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八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2月份聯盟考試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八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2月份聯盟考試試卷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八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2月份聯盟考試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題2分,共20分。)
讀圖《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面小題。
1.甲水域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2.下列描述與該大洲實際相符的是(  )
A.黑色種人主要集中在該大州
B.佛教主要分布在該大洲
C.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D.陸地面積最小的洲
3.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熱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們是哪種遠古時期的居民,房屋樣式是怎樣的(  )
A.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B.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
C.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半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
4.下面結構圖中①②處應填(  )
A.世襲制、禪讓制 B.禪讓制、世襲制
C.分封制、郡縣制 D.郡縣制、分封制
5.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的一項是(  )
A.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C.確立縣制
D.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6.(2018八上·泰順期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韓非子
7.《史記》中能查到的史實有(  )
①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
②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8.《三國演義》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故事與發生在湖北咸寧的哪一場著名戰役有關(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桂陵之戰
9.關于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對應不正確的是(  )
A.賈思勰——《齊民要術》 B.祖沖之——圓周率
C.王羲之——《蘭亭集序》 D.吳道子——《洛神賦圖》
10.年代尺是記錄歷史上所發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選項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  )
A.
B.
C.
D.
二、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1.讀下面兩幅圖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左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   ,A點在五帶中的   帶。
(2)A、B兩點的時間相差   小時,A點在B點的   方向。
(3)此圖所用的定向法是   
(4)判斷A、E的地形部位名稱。A   ;E   
(5)C點的海拔范圍是   。小河流過橋后的流向是   。
(6)某班學生組織一次春游登山活動,計劃安全登上C地,線路①②該選擇的是   線路,理由是   。
(7)為了緩解缺水狀況,擬從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莊,圖示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引水源地,綜合多種因素,水源地   最合適,理由是   。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當周室籠絡天下的時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襲擾;抵御襲擾的措施,沒有比親近親屬更好的了,所以用親屬作為周室的屏障。
——譯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
——譯自《左傳·宣公三年》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諸侯越分越小,實力大減,無力和中央抗衡。
材料四:“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
——張岱年等的《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談談“周室”實行該制度的目的。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楚莊王問鼎中原是以什么名義號令諸侯的?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特征?
(3)根據材料三指出,為了解決分封王國帶來的弊端,秦朝和西漢王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4)據材料四、五,指出秦漢兩朝在實行思想控制的具體方式上有何差異 分析秦朝、漢朝采取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
(5)綜合以上材料,請簡要概括周代至秦漢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劉向《戰國策 蔡澤見逐于趙》
材料二:高祖曰:“……(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三十(歲)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
——摘編自魏收《魏書》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誰?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積極的效果?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誰?請根據所學知識再列舉一項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關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點評】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大洲,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東西兩個縱帶:狹長的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南美洲東部呈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1.據圖 《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分析,該大洲屬于南美洲,地形區是安第斯山脈,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甲水域是太平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2.該大洲是南美洲,人種比較復雜的一個大洲,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非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主要信仰天主教;南美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在巴西的亞馬孫平原上;陸地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最大是亞洲。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3.【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
AD兩項存在知識性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錯誤,南方地區冬天溫度也比較高,不需要灶炕取暖,故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欄式房屋里不會出現灶炕取暖的情景,不符合題意;
C項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4.【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堯、舜、禹之間更替部落聯盟首領采用的是禪讓制,故①處應填禪讓制;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故②處應填世襲制。
ACD三項和題干結構圖中①②處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禪讓制、世襲制是結構圖中①②處應填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和世襲制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示意圖信息。
5.【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商鞅變法的內容可知,商鞅廢除舊貴族特權,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這樣就削弱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這項措施對舊貴族特權打擊最大。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對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相關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
6.【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ABD三項涉及人物代表的學派觀點均與題干的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老子是題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
7.【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編寫史書的范例。③蔡倫改進造紙術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東漢。《史記》中能查到的史實①②④。
B項①②④《史記》中能查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及學生解讀題干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秦漢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8.【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官渡之戰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曹操又揮師南下,想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而孫權和劉備則聯合抗曹。公元208年,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今湖北省咸寧的赤壁市),雙方展開了激戰。“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都與這場戰役有關。最終,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戰后,逐漸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赤壁之戰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赤壁之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9.【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有較大的發展,著名畫家很多,以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他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佛家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無所不畫。他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他一生創作的畫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ABC三項對應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吳道子——《洛神賦圖》對應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理解并識記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顧愷之的繪畫作品的相關史實。
10.【答案】A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和所學可知,“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初期,“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初期,黃巾起義出現在東漢末期,淝水之戰出現東晉十六國時期。
A項年代尺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符合題意;
BCD三項均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示意圖信息。
11.【答案】(1)北緯30度,東經150度(或者30°N150°E);北溫
(2)6;西北
(3)指向標定向法
(4)鞍部;山谷
(5)700-800;自西南向東北流
(6)①;該線路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平緩,比較安全省力
(7)丙;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區,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較王莊高,無需動力,方便引水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
【解析】【分析】(1)、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向東增大是東經,向西增大是西經。根據左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北緯30度,東經150度(或者30°N,150°E),A點在五帶中的北溫帶。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度相差15度,時間相差1小時。A、B兩點的經度相差是90度,時間相差6小時。本圖采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A點在B點的西北方向。
(3)、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地形圖可知 ,此圖所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4)、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地形圖,判斷A、E的地形部位名稱。A是鞍部;E是山谷
(5)、等高距是100米,C點的海拔范圍是700-800米。小河流過橋后的流向是自西南向東北流
(6)、某班學生組織一次春游登山活動,計劃安全登上C地,線路①線路,理由是該線路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平緩,比較安全省力。
(7)、為了緩解缺水狀況,擬從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莊,圖示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引水源地,綜合多種因素,水源地丙最合適,理由是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區,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較王莊高,無需動力,方便引水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2.【答案】(1)分封制;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3)秦朝:實行郡縣制。
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4)秦:采取焚書坑儒等方式來禁絕其它學說。
漢: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或者通過設立太學等學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5)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信息“沒有比親近親屬更好的了,所以用親屬作為周室的屏障”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的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前代貴族的后裔;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保障周王室的安全,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斗爭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楚莊王是其中之一;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號令。春秋時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不斷進行兼并戰爭,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
(3)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為了解決分封王國帶來的弊端,秦朝實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
(4)公元前213年,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束縛了思想。漢武帝把各地學者召集到長安,詢問治國方法,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位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武帝采納了這個主張,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秦朝、漢朝采取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等。
故答案為:(1)分封制;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3)秦朝:實行郡縣制。
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4)秦:采取焚書坑儒等方式來禁絕其它學說。
漢: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或者通過設立太學等學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5)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地方政治制度。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
13.【答案】(1)商鞅;統一度量衡;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材料“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指的是商鞅變法中統一度量衡的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改革。494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進一步推行含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經過孝文帝改革,民族之間思想情感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之間的偏見逐漸減少,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3)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故答案為:(1)商鞅;統一度量衡;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八校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2月份聯盟考試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題2分,共20分。)
讀圖《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下面小題。
1.甲水域是(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北冰洋 D.太平洋
2.下列描述與該大洲實際相符的是(  )
A.黑色種人主要集中在該大州
B.佛教主要分布在該大洲
C.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D.陸地面積最小的洲
【答案】1.D
2.C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
【解析】【點評】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陸地面積第四大的大洲,南美洲大陸地形可分為東西兩個縱帶:狹長的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南美洲東部呈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1.據圖 《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分析,該大洲屬于南美洲,地形區是安第斯山脈,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甲水域是太平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2.該大洲是南美洲,人種比較復雜的一個大洲,黑色人種主要集中在非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主要信仰天主教;南美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在巴西的亞馬孫平原上;陸地面積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最大是亞洲。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3.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熱乎乎的灶炕上取暖。他們是哪種遠古時期的居民,房屋樣式是怎樣的(  )
A.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B.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
C.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半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
AD兩項存在知識性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欄式房屋錯誤,南方地區冬天溫度也比較高,不需要灶炕取暖,故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欄式房屋里不會出現灶炕取暖的情景,不符合題意;
C項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4.下面結構圖中①②處應填(  )
A.世襲制、禪讓制 B.禪讓制、世襲制
C.分封制、郡縣制 D.郡縣制、分封制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堯、舜、禹之間更替部落聯盟首領采用的是禪讓制,故①處應填禪讓制;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故②處應填世襲制。
ACD三項和題干結構圖中①②處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禪讓制、世襲制是結構圖中①②處應填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和世襲制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示意圖信息。
5.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中,對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的一項是(  )
A.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B.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C.確立縣制
D.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商鞅變法的內容可知,商鞅廢除舊貴族特權,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這樣就削弱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這項措施對舊貴族特權打擊最大。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對貴族特權打擊最大,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相關措施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
6.(2018八上·泰順期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相互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韓非子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墨子的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ABD三項涉及人物代表的學派觀點均與題干的觀點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老子是題干提及的思想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
7.《史記》中能查到的史實有(  )
①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
②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編寫史書的范例。③蔡倫改進造紙術⑤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東漢。《史記》中能查到的史實①②④。
B項①②④《史記》中能查到,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及學生解讀題干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秦漢科技、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
8.《三國演義》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故事與發生在湖北咸寧的哪一場著名戰役有關(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桂陵之戰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官渡之戰后,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曹操又揮師南下,想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而孫權和劉備則聯合抗曹。公元208年,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今湖北省咸寧的赤壁市),雙方展開了激戰。“草船借箭”“苦肉計”“借東風”等故事都與這場戰役有關。最終,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戰后,逐漸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赤壁之戰和題干信息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赤壁之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9.關于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對應不正確的是(  )
A.賈思勰——《齊民要術》 B.祖沖之——圓周率
C.王羲之——《蘭亭集序》 D.吳道子——《洛神賦圖》
【答案】D
【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有較大的發展,著名畫家很多,以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他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佛家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無所不畫。他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他一生創作的畫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ABC三項對應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吳道子——《洛神賦圖》對應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理解并識記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顧愷之的繪畫作品的相關史實。
10.年代尺是記錄歷史上所發生大事的工具。下列年代尺中哪一選項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  )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示意圖和所學可知,“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初期,“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初期,黃巾起義出現在東漢末期,淝水之戰出現東晉十六國時期。
A項年代尺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符合題意;
BCD三項均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示意圖信息。
二、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1.讀下面兩幅圖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左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   ,A點在五帶中的   帶。
(2)A、B兩點的時間相差   小時,A點在B點的   方向。
(3)此圖所用的定向法是   
(4)判斷A、E的地形部位名稱。A   ;E   
(5)C點的海拔范圍是   。小河流過橋后的流向是   。
(6)某班學生組織一次春游登山活動,計劃安全登上C地,線路①②該選擇的是   線路,理由是   。
(7)為了緩解缺水狀況,擬從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莊,圖示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引水源地,綜合多種因素,水源地   最合適,理由是   。
【答案】(1)北緯30度,東經150度(或者30°N150°E);北溫
(2)6;西北
(3)指向標定向法
(4)鞍部;山谷
(5)700-800;自西南向東北流
(6)①;該線路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平緩,比較安全省力
(7)丙;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區,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較王莊高,無需動力,方便引水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
【解析】【分析】(1)、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向東增大是東經,向西增大是西經。根據左圖,寫出A點的地理坐標北緯30度,東經150度(或者30°N,150°E),A點在五帶中的北溫帶。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度相差15度,時間相差1小時。A、B兩點的經度相差是90度,時間相差6小時。本圖采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A點在B點的西北方向。
(3)、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地形圖可知 ,此圖所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4)、根據給出的等高線地形圖,判斷A、E的地形部位名稱。A是鞍部;E是山谷
(5)、等高距是100米,C點的海拔范圍是700-800米。小河流過橋后的流向是自西南向東北流
(6)、某班學生組織一次春游登山活動,計劃安全登上C地,線路①線路,理由是該線路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平緩,比較安全省力。
(7)、為了緩解缺水狀況,擬從山谷的河流中引水到王莊,圖示中甲、乙、丙、丁四地為引水源地,綜合多種因素,水源地丙最合適,理由是丙地位于山谷集水區,水源充足,加上海拔較王莊高,無需動力,方便引水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當周室籠絡天下的時候,尚且害怕外界的襲擾;抵御襲擾的措施,沒有比親近親屬更好的了,所以用親屬作為周室的屏障。
——譯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一直打到洛水邊,“觀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陽陳兵示威)。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
——譯自《左傳·宣公三年》
材料三:
“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摘編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諸侯越分越小,實力大減,無力和中央抗衡。
材料四:“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戰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
——張岱年等的《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五: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
(1)根據材料一指出,材料一涉及的是什么制度?談談“周室”實行該制度的目的。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楚莊王問鼎中原是以什么名義號令諸侯的?這段材料又反映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特征?
(3)根據材料三指出,為了解決分封王國帶來的弊端,秦朝和西漢王朝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
(4)據材料四、五,指出秦漢兩朝在實行思想控制的具體方式上有何差異 分析秦朝、漢朝采取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
(5)綜合以上材料,請簡要概括周代至秦漢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
【答案】(1)分封制;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3)秦朝:實行郡縣制。
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4)秦:采取焚書坑儒等方式來禁絕其它學說。
漢: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或者通過設立太學等學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5)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信息“沒有比親近親屬更好的了,所以用親屬作為周室的屏障”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分封的對象是王族、功臣和前代貴族的后裔;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保障周王室的安全,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斗爭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楚莊王是其中之一;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號令。春秋時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不斷進行兼并戰爭,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
(3)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為了解決分封王國帶來的弊端,秦朝實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漢武帝頒布“推恩令”,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
(4)公元前213年,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束縛了思想。漢武帝把各地學者召集到長安,詢問治國方法,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排斥和抑制其他學說,把儒家學說定位治國的指導思想,漢武帝采納了這個主張,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秦朝、漢朝采取這些思想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等。
故答案為:(1)分封制;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3)秦朝:實行郡縣制。
西漢: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
(4)秦:采取焚書坑儒等方式來禁絕其它學說。
漢: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或者通過設立太學等學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5)中央不斷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領導。(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地方政治制度。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并能夠靈活運用。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劉向《戰國策 蔡澤見逐于趙》
材料二:高祖曰:“……(魏主)今欲斷(禁止)諸北語(鮮卑語等)……三十(歲)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
——摘編自魏收《魏書》
(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誰?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是什么改革措施?“商君”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積極的效果?
(2)材料二中的“魏主”指誰?請根據所學知識再列舉一項其改革的措施。材料二中的改革在民族關系方面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答案】(1)商鞅;統一度量衡;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可知材料一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材料“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指的是商鞅變法中統一度量衡的措施。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改革。494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進一步推行含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經過孝文帝改革,民族之間思想情感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之間的偏見逐漸減少,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3)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都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故答案為:(1)商鞅;統一度量衡;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北魏)孝文帝;穿漢服、改漢姓、與漢人通婚、遷都洛陽;促進了民族交融,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彰化市| 从化市| 吉木乃县| 抚宁县| 海城市| 家居| 崇仁县| 和林格尔县| 泰安市| 安宁市| 汾西县| 永康市| 池州市| 德安县| 长宁区| 乌拉特前旗| 霍山县| 大方县| 白玉县| 九江县| 永登县| 绥滨县| 湛江市| 托里县| 垣曲县| 漳浦县| 泰安市| 岑溪市| 九寨沟县| 涞源县| 邯郸县| 睢宁县| 大港区| 金昌市| 建阳市| 靖远县| 夏津县| 永昌县| 西丰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