 D.《金剛經》DB3.“東瀛有多遠,芒履難丈量。袈裟作舟帆,風雨莫阻擋”的詩句與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適( )A.玄奘 B.鑒真 C.忽必烈 D.鄭和4.請問下列能夠說明“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的是( )A.寫了《大唐西游記》 B.編纂了《金剛經》C.主持設計建造了唐招提寺 D.主持設計建造了趙州橋BC5.認知和探究歷史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反映的史實是( )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C.文成公主入藏 D.王昭君出塞6.有一位新羅人(今朝鮮半島人)曾經在大唐留學,科舉及第,還曾經在揚州為官,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國學術界尊奉為韓國文學的開山鼻祖,具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他是( )A.崔致遠 B.晁衡 C.馬可·波羅 D.阿倍仲麻呂AA1. 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B )A. 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B. 中外貿易往來頻繁C. 社會風氣漸趨保守 D. 生產技術領先世界B鏈接中考2. 下列唐詩中反映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情況的是( D )A.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B.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D. 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D3. 題3圖為唐朝時期中日兩國的貨幣,日本的和同開珎銀幣的形制和重量與唐開元通寶完全相同。這反映出當時兩國( C )題3圖CA. 審美觀念一致B. 文明相互借鑒C. 文明交流頻繁D. 鑄銀水平相當4. 唐政府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歐洲東羅馬的醫術、雜技也傳入中國;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這體現了( D )A.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續B. 唐朝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源頭C. 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異彩紛呈D.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D5. 692 年,新羅設置醫學一科,授課以中醫經典為教材,并設置醫學博士,開始建立官辦的、系統的(包括針灸、中藥在內的諸學科)教育體系。這反映了唐朝( A )A. 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吸引力B. 對外交流以中醫學知識為主C. 推動了中國中醫藥學的發展D. 推動了朝鮮封建經濟的發展A6. 婆羅門曲為天竺佛教舞曲,后從西域、中亞諸國傳入唐朝,經涼州(甘肅武威)都督楊敬述改制、加工,傳入長安后又經唐玄宗修改、潤色,更名為“霓裳羽衣舞”,風靡一時。這反映了( D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B. 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C. 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D. 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新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唐代對外交往.wmv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avi 玄奘西行.mp4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pptx 遣唐使.mp4 鑒真東渡1.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