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歷史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知識點第1課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1)背景: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2)領導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他們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3)性質: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2.印度民族大起義(1)背景: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2)代表人物:章西女王領導軍民【印度土兵】第2課 俄國的改革項目 彼得一世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原因 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1)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制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直接原因: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戰敗,加劇了社會矛盾時間 彼得一世即位后 1861年領導者 彼得一世 亞歷山大二世目的 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緩和階級矛盾,鞏固沙皇的專制統治內容 (1) 政治: (2) 軍事: (3)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4)文化教育: (5)社會生活: 【不背】 (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2)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影響 (1)進步性: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2)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1)進步性: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局限性: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性質 封建性質的改革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第3課 美國內戰1.背景:南北矛盾的加劇(南北方斗爭焦點:奴隸制的廢存問題)2.導火線:1860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發展的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3.爆發: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4.初期形勢:由于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5.扭轉戰局: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了《宅地法》;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兩個法令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6.結束:1865年,美國內戰以北方獲勝告終。7.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8.影響: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1.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紀中期,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2)外部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強迫日本打開國門,日本民族危機加劇。2.前提:倒幕運動3.開始:1868年起,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4.內容:(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5.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6.影響(1)積極: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2)消極: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