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設計課程標準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學習目標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春秋時期新的生產工具的出現、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狀況,了解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的變化通過分析材料,對比西周與東周時期不同的社會狀況,理解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新的社會關系的變化通過小組合作,分析春秋爭霸戰爭的利與弊,理解春秋時期動蕩中伴隨著民族融合、爭霸中伴隨著統一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諸侯爭霸難點:王室衰微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夏 商 西周 東周戰國春秋因孔子編訂的編年體史書《春秋》而得名,那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又是什么呢?我們今天學習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2.教授新課(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在春秋時期,經濟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進行回答。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精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材料】“鐵器堅利,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 —《鹽鐵論·水旱》問:請你說說圖片工具使用年代和材質?根據材料說說鐵農具為何會代替之前的工具?問:圖片及材料反映春秋時期人們耕作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何歷史意義?2.手工業: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也有所發展。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城市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被更多使用。教師總結: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水平提高,各地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所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各地是指各諸侯國,那周王室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西周 直轄方圓千里 直轄14萬人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東周 直轄方圓百里 直轄幾千人 人口所剩無幾,財力減弱 天自稱為傀儡,依靠強大的諸侯結論 王畿面積減少 兵力下降 經濟薄弱 政治地位下降問:根據表格分析周王室面臨哪些困境?這種變化的出現說明哪一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二)王室衰微材料研讀:“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教師提問:材料中的“方波”指一方諸侯智障。想一想:春秋時期諸侯取代周王室操縱了國家政治,是的整個國家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教師過渡:周王室在政治、經濟上的統治力下降,促使各諸侯群雄并起,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那么,在這場爭霸戰爭中涌現出了多少位霸主?又出現過哪些英雄人物呢?我們一起從諸侯爭霸中尋找答案吧!諸侯爭霸PPT展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圖。教師提問:在地圖中,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有同學記住是哪些人物了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教師補充:春秋時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的由來。教師提問:根據課本內容和上述地圖,請同學們思考諸侯爭霸的原因。(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民、財產和政治上的對別國的支配權)教師提問:小組討論,齊國成為春秋首霸?(溫馨提示:可從齊國的地理位置、齊桓公的政策等方面思考)【材料】“齊國是東方一個大國,臨海,盛產魚鹽礦藏,經濟富庶。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大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侯。小組討論諸侯爭霸的影響。(PPT顯示三則材料進行總結)【材料】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使得戰事不斷,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幾乎都卷入了戰爭,一些小國備受戰爭之害,如鄭國遭受戰禍70多次,宋國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離失所,生產被破壞,田地荒蕪。【材料】春秋時,居住在周邊的蠻、夷、戎、狄不斷襲擾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號令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間固有的地域界限,為各族的交往、融合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材料】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齊、燕……等十幾個大國、強國。 ——《文物春秋戰國史》學生總結:1.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2.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局部統一3.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五、板書設計第六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經濟: 政治: 分封制瓦解鐵器和牛耕的出現 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諸侯爭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