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書法教案(書法天地)教學版塊(課題) 書法天地(一) 課時 40分鐘核心素養目標 文化自信:感悟書法作品的藝術美,并從書法藝術作品中體會文字內涵,感受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及藝術。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和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語言應用:學生了解書法作品形式——中堂和斗方。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思維能力:通過賞析,啟發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學會欣賞書法的方法。審美創造:通過不同方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內容 了解書法家及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了解書法作品形式——中堂和斗方。教學重難點 感悟書法作品的藝術美,并從書法藝術作品中體會文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內涵,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學具準備 筆、墨、紙、硯、書法作品教學過程 利用點名冊點名,將未到的學生及時作記錄。一、引入課題書法是我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 凝聚著炎黃子孫的無窮無盡的智慧,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本課我們到書法天地去欣賞藝術瑰寶吧!二、課程新授1、佳作賞析一包弼臣《行書四條屏》 作品結構疏密得當,正斜得所,于方正之中見飛舞之勢。筆姿潤澤道健,瀟灑飛動,粗而不笨,豪而不獰,更兼筆力雄渾,神韻飄然。作者簡介:包弼臣(1831-1917),名汝諧,字弼臣,晚年號谷叟,又號筆公,四川南溪人,祖籍福建上杭,晚清書法家、畫家,為晚清三大碑派書家(張裕釗、趙之謙、包弼臣)之一。他不僅繼承了祖上書風,而且能大膽開拓創新,沖破祖輩所學王(羲之)、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的帖學范圍,取法顏(真卿)、柳(公權),上溯晉唐諸家,又不拘泥于前人筆法,終于自創了獨樹一幟的“包體字”。包體字將北碑與南帖熔為一妒,既有北碑沉雄強力之美感,又具南帖洋灑飛動之神采,對后來者如趙熙、顏楷、謝無量等人走上碑帖結合的書法之路影響甚大。包粥臣的書法不僅在國內頗負盛名,而且還流傳到海外,至今仍是人們收藏、研究、借鑒的對象。 (包弼臣《行書四條屏》)佳作賞析二《北周文王碑》《北周文王碑》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鎮大佛村。碑通高224厘米,寬125厘米。碑首刻朱雀及浮雕小佛像4個。碑文系追敘北周文王宇文泰的戰功。2013年,《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故事:《北周文王碑》坐落在石佛寺背后一塊叫“天落石”的天然巖石上,刻于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是當時北周將領為北周文王宇文泰所立,位于當時繁華的古驛道上。專家認為它是長江流域造今發現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北周文王》碑文為楷書陰刻,1300余字,主要敘述宇文泰生平業績,北周代魏史事以及蜀地立碑緣起等。碑文為學界了解、研究北周時期政治、軍事等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文字佐證。隨著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北周文王碑》的研究的深入,《北周文王碑》的價值也逐漸為世人所了解。書法價值:《北周文王碑》有著不可低估的書法藝術價值。碑文用正楷書寫,筆畫剛勁有力、遒勁挺拔,用筆以方正為主,方圓結合,隱有魏碑遺勒,偶施篆、隸、行諾書筆意,既俊逸又不失厚重,意味雋永無窮。結體于緊致處見嚴謹,于疏朗處見寬博,工穩堅實、大氣磅礴。 (《北周文王碑》)2、書法百科中堂中堂,又稱大軸或堂幅,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傳統樣式。其尺幅限定于2∶1的長寬比,一般不小于三尺,常用以創作氣勢宏大的山水、人物、花鳥、書法作品。中堂一般懸掛于廳堂或居室正面墻壁正中,兩邊配有對聯,俗稱“堂聯”或者“挑山”。 中堂是書畫裝裱中直幅的一種樣式,是懸掛在廳堂正中壁上的大幅字畫。中堂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大小。因為尺幅比較大,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使它們之間主次有別,相得益彰。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切忌喧賓奪主,底端一般不與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數行寫落款,上下均不宜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于款字,蓋印一般蓋在款字下方離開一字以上的位置,也可蓋在款字的左側。 (中堂作品)斗方斗方是中國書畫裝裱樣式之一,一般指尺幅較小的冊頁書畫作品。斗方可裝在鏡框內,十分雅致。其題材多樣,主要有人物山水畫、花鳥蟲魚畫、書法篆刻等。(斗方作品)知識拓展:碑和帖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里釋為“豎石也”,也就是豎立在地上的石頭。起初碑是沒有文字的,后來刻了文字,才是書法藝術中所稱的“碑”、“碑刻”。今天我們說的碑,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上指的是鐫有數德、銘功、紀事等文字的刻石。比如碑碣、摩崖、造像記、塔銘、刻經、界石、墓志等。狹義的碑是指東漢以后,立于紀念地、建筑或者墓前,刻鐫文字的長方形石頭。我們學書法所理解的碑,大部分說的是前者廣義上的理解,也就是指一切刻有文字的(除刻帖之外)石刻的總稱。帖,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帛書也”。古人把寫在竹、木片上的字,稱之為簡牘;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之為帖。由于帖最早是指寫了字的奏事的小紙片,一般指字條、請帖、庚帖之類,因此凡是小的篇幅書跡,過去都稱作帖。后漢開始,書法藝術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很多士大夫習慣于把書家信札作為珍藏起來研習,也稱為帖。自北宋,刻帖之風開始盛行,人們把帖刻與木板、石頭之上,名之曰叢帖、匯帖或集帖。從木板、石頭上拓下來的拓本,為便于學習欣賞、裝裱成冊,也稱之為帖。清末以后攝影技術傳入國內,凡鐫刻、手寫一切書法文字,一經影印裝訂成冊、都稱之為帖。三、歸整文房四寶作 業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