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2月)獨立作業反饋調研(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3九下·杭州月考)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約5000年,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已進入了文明社會。以下考古發現能作為其佐證的是( )A.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B.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C.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宮殿基址D.陶寺遺址發現的宮城夯土建筑2.(2023九下·杭州月考)有學者認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下列就其人為原因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社會相對穩定②南方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比北方先進③統治者為壯大實力,重視發展經濟④南方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比北方優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2023九下·杭州月考)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A.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B.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C.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城長安的繁華景象D.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4.(2023九下·杭州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結論與史實相符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宋朝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B 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 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C 順治年間頒布“禁海令” 加強思想文化專制D 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A B.B C.C D.D5.(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表是漢謨拉比在位時古巴比倫王國統治者的行為和職責。據此推斷古巴比倫( )國王漢謨拉比 國王任命的總督 基層公社的首領下令并嚴厲監督總督興修水利,在位的好幾個年份都作為“開鑿河渠之年”而載入史冊。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軍事、行政、稅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場、管理稅收和司法等。A.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B.法律體系嚴密C.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D.商品經濟活躍6.(2023九下·杭州月考)按時序排列歐洲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相關現象,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分裂 ②亞歷山大帝國建立 ③拜占庭帝國滅亡 ④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7.(2023九下·杭州月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的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①莊園經濟繁榮 ②現代工廠形成 ③租地農場興起 ④手工工場產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2023九下·杭州月考)“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該名言出自文藝復興的“先驅”(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拉斐爾9.(2023九下·杭州月考)讀“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魯地區人口變動圖”,推測該地區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A.大批土著居民被賣為奴隸B.殖民屠殺以及傳染病致死C.黑奴貿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減少D.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10.(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列表格是史學家錢乘旦在研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的階層陣營成分。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革命爆發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水平更高B.革命爆發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C.宗教矛盾是兩國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D.英法兩國革命的性質截然不同11.(2023九下·杭州月考)有評論稱:“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下列項中,與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發展B.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C.飛梭的發明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D.發明水力紡紗機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沖突12.(2023九下·杭州月考)“(共產黨人)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份世界上第一次為無產階級指明奮斗方向的文獻是(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共產黨宣言》二、非選擇題13.(2023九下·杭州月考)歷史見證著中華民族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開辟荊榛(荒涼之地),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 ——郭沫若材料二: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期。下面卡片內容反映了清朝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努力。材料三:毛澤東曾說:“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1)寫出材料一中“一代英雄”所指歷史人物、古代中央政府首次在該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名稱。(2)歸納材料二中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兩種方式,并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史實對材料三中的觀點加以簡要說明。14.(2023九下·杭州月考)民主政治是人類重要文明成果之一,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雅典民主開世界民主之先河,雅典的繁榮離不開三次民主改革:第一次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的基礎……第二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跨上一個新臺階……第三次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郝海瑛《論古希臘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及其影響》材料二:材料三:1789年8月26日,宣言獲得通過……它試圖構建未來,并為未來制定規則。這是它一直在從事的工作,也是大革命永恒的遺產。正是通過這些原則,一個新時代展露在人類面前。——(英)阿克頓《法國大革命講稿》(1)材料二中“第三次改革”出現在誰主政時期?這次改革的影響是什么 (2分)(2)寫出材料二所示政治體制的名稱、特點及其最早確立的法律依據。(3)材料三中的“宣言”是哪一法律文獻?談談你對“正是通過這些原則,一個新時代展露在人類面前”的理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項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和題干時間不符,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不符合題意;B項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和題干中的“長江流域”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宮殿遺址能作為題干佐證,符合題意;D項陶寺遺址發現的宮城夯土建筑和題干時間不符,陶寺遺址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也就是距今3900到4300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江流域的遠古居民。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基礎史實。2.【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中后期,到南宋時最后完成,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C項①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有關內容。3.【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聯系所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A項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表述錯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符合題意;B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表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城長安的繁華景象表述錯誤,隨著城市的發展,表現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出現并日益增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不符合題意;D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表述錯誤,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齊民要術》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齊民要術》的相關史實。4.【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清朝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完全由皇帝裁決,照皇帝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的中樞機構是軍機處。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A項A結論與史實不相符,宋朝時期,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這說明到宋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題意;B項B結論與史實不相符,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不符合題意;C項C結論與史實不相符,順治帝時期,頒布“禁海令”,對外政策上嚴厲限制海上貿易,不符合題意;D項D結論與史實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結論與史實的搭配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下令并嚴厲監督總督興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軍事、行政、稅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可知,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故巴比倫重視發展農業。A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材料關聯不大,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巴比倫的統治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解讀材料內容。6.【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①羅馬帝國分裂是在395年,②亞歷山大帝國建立是在公元前4世紀,③拜占庭帝國滅亡是在1453年,④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是在9世紀。綜上分析,②①④③排列正確。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歐洲文明演進的史實,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識記歐洲文明演進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7.【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13世紀,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B項③④是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的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出現。識記與靈活掌握手工工場的出現的相關史實。8.【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但丁是意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創作的長詩《神曲》表達了自己對天主教會的厭惡,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A項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符合題意;BBC三項和題干信息相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但丁的識記能力。掌握但丁的主要成就和影響,重點掌握但丁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據圖可知,墨西哥和秘魯地區在1570年前后人口急劇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殖民征服過程中殖民者對印第蠻屠殺和及傳染病致死造成的。ACD三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殖民屠殺以及傳染病致死是該地區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0.【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國的兩大陣營社會成分構成一致,而法國的兩大陣營截然不同,可推知革命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法國則階級矛盾尖銳。A項革命爆發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水平更高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材料體現的是兩大陣營的成分構成,并沒有涉及經濟信息,不符合題意;B項革命爆發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是從題干表格中可以得出的結論,符合題意;C項宗教矛盾是兩國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宗教沖突是英國革命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直接原因,且法國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三個等級的矛盾,與宗教沖突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英法兩國革命的性質截然不同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兩國革命的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并無不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掌握是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注意對圖表的解讀,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1.【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 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說明棉花成為普遍的紡織原料。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棉紡織技術的進步有關,而棉紡織技術的革新又推動了工業的發展。A項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發展,符合題意;B項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錯誤,阿克萊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紡紗廠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不符合題意;C項飛梭的發明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錯誤,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不符合題意;D項發明水力紡紗機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沖突錯誤,騾機的發明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的沖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業革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2.【答案】D【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解析】【分析】據“……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可知,該文獻出自于《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有: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必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明確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共產黨宣言》第一次為無產階級指明奮斗方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及意義。13.【答案】(1)鄭成功,澎湖巡檢司(2)方式:和平或冊封;戰爭或平定叛亂:作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加強西北地區邊疆;1713年,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穩定西藏局勢;1686年,清朝在雅克薩擊敗俄軍后,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解決該地區的中俄邊界【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并從材料一中的“驅逐荷虜”可知,明末,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由此可以判斷“一代英雄”是鄭成功。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在臺灣(琉球)設澎湖巡檢司,以加強對那里的管轄,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設置機構進行管理。(2)根據材料二中的“順治:賜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賜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可知, 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冊封;根據材料二中的“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亂” 可知, 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平定叛亂。冊封和平定叛亂都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兩萬人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了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康熙時期,穩定了西藏局勢,冊封格魯派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685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俄軍,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故答案為:(1)鄭成功,澎湖巡檢司。(2)方式:和平或冊封;戰爭或平定叛亂;作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加強西北地區邊疆;1713年,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穩定西藏局勢;1686年,清朝在雅克薩擊敗俄軍后,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解決該地區的中俄邊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相關史實。14.【答案】(1)伯里克利;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或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2)名稱:君主立憲制 ;特點:議會掌握實權、或:君主統而不治;依據:《權利法案》(3)《人權宣言》;理解:《人權宣言》確立了 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奴隸制經濟、民主政治、海上霸權和古典文化臻于極盛,雅典民主政治到達頂峰,材料二中“第三次改革”出現在伯里克利主政時期。(2)根據材料二中的“英王”“議會”等信息,聯系所學,材料二所示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1689年,英議會為限制國王的權力,頒布了《權利法案》,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沒有實權。(3)根據材料三中“1789年”等信息,聯系所學,法國大革命過程中,1789年,資產階級制憲議會頒布《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故答案為:(1)伯里克利;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或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2)名稱:君主立憲制 ;特點:議會掌握實權或君主統而不治;依據:《權利法案》。(3)《人權宣言》;理解:《人權宣言》確立了 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等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雅典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2月)獨立作業反饋調研(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3九下·杭州月考)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實,在距今約5000年,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已進入了文明社會。以下考古發現能作為其佐證的是( )A.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B.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C.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宮殿基址D.陶寺遺址發現的宮城夯土建筑【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項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和題干時間不符,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不符合題意;B項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和題干中的“長江流域”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宮殿遺址能作為題干佐證,符合題意;D項陶寺遺址發現的宮城夯土建筑和題干時間不符,陶寺遺址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也就是距今3900到4300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江流域的遠古居民。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基礎史實。2.(2023九下·杭州月考)有學者認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下列就其人為原因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社會相對穩定②南方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比北方先進③統治者為壯大實力,重視發展經濟④南方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比北方優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我國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中后期,到南宋時最后完成,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C項①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有關內容。3.(2023九下·杭州月考)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下列有關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A.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B.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C.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城長安的繁華景象D.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聯系所學可知,《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A項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表述錯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符合題意;B項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表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城長安的繁華景象表述錯誤,隨著城市的發展,表現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出現并日益增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不符合題意;D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表述錯誤,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齊民要術》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齊民要術》的相關史實。4.(2023九下·杭州月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結論與史實相符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A 宋朝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B 明朝中期戚繼光抗倭 開創了亞非海上交通線C 順治年間頒布“禁海令” 加強思想文化專制D 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清朝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完全由皇帝裁決,照皇帝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的中樞機構是軍機處。為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帝時撤銷,軍國大事由皇帝決斷,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后傳達給中央和地方部門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直接聽命與皇帝。標志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我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A項A結論與史實不相符,宋朝時期,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民間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這說明到宋代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題意;B項B結論與史實不相符,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不符合題意;C項C結論與史實不相符,順治帝時期,頒布“禁海令”,對外政策上嚴厲限制海上貿易,不符合題意;D項D結論與史實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結論與史實的搭配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表是漢謨拉比在位時古巴比倫王國統治者的行為和職責。據此推斷古巴比倫( )國王漢謨拉比 國王任命的總督 基層公社的首領下令并嚴厲監督總督興修水利,在位的好幾個年份都作為“開鑿河渠之年”而載入史冊。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軍事、行政、稅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場、管理稅收和司法等。A.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B.法律體系嚴密C.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D.商品經濟活躍【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下令并嚴厲監督總督興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軍事、行政、稅收、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可知,這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故巴比倫重視發展農業。A項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材料關聯不大,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巴比倫的統治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解讀材料內容。6.(2023九下·杭州月考)按時序排列歐洲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相關現象,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分裂 ②亞歷山大帝國建立 ③拜占庭帝國滅亡 ④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①羅馬帝國分裂是在395年,②亞歷山大帝國建立是在公元前4世紀,③拜占庭帝國滅亡是在1453年,④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是在9世紀。綜上分析,②①④③排列正確。D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歐洲文明演進的史實,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的能力。識記歐洲文明演進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7.(2023九下·杭州月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的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①莊園經濟繁榮 ②現代工廠形成 ③租地農場興起 ④手工工場產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參與生產管理。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13世紀,農村出現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來,這種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轉向集中的手工工場。B項③④是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的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出現。識記與靈活掌握手工工場的出現的相關史實。8.(2023九下·杭州月考)“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該名言出自文藝復興的“先驅”(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拉斐爾【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但丁是意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譽為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創作的長詩《神曲》表達了自己對天主教會的厭惡,率先對教會提出批評。A項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先驅”,符合題意;BBC三項和題干信息相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但丁的識記能力。掌握但丁的主要成就和影響,重點掌握但丁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9.(2023九下·杭州月考)讀“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魯地區人口變動圖”,推測該地區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是( )A.大批土著居民被賣為奴隸B.殖民屠殺以及傳染病致死C.黑奴貿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減少D.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據圖可知,墨西哥和秘魯地區在1570年前后人口急劇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殖民征服過程中殖民者對印第蠻屠殺和及傳染病致死造成的。ACD三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殖民屠殺以及傳染病致死是該地區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航路開辟后“殖民擴張”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10.(2023九下·杭州月考)下列表格是史學家錢乘旦在研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時的階層陣營成分。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革命爆發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水平更高B.革命爆發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C.宗教矛盾是兩國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D.英法兩國革命的性質截然不同【答案】B【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英國的兩大陣營社會成分構成一致,而法國的兩大陣營截然不同,可推知革命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法國則階級矛盾尖銳。A項革命爆發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水平更高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材料體現的是兩大陣營的成分構成,并沒有涉及經濟信息,不符合題意;B項革命爆發后英國社會相對穩定是從題干表格中可以得出的結論,符合題意;C項宗教矛盾是兩國爆發革命的主要原因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宗教沖突是英國革命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直接原因,且法國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三個等級的矛盾,與宗教沖突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英法兩國革命的性質截然不同不能從題干表格得出,兩國革命的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并無不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掌握是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注意對圖表的解讀,掌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11.(2023九下·杭州月考)有評論稱:“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下列項中,與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A.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發展B.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C.飛梭的發明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D.發明水力紡紗機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沖突【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材料信息“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 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說明棉花成為普遍的紡織原料。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和棉紡織技術的進步有關,而棉紡織技術的革新又推動了工業的發展。A項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發展,符合題意;B項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錯誤,阿克萊特建立的第一座水力紡紗廠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不符合題意;C項飛梭的發明標志工業革命的開始錯誤,珍妮機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不符合題意;D項發明水力紡紗機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沖突錯誤,騾機的發明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的沖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業革命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2.(2023九下·杭州月考)“(共產黨人)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份世界上第一次為無產階級指明奮斗方向的文獻是(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C.《人權宣言》 D.《共產黨宣言》【答案】D【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解析】【分析】據“……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可知,該文獻出自于《共產黨宣言》。《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有:闡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必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明確指出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共產黨宣言》第一次為無產階級指明奮斗方向,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及意義。二、非選擇題13.(2023九下·杭州月考)歷史見證著中華民族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開辟荊榛(荒涼之地),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 ——郭沫若材料二: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期。下面卡片內容反映了清朝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努力。材料三:毛澤東曾說:“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繼承的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1)寫出材料一中“一代英雄”所指歷史人物、古代中央政府首次在該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名稱。(2)歸納材料二中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兩種方式,并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3)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史實對材料三中的觀點加以簡要說明。【答案】(1)鄭成功,澎湖巡檢司(2)方式:和平或冊封;戰爭或平定叛亂:作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加強西北地區邊疆;1713年,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穩定西藏局勢;1686年,清朝在雅克薩擊敗俄軍后,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解決該地區的中俄邊界【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并從材料一中的“驅逐荷虜”可知,明末,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由此可以判斷“一代英雄”是鄭成功。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在臺灣(琉球)設澎湖巡檢司,以加強對那里的管轄,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設置機構進行管理。(2)根據材料二中的“順治:賜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賜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可知, 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冊封;根據材料二中的“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亂” 可知, 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是平定叛亂。冊封和平定叛亂都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兩萬人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在多次戰役中打敗了噶爾丹,平定了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地區;康熙時期,穩定了西藏局勢,冊封格魯派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685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俄軍,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故答案為:(1)鄭成功,澎湖巡檢司。(2)方式:和平或冊封;戰爭或平定叛亂;作用: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或者鞏固清朝統治。(3)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臺灣歸入清朝版圖;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加強西北地區邊疆;1713年,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封號,穩定西藏局勢;1686年,清朝在雅克薩擊敗俄軍后,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解決該地區的中俄邊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相關史實。14.(2023九下·杭州月考)民主政治是人類重要文明成果之一,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雅典民主開世界民主之先河,雅典的繁榮離不開三次民主改革:第一次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的基礎……第二次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跨上一個新臺階……第三次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郝海瑛《論古希臘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及其影響》材料二:材料三:1789年8月26日,宣言獲得通過……它試圖構建未來,并為未來制定規則。這是它一直在從事的工作,也是大革命永恒的遺產。正是通過這些原則,一個新時代展露在人類面前。——(英)阿克頓《法國大革命講稿》(1)材料二中“第三次改革”出現在誰主政時期?這次改革的影響是什么 (2分)(2)寫出材料二所示政治體制的名稱、特點及其最早確立的法律依據。(3)材料三中的“宣言”是哪一法律文獻?談談你對“正是通過這些原則,一個新時代展露在人類面前”的理解。【答案】(1)伯里克利;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或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2)名稱:君主立憲制 ;特點:議會掌握實權、或:君主統而不治;依據:《權利法案》(3)《人權宣言》;理解:《人權宣言》確立了 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聯系所學,伯里克利時期,雅典的奴隸制經濟、民主政治、海上霸權和古典文化臻于極盛,雅典民主政治到達頂峰,材料二中“第三次改革”出現在伯里克利主政時期。(2)根據材料二中的“英王”“議會”等信息,聯系所學,材料二所示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1689年,英議會為限制國王的權力,頒布了《權利法案》,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沒有實權。(3)根據材料三中“1789年”等信息,聯系所學,法國大革命過程中,1789年,資產階級制憲議會頒布《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故答案為:(1)伯里克利;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或使雅典經濟、海上霸權、古典文化臻于極盛)。(2)名稱:君主立憲制 ;特點:議會掌握實權或君主統而不治;依據:《權利法案》。(3)《人權宣言》;理解:《人權宣言》確立了 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等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雅典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人權宣言》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2月)獨立作業反饋調研(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2月)獨立作業反饋調研(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