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東陽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側思維導圖體現的朝代是( )A.西漢 B.隋朝 C.東漢 D.明朝2.(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秦始皇的評價或陳述中,屬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績的有( )①司馬遷:車同軌,書同文②侯生、盧生: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③毛漢東:百代都行秦政制小托大道④西漢名臣桑弘羊:功如丘山,名傳后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2七下·東陽期末)某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秦漢時期有“極其重要者四事”,下列屬于“四事”的有( )①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②中國版圖之確立③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④中國科技之巔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圖所示為某同學整理的關于一場歷史上發生在洛陽一帶戰亂的資料圖,該戰亂是( )A.七國之亂 B.黃巾之亂 C.宦官專權 D.八王之亂5.(2022七下·東陽期末)正確的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準確解讀。下列推論中正確的是( )A.赤壁之戰奠定了曹操統北方的基礎B.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C.官渡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D.曹操稱帝,開啟三國鼎立時代6.(2022七下·東陽期末)導致西晉政權統治短暫的原因有( )①統治集團腐朽②諸王動亂③中原人口南遷④內遷各族人民反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圖片突出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北方統一 B.文化昌盛 C.中外交流 D.民族交融8.(2022七下·東陽期末)看下圖,今京杭大運河(浙江段)在隋代大體屬于:( )A.江南河 B.邗溝 C.通濟渠 D.永濟渠9.(2022七下·東陽期末)隋朝開通的大運河( )A.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灌溉的作用B.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C.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D.成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10.(2022七下·東陽期末)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包括( )①顏真卿 ②王羲之 ③李白 ④歐陽詢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1.(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示意圖中,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的是( )A. B.C. D.12.(2022七下·東陽期末)南宋抗金將領岳飛的故事千古流傳,下列成語故事或典故中,與他有關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投鞭斷流 D.精忠報國13.(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封建國家陷入危機C.由分裂走向統一 D.繁榮與開放14.(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下側中國古代民族交融趨勢圖的分析,正確的是( )①A階段的突出表現是北魏孝文帝改革②B階段時產生了新的民族——回族③民族交融有助于國家的統一④A、B階段的共同特點是游牧文化興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2022七下·東陽期末)大一統王朝屢屢被農民起義推翻,一再印證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是( )A.以“平等”的口號相號召 B.以宗教為組織形式C.有反對民族壓迫的特點 D.以反對苛政而舉兵16.(2022七下·東陽期末)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都是把持大權的奸臣 B.都是掌權的宦官C.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 D.都是起義軍首領17.(2022七下·東陽期末)據記載,宋真宗準備讓文武雙全的陳堯咨陪遼國使者騎射,并允諾授予他高級武官的職位。陳堯咨回家請示其母,其母杖責之:“你們父子均以文章立朝為名臣,現在你為了厚祿,使家族蒙羞忍心嗎?”這從側面反映出宋朝( )A.女性居支配地位 B.與遼國戰事不斷C.重文輕武 D.選官注重家世18.(2022七下·東陽期末)王安石認為,國家積貧積弱的根本在于生產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以下舉措中,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貧弱問題的是(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稅法 D.農田水利法19.(2022七下·東陽期末)鄭和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 )①亞洲 ②非洲 ③歐洲 ④北美洲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2022七下·東陽期末)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集、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下列不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的是( )A.《康熙字典》 B.《紅樓夢》C.《古今圖書集成》 D.《四庫全書》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60分)21.(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右圖)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材料三:臣(李斯)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董仲舒)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1)寫出材料一圖中①②所表示的制度,并說說②制度的作用。(2)指出材料二漢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創新舉措,并說明這一舉措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寫出秦漢統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別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共同作用。22.(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絲綢之路示意圖:材料二: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絲綢之路上和平的使團、商隊絡繹不絕。中國文化那時就傳播到了許多國家,同時唐代的音樂、繪畫、宗教等也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漢對西城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也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理。(1)據圖寫出絲綢之路起點和最遠到達的地點,并寫出與此路開通相關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列舉唐朝在文化方面“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史實各一例,并說說其共同作用。(3)根據材料三列舉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寫出這些措施對絲綢之路的影響。23.(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元朝形勢圖(1330年)材料二:元朝機構設置示意圖(1)寫出建立元朝的少數民族名稱,并根據圖一概括元朝疆域的特點。(2)根據材料圖中的相關內容, 填寫材料思維導圖中AB C D的內容。(3)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一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24.(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時間 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1世紀-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比重 50% 62% 71% 58%材料二: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寫道:“這三種東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材料三:英國學者威爾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綱》一書中這樣評價唐朝:“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中國由 于迅速恢復了秩序和統一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的。”(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2)寫出材料二中提及的三種發明,及其各自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25.(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思維導圖和所學知識,寫出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共同影響。(2)請列舉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兩例,并對史實中的兩位人物進行合理的評價。(3)概括明清時期中外交往的變化趨勢,并說說該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聯系所學,東漢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期,皇帝本人能夠控制國家的政治權力。但進入東漢中期以后,從和帝開始,東漢政權內部,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這種情況,貫穿于整個東漢中后期的歷史,成為東漢政治史的一個重特點。題干思維導圖反映出東漢后期,政治統治的突出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ABD三項和題干思維導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東漢是題干思維導圖體現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后期政治統治的突出特點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知道東漢后期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2.【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車同軌,書同文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是秦始皇的功績;“百代都行秦政制指的是秦始皇創立了中央集權制,是秦始皇的功績;“功如丘山,名傳后世”指的是秦始皇的歷史功績,①③④正確。 “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是秦始皇的“過”,①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①的選項。C項①③④屬于肯定或揭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的主要功績。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中國版圖確立的時期,也是民族的傳承時期,同時秦漢時期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漢朝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①②③屬于“四事”。秦漢時期中國科技之巔峰還沒有達到,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屬于“四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八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階段從291年3月到6月;第二階段從299年到306年,歷時七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這次戰亂中,許多13歲以上的男子被迫當兵,參戰人數多達30萬人,死傷約10萬人。戰亂中,米價飆升。AB兩項和題干中的“歷時約16年”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宦官專權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八王之亂和題干圖文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八王之亂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八王之亂的史實。5.【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知,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終,由于東漢軍隊的殘酷鎮壓,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但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A項赤壁之戰奠定了曹操統北方的基礎錯誤,公元208年,曹操帶兵南下項統一南北,孫劉聯合抗曹,展開赤壁之戰,結果曹操大敗,退回北方,赤壁之戰后,曹操無力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不符合題意;B項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正確,符合題意;C項官渡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錯誤,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紹進行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D項曹操稱帝,開啟三國鼎立時代錯誤,曹操沒有稱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西晉統一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為爭奪皇位,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反抗西晉的壓迫,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③中原人口南遷與西晉滅亡沒有直接關系。B項①②④是導致西晉政權統治短暫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滅亡的原因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綜合分析運用西晉滅亡的原因。7.【答案】D【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圖片中少數民族貴族穿著漢族的服裝,漢人吃著少數民族食物,充分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特點。AB兩項錯誤,題干兩幅圖片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中服飾與飲食的變化,與政治統治、文化繁榮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中外交流錯誤,胡人是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不符合題意;D項民族交融是題干圖片突出反映的歷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8.【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浙江段在大運河的最南端,大運河的最南端稱為江南河。A項江南河正確,符合題意;B項邗溝位于江南河北方,不符合題意;C項通濟渠介于永濟渠和邗溝之間,不符合題意;D項永濟渠在大運河的北段,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識記和理解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9.【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A項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灌溉的作用錯誤,大運河某些河段,特別是江浙一帶,至今仍然發揮著航運作用,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錯誤,大運河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題意;C項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正確,符合題意;D項成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錯誤,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鐵路和航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10.【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隋唐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當推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創立了端莊勁美、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他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柳公權博采眾長,別出新意,自成“柳體”。他的字方折俊麗,骨力勁健,筆力險勁,后人把柳書與顏書并稱為“顏筋柳骨”。 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還是一位書法家。①③是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王羲之是東晉人,歐陽詢是唐朝人,②④和題干信息不符。B項①③是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書法家。掌握唐朝的書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響。11.【答案】A【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遼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金出現于1115年,其中遼、金均在東北方,西夏在西北方,北宋在南方。此歷史時期出現了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A項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知識遷移、認知與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要理清圖中所示朝代出現的先后順序。12.【答案】D【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報國”,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他從金軍收復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不斷壯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以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A項破釜沉舟和楚漢之爭有關,不符合題意;BC兩項和淝水之戰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精忠報國與岳飛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岳飛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岳飛抗金的史實,題干的關鍵信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13.【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960-1368年,中國先后經歷北宋與遼、西夏并立,南宋與金對峙,以及元朝大一統三個歷史階段。因此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由分裂走向統一。ABD三項不是從宋到元的歷史發展趨勢,不符合題意;C項由分裂走向統一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要求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14.【答案】A【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圖中所給時間和所學知識可知,A段是公元200年到500年,民族融合的相關知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于485年頒布了均田令,494年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采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段是公元1100年到1400年,正處在我國的元朝時期。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為鞏固統治,在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相關措施,最重要的是元朝時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遷入中國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所以①②③分析正確。④A、B階段的相關措施興盛的是中原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所以排除。A項①②③分析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賦稅和殘酷的刑律,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明末的政治腐敗,賦稅雜稅加上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激化社會矛盾,最終釀成農民大起義。ABC三項都不是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不符合題意;D項以反對苛政而舉兵是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應明確“舟水之喻”是說君主與人民的關系;其次還應弄清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概況,尤其是兩次起義的主要原因。16.【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將領。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ABD三項都不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不符合題意;C項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五代十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將領。17.【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統治者提倡文治,大力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制武將勢力。武將受到多方牽制和束縛,軍事指揮權徒有虛名,武將在統治集團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因此陳堯咨告訴其母親自己被皇帝允諾為高級武官時,母親認為他使家族蒙羞的現象。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重文輕武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重文輕武政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8.【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農田水利法是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它有利于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與材料中“...... 生產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相符。A項募役法,又稱免役法,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有利于減輕百姓負擔,與材料中“......生產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題意;B項方田均稅法是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并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有利于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與材料中“......生產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保甲法是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有利于加強對農村的統治,維護農村社會治安; 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與材料中解決國家的貧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農田水利法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貧弱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19.【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A項①②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鄭和下西洋的史實。20.【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求、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康熙時期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大型的工具書,共收字4700多個;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總計8萬卷,近8億字。《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ACD三項都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不符合題意;B項《紅樓夢》不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紅樓夢》是清朝曹雪芹創作的古典小說的高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求、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1.【答案】(1)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2)實行“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秦:焚書坑儒。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興辦太學等。共同作用: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加強了統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進一步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的行政長官稱為郡守;郡下設縣,西安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為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下令燒毀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占卜之類的書籍。他又將提出非議的460多個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稱“焚書坑儒”。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經》《尚書》 《禮記》 《易經》《春秋》 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土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加強了思想控制,鞏固了統一,加強了統治。故答案為:(1)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2)實行“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秦:焚書坑儒。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興辦太學等。共同作用: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加強了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22.【答案】(1)長安、大秦;張騫出使西域。(2)引進來: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走出去:鑒真東渡日本,把唐朝先進的文化傳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唐: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根據地圖所給提示信息可知,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絲綢之路最遠到達的地點大秦。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互,相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從長安出發,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的更遠的歐洲,這就是“絲綢之路”。(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玄奘西行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訪佛教名師,成為了著名的佛學大師;歸國時帶回來了大量的佛經。唐玄宗在位時,鑒真東渡到日本,在那里辛勤不懈的傳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根據材料“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漢對西城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可知,西漢對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設立西,域都護府。根據材料“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唐朝也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西城地區的管理"可知,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設置都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故答案為:(1)長安、大秦;張騫出使西域。(2)引進來: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走出去:鑒真東渡日本,把唐朝先進的文化傳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唐: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23.【答案】(1)蒙古族;疆域空前遼闊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書省; C澎湖巡檢司; D行中書省。(3)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地圖可知,我國元朝疆域遼闊。(2)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明時期設,置于澎湖列島的官署,是中央政權最早管理臺灣的行政機構。行中書省是元朝(中統、 至元年間)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民間簡稱“行省”或“省”。故分別填:宣政院、中書省、澎湖巡檢司和行中書省。(3)從國家統一角度來看,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 了堅實的基礎;從民族關系來看,元朝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答案為:(1)蒙古族;疆域空前遼闊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書省; C澎湖巡檢司; D行中書省。(3)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建立的史實,行省制,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注意相關史實的識記與理解。24.【答案】(1)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第一種: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第二種: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第三種: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思想開放、包容;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對外開放。(任意兩點即可)【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所給數據分析可知,我國古代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大,這說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是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根據材料“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文學上的是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在戰爭上的是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在航海上的是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根據材料“中國由于迅速恢復了秩序和統一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可知,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根據材料“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的”可知,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開放、包容;對外開放。故答案為:(1)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第一種: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第二種: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第三種: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思想開放、包容;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對外開放。(任意兩點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25.【答案】(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們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根據思維導圖可知,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實行都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倭寇與東南沿海的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九戰九捷打敗了倭寇。1661年, 鄭成功率軍出發臺灣海峽,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戚繼光和鄭成功都為了國家主權、人民利益,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 頒布禁海令”可知,明清時期中外交往的變化趨勢是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這種變化使中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故答案為:(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們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共同影響,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閉關鎖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東陽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側思維導圖體現的朝代是( )A.西漢 B.隋朝 C.東漢 D.明朝【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聯系所學,東漢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期,皇帝本人能夠控制國家的政治權力。但進入東漢中期以后,從和帝開始,東漢政權內部,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這種情況,貫穿于整個東漢中后期的歷史,成為東漢政治史的一個重特點。題干思維導圖反映出東漢后期,政治統治的突出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ABD三項和題干思維導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東漢是題干思維導圖體現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后期政治統治的突出特點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知道東漢后期出現了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家最高權力的局面。2.(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秦始皇的評價或陳述中,屬于肯定或揭示他的主要功績的有( )①司馬遷:車同軌,書同文②侯生、盧生: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③毛漢東:百代都行秦政制小托大道④西漢名臣桑弘羊:功如丘山,名傳后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車同軌,書同文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是秦始皇的功績;“百代都行秦政制指的是秦始皇創立了中央集權制,是秦始皇的功績;“功如丘山,名傳后世”指的是秦始皇的歷史功績,①③④正確。 “剛愎自用,樂以刑殺為威”是秦始皇的“過”,①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①的選項。C項①③④屬于肯定或揭示秦始皇的主要功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的主要功績。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22七下·東陽期末)某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秦漢時期有“極其重要者四事”,下列屬于“四事”的有( )①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②中國版圖之確立③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④中國科技之巔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中國版圖確立的時期,也是民族的傳承時期,同時秦漢時期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漢朝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①②③屬于“四事”。秦漢時期中國科技之巔峰還沒有達到,④錯誤,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屬于“四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4.(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圖所示為某同學整理的關于一場歷史上發生在洛陽一帶戰亂的資料圖,該戰亂是( )A.七國之亂 B.黃巾之亂 C.宦官專權 D.八王之亂【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八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階段從291年3月到6月;第二階段從299年到306年,歷時七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這次戰亂中,許多13歲以上的男子被迫當兵,參戰人數多達30萬人,死傷約10萬人。戰亂中,米價飆升。AB兩項和題干中的“歷時約16年”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宦官專權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八王之亂和題干圖文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八王之亂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八王之亂的史實。5.(2022七下·東陽期末)正確的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準確解讀。下列推論中正確的是( )A.赤壁之戰奠定了曹操統北方的基礎B.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C.官渡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D.曹操稱帝,開啟三國鼎立時代【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知,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終,由于東漢軍隊的殘酷鎮壓,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但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A項赤壁之戰奠定了曹操統北方的基礎錯誤,公元208年,曹操帶兵南下項統一南北,孫劉聯合抗曹,展開赤壁之戰,結果曹操大敗,退回北方,赤壁之戰后,曹操無力南下,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不符合題意;B項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正確,符合題意;C項官渡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錯誤,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在北方和袁紹進行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D項曹操稱帝,開啟三國鼎立時代錯誤,曹操沒有稱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2七下·東陽期末)導致西晉政權統治短暫的原因有( )①統治集團腐朽②諸王動亂③中原人口南遷④內遷各族人民反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西晉統一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為爭奪皇位,皇族內部爆發了“八王之亂”。內遷少數民族反抗西晉的壓迫,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了西晉。③中原人口南遷與西晉滅亡沒有直接關系。B項①②④是導致西晉政權統治短暫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滅亡的原因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需要綜合分析運用西晉滅亡的原因。7.(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圖片突出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北方統一 B.文化昌盛 C.中外交流 D.民族交融【答案】D【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圖片中少數民族貴族穿著漢族的服裝,漢人吃著少數民族食物,充分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特點。AB兩項錯誤,題干兩幅圖片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中服飾與飲食的變化,與政治統治、文化繁榮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中外交流錯誤,胡人是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不符合題意;D項民族交融是題干圖片突出反映的歷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8.(2022七下·東陽期末)看下圖,今京杭大運河(浙江段)在隋代大體屬于:( )A.江南河 B.邗溝 C.通濟渠 D.永濟渠【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浙江段在大運河的最南端,大運河的最南端稱為江南河。A項江南河正確,符合題意;B項邗溝位于江南河北方,不符合題意;C項通濟渠介于永濟渠和邗溝之間,不符合題意;D項永濟渠在大運河的北段,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識記和理解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9.(2022七下·東陽期末)隋朝開通的大運河( )A.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灌溉的作用B.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C.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D.成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A項某些河段至今仍然發揮著灌溉的作用錯誤,大運河某些河段,特別是江浙一帶,至今仍然發揮著航運作用,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錯誤,大運河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題意;C項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地勢正確,符合題意;D項成為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錯誤,今天南方、北方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鐵路和航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10.(2022七下·東陽期末)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包括( )①顏真卿 ②王羲之 ③李白 ④歐陽詢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隋唐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當推顏真卿和柳公權。顏真卿創立了端莊勁美、雄渾敦厚的新書體,人稱“顏體”,他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柳公權博采眾長,別出新意,自成“柳體”。他的字方折俊麗,骨力勁健,筆力險勁,后人把柳書與顏書并稱為“顏筋柳骨”。 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還是一位書法家。①③是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王羲之是東晉人,歐陽詢是唐朝人,②④和題干信息不符。B項①③是創造唐朝書法空前絕后的輝煌局面的書法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書法家。掌握唐朝的書法家的代表作品和影響。11.(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示意圖中,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遼建立于916年;北宋建立于960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金出現于1115年,其中遼、金均在東北方,西夏在西北方,北宋在南方。此歷史時期出現了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A項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知識遷移、認知與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要理清圖中所示朝代出現的先后順序。12.(2022七下·東陽期末)南宋抗金將領岳飛的故事千古流傳,下列成語故事或典故中,與他有關的是( )A.破釜沉舟 B.草木皆兵 C.投鞭斷流 D.精忠報國【答案】D【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報國”,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他從金軍收復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不斷壯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以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A項破釜沉舟和楚漢之爭有關,不符合題意;BC兩項和淝水之戰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精忠報國與岳飛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岳飛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岳飛抗金的史實,題干的關鍵信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13.(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封建國家陷入危機C.由分裂走向統一 D.繁榮與開放【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960-1368年,中國先后經歷北宋與遼、西夏并立,南宋與金對峙,以及元朝大一統三個歷史階段。因此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由分裂走向統一。ABD三項不是從宋到元的歷史發展趨勢,不符合題意;C項由分裂走向統一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要求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14.(2022七下·東陽期末)下列關于下側中國古代民族交融趨勢圖的分析,正確的是( )①A階段的突出表現是北魏孝文帝改革②B階段時產生了新的民族——回族③民族交融有助于國家的統一④A、B階段的共同特點是游牧文化興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圖中所給時間和所學知識可知,A段是公元200年到500年,民族融合的相關知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于485年頒布了均田令,494年遷都洛陽,命鮮卑貴族漢化,采用了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加速了當時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段是公元1100年到1400年,正處在我國的元朝時期。忽必烈于1279年建立元朝,為鞏固統治,在民族融合方面采取了相關措施,最重要的是元朝時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遷入中國與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所以①②③分析正確。④A、B階段的相關措施興盛的是中原文化而不是游牧文化,所以排除。A項①②③分析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022七下·東陽期末)大一統王朝屢屢被農民起義推翻,一再印證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是( )A.以“平等”的口號相號召 B.以宗教為組織形式C.有反對民族壓迫的特點 D.以反對苛政而舉兵【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賦稅和殘酷的刑律,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明末的政治腐敗,賦稅雜稅加上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激化社會矛盾,最終釀成農民大起義。ABC三項都不是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不符合題意;D項以反對苛政而舉兵是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共同點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應明確“舟水之喻”是說君主與人民的關系;其次還應弄清秦末和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概況,尤其是兩次起義的主要原因。16.(2022七下·東陽期末)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是( )A.都是把持大權的奸臣 B.都是掌權的宦官C.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 D.都是起義軍首領【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將領。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ABD三項都不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不符合題意;C項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是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國君主具有的共同特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五代十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將領。17.(2022七下·東陽期末)據記載,宋真宗準備讓文武雙全的陳堯咨陪遼國使者騎射,并允諾授予他高級武官的職位。陳堯咨回家請示其母,其母杖責之:“你們父子均以文章立朝為名臣,現在你為了厚祿,使家族蒙羞忍心嗎?”這從側面反映出宋朝( )A.女性居支配地位 B.與遼國戰事不斷C.重文輕武 D.選官注重家世【答案】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統治者提倡文治,大力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抑制武將勢力。武將受到多方牽制和束縛,軍事指揮權徒有虛名,武將在統治集團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因此陳堯咨告訴其母親自己被皇帝允諾為高級武官時,母親認為他使家族蒙羞的現象。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重文輕武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重文輕武政策,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8.(2022七下·東陽期末)王安石認為,國家積貧積弱的根本在于生產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以下舉措中,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貧弱問題的是(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稅法 D.農田水利法【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農田水利法是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它有利于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與材料中“...... 生產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相符。A項募役法,又稱免役法,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有利于減輕百姓負擔,與材料中“......生產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題意;B項方田均稅法是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并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分為五等,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有利于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與材料中“......生產少而民不福,民不福則國不強....”可知增加農民收入不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保甲法是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有利于加強對農村的統治,維護農村社會治安; 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與材料中解決國家的貧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農田水利法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國家貧弱問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19.(2022七下·東陽期末)鄭和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 )①亞洲 ②非洲 ③歐洲 ④北美洲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A項①②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鄭和下西洋的史實。20.(2022七下·東陽期末)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集、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下列不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的是( )A.《康熙字典》 B.《紅樓夢》C.《古今圖書集成》 D.《四庫全書》【答案】B【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求、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康熙時期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大型的工具書,共收字4700多個;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總計8萬卷,近8億字。《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10000卷,目錄40卷,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朝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1650-1741)所編輯的大型類書。ACD三項都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不符合題意;B項《紅樓夢》不屬于當時編纂的大型典籍,《紅樓夢》是清朝曹雪芹創作的古典小說的高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前期,統治者非常重視搜求、整理典籍和編纂圖書的活動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60分)21.(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右圖)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材料三:臣(李斯)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董仲舒)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書·董仲舒傳》(1)寫出材料一圖中①②所表示的制度,并說說②制度的作用。(2)指出材料二漢武帝在政治方面的創新舉措,并說明這一舉措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寫出秦漢統治者在思想方面分別采取的措施,并概括其共同作用。【答案】(1)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2)實行“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秦:焚書坑儒。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興辦太學等。共同作用: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加強了統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在地方上,進一步廢除了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的行政長官稱為郡守;郡下設縣,西安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時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為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下令燒毀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僅留下秦國的史書及醫藥種植、占卜之類的書籍。他又將提出非議的460多個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稱“焚書坑儒”。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經》《尚書》 《禮記》 《易經》《春秋》 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土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加強了思想控制,鞏固了統一,加強了統治。故答案為:(1)郡縣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2)實行“推恩令”;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秦:焚書坑儒。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以儒學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興辦太學等。共同作用: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加強了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和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22.(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絲綢之路示意圖:材料二:唐朝被中國和西方許多歷史學家稱為最輝煌的朝代……絲綢之路上和平的使團、商隊絡繹不絕。中國文化那時就傳播到了許多國家,同時唐代的音樂、繪畫、宗教等也吸納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材料三:公元前60年,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漢對西城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也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理。(1)據圖寫出絲綢之路起點和最遠到達的地點,并寫出與此路開通相關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列舉唐朝在文化方面“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史實各一例,并說說其共同作用。(3)根據材料三列舉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寫出這些措施對絲綢之路的影響。【答案】(1)長安、大秦;張騫出使西域。(2)引進來: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走出去:鑒真東渡日本,把唐朝先進的文化傳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唐: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根據地圖所給提示信息可知,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絲綢之路最遠到達的地點大秦。張騫通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互,相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從長安出發,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的更遠的歐洲,這就是“絲綢之路”。(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玄奘西行到天竺,在那里他遍訪佛教名師,成為了著名的佛學大師;歸國時帶回來了大量的佛經。唐玄宗在位時,鑒真東渡到日本,在那里辛勤不懈的傳播唐朝文化。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根據材料“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漢對西城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可知,西漢對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設立西,域都護府。根據材料“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唐朝也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西城地區的管理"可知,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是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的設置都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故答案為:(1)長安、大秦;張騫出使西域。(2)引進來:玄奘西行,帶回大量佛經。走出去:鑒真東渡日本,把唐朝先進的文化傳到日本。共同作用: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發展。(3)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唐: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影響: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鑒真東渡,西漢和唐朝對西域管理的措施。23.(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元朝形勢圖(1330年)材料二:元朝機構設置示意圖(1)寫出建立元朝的少數民族名稱,并根據圖一概括元朝疆域的特點。(2)根據材料圖中的相關內容, 填寫材料思維導圖中AB C D的內容。(3)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一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答案】(1)蒙古族;疆域空前遼闊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書省; C澎湖巡檢司; D行中書省。(3)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地圖可知,我國元朝疆域遼闊。(2)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是元明時期設,置于澎湖列島的官署,是中央政權最早管理臺灣的行政機構。行中書省是元朝(中統、 至元年間)開始實施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民間簡稱“行省”或“省”。故分別填:宣政院、中書省、澎湖巡檢司和行中書省。(3)從國家統一角度來看,元朝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 了堅實的基礎;從民族關系來看,元朝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答案為:(1)蒙古族;疆域空前遼闊或元朝的疆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2)A宣政院; B中書省; C澎湖巡檢司; D行中書省。(3)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朝建立的史實,行省制,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注意相關史實的識記與理解。24.(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時間 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1世紀-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比重 50% 62% 71% 58%材料二:英國哲學家培根曾寫道:“這三種東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材料三:英國學者威爾斯在其所著的《世界史綱》一書中這樣評價唐朝:“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中國由 于迅速恢復了秩序和統一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的。”(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2)寫出材料二中提及的三種發明,及其各自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答案】(1)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第一種: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第二種: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第三種: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思想開放、包容;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對外開放。(任意兩點即可)【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所給數據分析可知,我國古代科技成果在世界古代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重大,這說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是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根據材料“第一種在文學上,第二種在戰爭上,第三種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無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文學上的是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在戰爭上的是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在航海上的是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根據材料“中國由于迅速恢復了秩序和統一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可知,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根據材料“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的”可知,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開放、包容;對外開放。故答案為:(1)居世界領先的地位。(2)第一種: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第二種:火藥,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第三種:指南針,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辟。(3)思想開放、包容;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對外開放。(任意兩點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特點,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材料信息。25.(2022七下·東陽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思維導圖和所學知識,寫出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共同影響。(2)請列舉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兩例,并對史實中的兩位人物進行合理的評價。(3)概括明清時期中外交往的變化趨勢,并說說該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答案】(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們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根據思維導圖可知,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實行都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倭寇與東南沿海的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明政府派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戚繼光率領戚家軍九戰九捷打敗了倭寇。1661年, 鄭成功率軍出發臺灣海峽,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戚繼光和鄭成功都為了國家主權、人民利益,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 頒布禁海令”可知,明清時期中外交往的變化趨勢是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這種變化使中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故答案為:(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們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3)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興文字獄”的共同影響,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史實,閉關鎖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東陽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東陽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