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二 對外開放與閉關鎖國一.中國古代史上的對外交往【漢】1. 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辟:(1)概況:漢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方的道路(即: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2)線路: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再到今新疆地區,再到西亞,最遠到達歐洲的大秦。(3)意義: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2. 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意義: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不是東西方交流,因為沒有到達歐洲)3. 特點:主動開放,友好交往。[隋唐]4. 玄奘西游天竺:唐太宗時,玄奘西游到天竺(今印度),寫成《大唐西域記》,促進了中印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5. 遣隋使、遣唐使:隋朝時,已有日本遣隋使到來。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等。他們以隋唐制度為模式,進行了大化改新,他們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等。6. 鑒真東渡日本:唐玄宗時,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的文化,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7. 特點:主動開放,友好交往。(注意:唐朝的中外交住是雙向的)【宋】8. 特點:主動開放,友好交往。9. 歸納示意圖中宋朝海外貿易的特點。(1)對外貿易以水路為主;范圍廣,東至朝鮮日本,西及西亞、東北非沿海地區;(2)沿海港口多,海外貿易發達;(3)設專門管理機構——市舶司,政府鼓勵和支持海外貿易。10.簡要說明宋朝陸上絲綢之路的狀況。處于阻斷狀態。原因:西夏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11.宋代海外貿易的發達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①廣州、泉州成為當時世界聞名的大商港。②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④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人中占重要地位。12.宋代時,我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和原因:特點:宋代的對外貿易是以水路為主的。原因:①宋朝時南方物產豐富,在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發展方面,都逐步超過北方地區。②宋朝造船業發達,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③政治中心的東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北宋都城在開封,南宋都城在臨安。經濟中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④國家不統一,戰亂頻繁,絲綢之路受阻,所以宋朝的對外貿易以海路為主。13.概括漢代至宋代,絲綢之路貿易發展的特點。①覆蓋范圍廣,遠及西亞、北非、歐洲;②漢代以陸路為主,宋代以海路為主,唐代陸上、海上并舉;③陸上絲綢之路漸趨衰落,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榮;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⑤注重平等貿易、和平交往、睦鄰友好。14.依據所學知識分析唐宋絲路貿易形成不同特點的原因?唐代 宋代政治 國家統一 局部統一經濟 國力強盛; 政府重視(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庫重要財源;經濟重心南移;思想文化 文化繁榮,各國向往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商業的發展科技 手工業發達,享譽世界 手工業,特別是制瓷業發達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元】(1)回族的形成:唐朝以來,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維吾爾)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2)馬可 波羅來華:記述馬可 波羅東方經歷和見聞的《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榮,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3)國際大都市——大都(今北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來自亞、非的商人和使節絡繹不絕,中外交往頻繁。(4)特點:主動開放,友好交往。【明】(1)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從劉家港出發,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2)戚繼光抗倭:明朝中后期,戚繼光臺州九捷,蕩平浙江倭寇,后又進入福建、廣東抗倭,基本肅清倭患。(3)荷蘭侵占臺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4)葡萄牙侵占澳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5)特點:前期主動開放;中后期遭到外來侵略。【清】(1)閉關鎖國:反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3)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地區??滴醯廴〉脙纱窝趴怂_之戰的勝利。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第一個平等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后在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中,被割占中國東北大片領土)。(4)特點:抗擊外來侵略;閉關鎖國。總體認識:開放促進繁榮(如唐朝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強大的國家,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閉關導致落后。只有吸收先進文明,才有利于社會進步。我們應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二、相關試題1.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钡脑蚴鞘裁??(1)政治: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2)經濟:自然經濟的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3)思想:保守、盲目自大、天朝上國。2. 如何認識“一帶一路”:(1)“一帶一路”對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2)“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機遇。(3)“一帶一路”了我國中西部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1世紀的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有利條件。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內:(1)經濟:改革開放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2)政治: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社會穩定、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3)思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發展完善。4. 某些國際輿論對“一帶一路”倡議存有疑慮,稱其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你如何評價?(1)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發動冷戰,遏制社會主義蘇聯的措施;其經濟援助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也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秩序,但美國也借此從政治經濟上控制西歐,并與維護本國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聯系在一起。(2)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是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但其戰略目的是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是平等的合作關系。(3)因此,“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是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錯誤認識。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