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課商貿道路與文化交流》教學設計教學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課位于統編版選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第四單元。本單元上承第三單元,下啟第五單元,以并列的方式分別介紹了人口遷徙、商路貿易及暴力戰爭對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影響。每一單元內部均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展開。本課為第四單元第一課,教材一、二子目并列,主要介紹了古代絲綢之路及其他商路對文化交流的影響;第三子目則進一步介紹了商路對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本單元要通過介紹商路的開辟以及伴隨而來的商品貿易,來體現文化交流。從大的時段來說,以1500年為節點,商路的開辟可分為古代和近現代兩個時期。第9課為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古代商路主要是陸上貿易路線和近海貿易路線,其中以絲綢之路最為著名。不同地域的商品,體現著不同地域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通過商品交換,不同的文化也隨之擴散和交流。第9課就是通過介紹絲綢之路以及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的情況,來了解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二)學情分析已有:1、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中必修課程的學習,對絲綢之路以及東西方通過絲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案例已有所了解,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2、學生經過初高中歷史的學習,對史料的解讀能力進一步提升,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能力基礎。3、目前的高中生出生于新世紀,受互聯網影響,有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對世界各地區文化的更多了解,對中外文化充滿興趣。未有:4、結合本課內容來看,學生對于絲綢貿易的內容及影響有較為熟練的掌握,對于“歐亞大陸其他交通線”的知識了解則相對較少。而絲綢之路對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也須學生進一步理解,形成有邏輯、體系化的知識脈絡。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學習,結合地圖,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商路開辟的原因和背景,結合具體史實,分析絲綢之路盛衰的原因。[唯物史觀、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結合地圖,了解絲綢之路及歐亞大陸其他交通線的具體路線、開辟時間及作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3、結合具體史料,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分析理解古代商路對文化交流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4、以現代“一帶一路”融入課程當中,了解絲綢之路在當下新時代的新發展,關照現實問題,感悟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古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現教學難點: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認識古代絲綢之路對當代“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義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教學方法教法:材料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圖式教學法、自主閱讀法學法:教材閱讀法、材料閱讀法、問題探究法板書設計古代商貿道路與文化交流一、古代商路發展(一)陸上之路(二)海上之路1、發展歷程2、興起和衰落原因(三)古代商路特點二、中外文化交流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主要教與學活動,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1:在PPT上呈現張籍《涼州詞》,用語言介紹詩歌創作的基礎以及陳寅恪先生提出“以詩證史”的歷史研究方法,之后讓同學閱讀這首古詩,講述其描述的畫面以及反映出什么樣歷史事件教師活動2:在同學們回答基礎上引出了絲綢道路上的貿易往來,并采用問題:這條綿延千年的道路是如何開辟、拓展又是怎樣通過商貿互動促進文化交流的呢?進而導入新課教學 學生活動1:自行閱讀古詩,描繪其畫面并聯系當時社會現實回答問題 以同學們熟悉的詩歌導入新課,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詩歌內容與本課講解知識密切相關,利于引導學生導入新課教學此外,用詩歌來證明歷史,向學生傳導“以詩證史”的研究方法,補充史料的類型新課教學 第一節:古代商貿道路的開辟 (一).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教師活動1:提出問題,說到商貿道路的開辟同學名最先能夠想到誰?一、陸上絲綢之路1、早期商貿文化交流教師活動2:出示秦始皇陵上駱駝圖片、古希臘的身穿中國絲綢的陶壺圖片,讓同學們閱讀的基礎上講解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中西方文化就已經有交流,并且在亞歷山大帝國、波斯帝國的經營之下帕米爾高原以西的絲綢之路西段已經開通2、漢朝貫通絲綢之路教師活動3:出使張騫出使兩次出示西域的地圖以及時間線圖片,簡單的回顧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之后讓同學們思考張騫出使西域有何影響?教師活動4: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講解張騫在政治上出使代表漢王朝官方的身份,加強漢王朝與中亞地區國家的聯系以及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影響等影響。并講解張騫出使西域后漢王朝與中亞地區往來密切,使得原本存在與漢與西亞的道路貫通,推動絲綢之路的貫通,張騫出使西域也稱為“鑿空”西域,從道路的貫通以及絲綢之路影響力兩個方面講解其概念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在漢王朝時期能夠貫通絲綢之路?”中國為何能貫通這一條絲綢道路?是否有何優勢 在之前中西間的往來就已經存在,為何是漢王朝時候才貫通?教師活動5: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從兩個主體出發,絲綢之路和漢王朝,為何絲綢之路會貫通?肯定離不開中國具有絲綢這樣一個優勢和傳統,其次為何會有漢王朝來貫通 肯定和漢王朝自身的情況有感,這時期就要分角度來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等。3、唐朝陸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教師活動:出示唐王朝時期絲綢之路發展的路線圖,講解在唐王朝時期形成“南北中”三線,絲綢之路發展到鼎盛時期4、陸上其他商貿道路的開辟(1)西南絲綢治之路的開辟教師活動1:出示材料,讓同學們閱讀材料,分析除絲綢之路主線外,張騫還提出怎樣的道路?材料一:“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日:‘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漢書·張騫傳》 教師活動2:根據學生回答的答案,帶領學生共同的分許材料得出張騫提出新的路線——西南絲綢之路,在講解它在唐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2)草原絲綢之路教師活動1:出示草原絲綢之路分布以及地形圖片,讓同學們根據圖片分析草原絲綢之路在地形、地勢上有何特點? 教師活動2:讓同學們根據第六課的知識回憶游牧民族遷徙對于世界格局產生什么影響?學生活動:根據第六課知識回憶匈奴人的南遷擠占西哥特人的生存空間,西哥特人的南遷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除第六課的知識以外,教師補充突厥人西遷形成突厥化時代以及蒙古人的遷徙對于世界格局的影響(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1、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的過程教師活動:出示從漢王朝、唐宋明四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講解海上絲綢之路在每個時期的發展歷程,之后總結海上絲綢之路的道路2、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和衰落的原因(1)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教師活動1:出示材料,讓同學們閱讀材料以及結合綱要上的知識,分析在這一時期繁榮的原因材料一:“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能力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 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 。——《劍橋中國古代史》 等整編教師活動2;在學生回答的同時進行總結,分角度——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總結這一時期海上航路繁榮的原因(2)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的原因以及影響教師活動1:采用事物發展的規律—盛極必衰,進而引出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鼎盛之后明清時期進入衰落階段,在出示材料,讓同學們閱讀材料,結合綱要相關知識回答其原因以及影響教師活動2: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之上,從內外兩方面的來分析其原因和影響教師活動3:講解影響的過程中鏈接《全球通史》方面的一段論據“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讓同學名思考:如何對待一些傳統文化、傳統經驗的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三)絲綢之路的特點教師活動1:在講解完陸上和海上兩大絲綢之路的發生發展情況后,出示古代絲綢之路完整的地圖,讓同學們根據地圖以及剛剛講解的知識,總體歸納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教師活動2:對于同學回答的特點進行一個總結歸納,主要在空間上(范圍、線路)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發展的趨勢、交易的方式等方面來分析特點(提醒學生注意特點分析的角度)第二節:中外文化交流一、整合歸納文化交流知識教師活動1:出示表格,讓同學們根據教材知識,自行梳理,在物種、技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例子,注重它的傳播的方向教師活動2:抽取學生回答梳理教材的結果,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在PPT上呈現完整的表格,讓同學們根據物種、技術傳播的方面以及內容兩方面思考在這一時期文化的交流方面有何特點?在聽取同學們回答后歸納從傳播方向來看是中外雙向傳播、從傳播的內容來看具有多樣性特點二、從物種、技術、器物、文化不同的角度具體來看商品帶來的文化交流影響和現象(一)物種交流之路教師活動1:詢問同學在剛剛歸納絲綢之路上物種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在這一時期物種傳播中有何特點?教師活動2:在PPT上呈現東漢時期物種傳播的特點主要帶有“胡”這一特點,讓同學們回憶綱要上的知識,除了在漢朝時期有物種傳播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其他時期有物種傳播? 教師活動3:根據同學們剛剛的回答,教師進一步講解在明清時期物種的傳播主要有“番茄、番瓜”,它的特點主要是以“番”姓的作物為主,此外,在清朝到民國時期,物種傳播以“洋蔥”等為主,以“洋”字命名。而且每個時期傳播的路徑也不相同,漢朝時期以陸上絲綢之路傳播,明清時期以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民國時期以航海貿易貿易傳播。三個不同時期物種傳播的途徑以及名稱都發生了變化,同學們能從它傳播路徑的變化以及名稱的變化看到中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國際地位以及心態等方面有何變化嗎?教師活動4:在同學們回答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引導,首先,路徑從絲綢之路到航海貿易,在這兩條貿易道路上主導者方面有何變化?前者是中國所主導的,是中國主動融入世界,加入世界交流的表現,后者航海貿易中主導者是歐洲,中國史被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由國際市場主體地位轉變為附屬。但是在現在中國提倡一帶一路建設,開辦的世博會推動各國商品的交流、交換,在國際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國際影響力提高。從名字來看,“胡”主要指的是胡人,胡人的位置主要位于中國的周邊地區,“番”主要指的是番國,它主要是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上與之建交朝貢體系的番國。“洋”指的是“遠洋”,遠度重洋來到中國的的物種從這三個字代表的意思,畫出圖畫,看待洋、番、胡距離中國的距離逐漸遠,可以反映出來中國人視野的擴大此外,從胡到番到洋,從一個貶低性質的字到平等或地位較高的字中可以看出來,中國人“華夷”觀念的變化,原本“天朝上國”的觀念逐漸崩潰。(二)商貿交流之路教師活動1:根據剛剛的表格,講解在海上絲綢之路時期,貿易得到商品逐漸從原來的絲綢轉變為瓷器,中國瓷器的傳播受到西方的歡迎,近代法國國王專門修建一個“瓷宮”來放置中國傳播的瓷器那么在瓷器商品傳播的過程中,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請同學們閱讀PPT上呈現的兩段材料,歸納,在這一時期產生什么現象?教師活動2:在結合同學們的回答之后講解在16-18世紀在中國瓷器商品大量傳播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思想傳播到歐洲,對歐洲啟蒙的思想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重點講解伏爾泰對于孔子的稱贊,對于啟蒙運動理性思想的影響(三)、思想傳播之路——佛教傳播的影響(1)佛教傳播的途徑教師活動:在PPT上呈現佛教傳播的地圖,和同學們簡單的回顧佛教傳播的過程,以及其趨勢——逐漸實現本土化(2)佛教本土化的表現教師活動1:佛教在于中國本土結合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其本土化的過程,那佛教本土化的表現有哪些?在PPT上出示在漢朝以及宋朝時期佛教經文內容以及中國“五常”內容和佛教“五戒”相對比,讓同學們發現其關系教師活動2:再抽取同學回答后美酒佛經的表述上來看,它從反對家庭觀念逐漸轉變接受家庭觀念,重視家庭,與中國傳統綱常倫理相結合解釋中國“五常”的意思和“五戒”的意思相對比發現他們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也是佛教本土化的變表現(3)佛教傳播的影響①、在物質建筑藝術方面教師活動:出示全國石窟藝術圖片,重點講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價值——在物質上以及文化上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教師活動1:在PPT上呈現佛教傳播對于中國文化以及思想方面的影響,讓同學們閱讀材料進行歸納教師活動2:在抽取同學回答后帶領同學們一起歸納材料,在文學方面:史料價值、文學素材的作用在思想層面:對于傳統生死觀念以及宋明理學的影響(四)藝術交流之路教師活動:在PPT上呈現敦煌舞蹈以及雜技相關的圖片,簡單的介紹在文藝方面的交流并播放敦煌舞的視頻和同學們一起觀賞 學生活動1:能夠結合已有知識回答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后漢王朝開辟商路,中西方文化交流學生活動3:從剛剛簡單的回顧以及之前所學習的知識張騫出使西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經濟方面的影響學生活動4:結合老師的提示根據漢王朝的綱要知識,思考這個問題學生活動1:閱讀材料信息,思考這一時期張騫提出怎樣的探險道路以及為什么要提出這樣的探險計劃學生活動1:結合地圖上草原絲綢之路的地理地形位置,思考其特點以及在這樣的地形地勢下產生怎樣影響學生活動1:閱讀材料,結合綱要上的知識思考宋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回答問題學生活動2:閱讀材料,結合明清相關知識回答在明后期至清朝時期海上道路衰落的原因學生活動:觀看古代絲綢道路的圖片,結合剛剛講解的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讓同學們總結特點學生活動: 閱讀教材知識,從物種交流、技術交流等不同角度梳理教材知識,找尋例子完善表格學生活動1:根據剛剛梳理物種交流中胡桃、胡瓜等名稱發現這一時期,物種傳播中都帶有“胡”這一特點學生活動2:結合綱要上的知識,回憶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狀況,回答在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都有一次物種的交換,并歸納這兩個時期的物種傳播的途徑和特點學生活動3:結合不同時期的國情,就物種傳播路徑(絲綢之路—航海貿易)分析中國在國家地位上的變化從物種名稱的變化,結合這些字的含義分析學生活動4: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講解,回答在國際地位上以及觀念中的變化學生活動1:閱讀下料信息,思考材料講解的什么內容,結合世界史得知識想聯系,分析中國商品的傳播過程中帶來的影響學生活動1:閱讀材料,發現在不同時期佛經中對于家庭關系的態度又何不同以及中國“五常”與佛教“五戒”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1: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思考在佛教傳播的影響 用同學們熟悉的人提問,同學容易打的上來,增強學生信心出示圖片證明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中西方商貿交流途徑已經存在,打破學生心中在漢王朝之后中西方文化才開始交流的傳統印象,對于中外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形成新的認識回顧綱要上張騫出使西域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復習講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官方身份以及他的出示對于漢王朝的影響,幫助學生理解“鑿空”概念,增強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出示問題讓同學們結合綱要知識進行回答,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分角度思考問題能力,想要絲綢之路在漢王朝開辟離不開漢王朝發達的經濟、穩訂的政治,讓同學們明白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應,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出示材料,讓同學閱讀思考問題,培養同學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西南絲綢之路除講解在漢王朝的開辟外,講解它在歷史時期的發展,其中涉及的歷史知識不僅讓同學們對于西南絲綢之路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講解草原絲綢之路過程中復習游牧民族得遷徙對于世界進程的影響,讓同學們結合以前學習的知識進行一個回憶,再新課教學中復習講解以往知識,并且讓歷史知識形成一個整體出示材料,讓同學們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問題,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從中國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然而世界在游牧民族擺脫古典文明的束縛下逐漸發展出西歐文明,兩相對比讓同學思考悠久的文明和經驗對于我們來說到底是福音還是詛咒?對于積累的文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讓同學們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讓同學們總結歸納道路開辟的特點,讓同學們總結歸納問題回答的角度,積累做題的思路學生自主閱讀材料整合教材知識,對比較容易的內容,學生在閱讀整理的過程中增強知識歸納能力總結歸納中國歷史上三次物種交流傳播,將知識整體歸納,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整體的結構 講解在中國商品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對于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注重構建歷史的整體性,同學們,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優越性,增強家國情懷 運用材料展示不同時期佛教經典對于家庭倫理的敘述不同,看到其本土化的趨勢,培養學生材料閱讀能力,增強史料實證素養課堂小結 出示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和同學們共同回憶本節課的知識并結合現代的“一帶一路”建設,講解絲綢之路在現代的重現榮光,促進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共同繁榮 跟隨老師節奏,回憶本節課的知識在腦海中共同構建思維導圖,將知識整合,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布置作業 教師在PPT上呈現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于“絲綢之路”申遺的評價,將其定義為“文明對話之路”,請同學們寫一篇小論文證明它為何被稱“商貿交換之路”“物種傳播之路”等 根據老師上課講解自行梳理知識,完成作業絲綢之路貫通其他陸上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