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書法教案(第7課)教學版塊(課題) 認識隸書 課時 40分鐘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了解書法的重要性,曉知并學習古代名人學有所成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藝術之感情和奮發向上的信心,從小養成喜好、愛好藝術的良好習慣,既學本領,又學做人。語言應用:學生了解隸書的產生、起源及發展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思維能力:學生重點學習漢隸代表作品《曹全碑》。審美創造:不同方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內容 學生了解隸書的產生、起源及發展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重點學習漢隸代表作品《曹全碑》。讓學生練習例字。教學重難點 例字的寫法學具準備 筆、墨、紙、硯、書法作品教學過程 利用點名冊點名,將未到的學生及時作記錄。一、引入課題東床快婿東晉太尉郗鑒有個女兒,才貌雙全,郗鑒對其疼愛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齡,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為女兒選對象。王家是名門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優秀, 一聽說郗太尉要為寶貝女兒選女婿,個個打扮一新出來相見。 唯有一人躺在東院書房靠東墻的一張床上,坦腹仰臥, 無動于衷。郗鑒聞訊后說:“這個東床上的年輕人不做作、很豁達,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將女兒嫁給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書圣”王義之。“東床快婿” 一詞即由此而來,成為理想女婿的代稱。 二、課程新授1、書藝名勝薛濤井位于四川成都望江樓公園內,為明代遺跡。薛濤井井臺為石質圓形蓮花臺座,有石蓋,井口呈八邊形,井口徑為0.75米。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應熊在井后牌坊題寫蒼勁有力的“薛濤井”三個大字。該井也成為后人紀念、憑吊唐代女詩人薛濤的重要遺跡。2.認識隸書隸書產生:隸書,一般認為是在篆書基礎上產生的漢字書體。通常的說法以《漢書·藝文志》、《說文解字·序》為代表,認為隸書產生于秦代,應付官獄事務之繁忙,將小篆簡化。它把小篆加以簡化,變勻圓的線條為平直的筆畫、字形變圓為方、筆法變“連筆”為“斷筆”,更便于書寫。隸書起源:隸書起源于戰國,成型于秦代,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風格由最初的庶民化漸漸演變出廟堂風范。漢代碑刻以隸書為主,但碑額(即碑頭)文字多用篆書。隸書分類:根據其書體特征和風格傾向,可分為雄強樸拙類:如《張遷碑》《鮮于璜碑》《衡方碑》《張壽碑》等;典雅靈動類:如《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張景碑》《孔宙碑》《曹全碑》《倉頡廟碑》等;復古多變類:如《夏承碑》《祀三公山碑》《魯峻碑》等。總體而言,漢隸的字形一般為扁方, 上下緊縮,而左右撇捺之筆則盡量舒展,形成橫勢,行筆擒縱交錯、收放自如。(《禮器碑》)(《張遷碑》)3、認識《曹全碑》《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碑高約272厘米,寬約95厘米,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19行,每行多為45字;碑陰分5行,每行字數不等。明萬歷初于陜西邵陽縣(今陜西合陽)出土,現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結構勻稱,風格秀麗,字形優美灑脫、端莊沉靜,代表了漢隸飄逸秀美的風貌,被稱為漢隸之神品。碑文講述東漢邰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功績,并從側面記述了漢末黃巾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曹全碑》石質堅硬致密,刻工精良,是現存漢碑中保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石刻,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曹全碑》)知識拓展:陸游書法陸游書法道嚴溫潤、縱意灑脫,具有動態美,充滿生命力,其沉雄郁勃之氣,寄托著飽受精神壓抑而欲一吐為快的強烈感情。陸游的楷書代表作有《焦山題名》《重修智者廣福寺碑記》,皆雄強厚重、道逸強健。他的行書代表作《懷成都十韻詩》點畫厚重不失靈動,輕靈之處不顯單薄,章法上宇字獨立,卻通篇氣勢連貫,有蘇黃遺風。陸游還在作品之中加入章草的成分,把行書與章草在一貫的氣勢中和諧統一起來,使之古拙中不失妍媚,可謂獨具風韻。以《自書詩卷》為代表的自書詩跡是陸游在草書藝術上的成就,其字縱逸而內含灑脫,有所取法而又不失自家風神。(《懷成都十韻詩》)三、歸整文房四寶作 業 臨寫“硬筆例字”《曹全碑》中的字,要求漂亮、工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