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面一組圖片是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據此推斷,該遺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河姆渡遺址和題干圖片內容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2.(2021七上·臨海期末)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商朝青銅器的有關史實。
3.下圖中,該人物的貢獻是(  )
A.制作生產工具 B.教民開墾桃種
C.教人挖掘水井 D.帶人治水除患
【答案】D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中人物是禹。相傳,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大禹帶人們采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消除了水患。
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人物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帶人治水除患是題干圖中人物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識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意掌握大禹治水的傳說。
4.《禮記》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見謂小康。”材料“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  )
A.分封制 禪讓制 B.分封制 世襲制
C.禪讓制 世襲制 D.禪讓制 郡縣制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 世襲制分別是材料“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5.“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
A.故宮 B.靈渠 C.大運河 D.都匯堰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據“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可知,余秋雨筆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都匯堰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
6.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漢文帝亞視“以德化民”,下列史實中能說明漢文帝“德"的是(  )
①在位20多年,宮室、團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
④拒絕接受進獻的千里馬,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史書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他為自己預修的陵墓,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這說明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漢文帝時期,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 “漢文帝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對于自己陵墓的修建,漢文帝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了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C項①④能說明漢文帝的“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7.請你仔細觀察下圖,據圖指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往中原 B.中原漢族人民大量遷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D.南朝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
【答案】B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為躲避戰亂,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匈奴等族乘漢族統治者集團內亂之機起兵,西北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
ACD三項題干圖片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中原漢族人民大量遷往江南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遷的原因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8.(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關于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
時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B 西晉 蔡倫 總結前人的經驗,改進造紙術
C 東晉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D 南北朝 祖沖之 《齊民要術》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A項A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項B對應錯誤,蔡倫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C項C對應錯誤,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D對應錯誤,《齊民要術》的作者是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浙江某山區地形圖。據圖判斷該山區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②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③處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④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0.(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  )
A.向東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答案】A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向東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地勢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 。
11.下圖為臺州某地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季風氣候 B.亞熱帶季風(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答案】B
【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當地最低氣溫在0度以上,說明是亞熱帶氣候類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再觀察降水,屬于夏季多雨,由此可以判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2.下圖為某飛機在甲、乙、丙間沿地球大圓周飛行軌跡示意圖。據圖確定,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  )
A.一直都向東飛 B.一直向東北飛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東北后東南
【答案】D
【知識點】經緯網;方向
【解析】【分析】 由圖可知,圖示地區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甲地的東邊,高緯度地區的最短航線方向是先向高緯(向北)飛行,即先向東北再向東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3.“大一統”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某班同學以“大一統”為主題開展三個層面的探究活動,以下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請你參與。
[百家爭鳴]
材料一:
學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吳起 孫臏
[制度創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摘編自諶旭彬《泰制兩千年》
[思想抉擇]
材料三:漢武帝問策賢良,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升、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1)表格中①處應該填寫什么學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這套“新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3)依據董仲舒的觀點,漢武帝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采納其觀點的原因。
【答案】(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原因: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聯系所學,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之所以采納其觀點,因為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故答案為:(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原因: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相關知識。
14.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斗爭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 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溝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處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放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道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2)圖1反映了西漢時期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圖1與圖2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3)根據材料三,概括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結合所學閘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作用。
【答案】(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2)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通西域)。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或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點即可)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 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諸侯爭霸。材料一中的“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圖二反映了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3)根據材料三中的“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可知,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有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2)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通西域)。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或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點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   (山脈),②是   (海);該地區的居民多   (人種),信奉   (宗教)。
(2)圖1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   ,其選址受   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
【答案】(1)大高加索山脈;紅海;白色人種;伊斯蘭教
(2)西部;地形
(3)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大高加索山脈(山脈),②是紅海(海);該地區的居民多是白色人種(人種),信奉伊斯蘭教(宗教)。
(2)、圖1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西部,其選址受地形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是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面一組圖片是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據此推斷,該遺址最有可能是(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
2.(2021七上·臨海期末)青銅工藝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標志,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利簋 B.毛公鼎 C.四羊方尊 D.司母戊鼎
3.下圖中,該人物的貢獻是(  )
A.制作生產工具 B.教民開墾桃種
C.教人挖掘水井 D.帶人治水除患
4.《禮記》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見謂小康。”材料“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  )
A.分封制 禪讓制 B.分封制 世襲制
C.禪讓制 世襲制 D.禪讓制 郡縣制
5.“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
A.故宮 B.靈渠 C.大運河 D.都匯堰
6.西安霸陵出土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漢文帝亞視“以德化民”,下列史實中能說明漢文帝“德"的是(  )
①在位20多年,宮室、團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
②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
③吸取秦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下令“兵皆罷歸家”
④拒絕接受進獻的千里馬,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請你仔細觀察下圖,據圖指出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遷往中原 B.中原漢族人民大量遷往江南
C.江南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D.南朝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
8.(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關于文化成就對應正確的是(  )
時期 人物 著作(成就)
A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B 西晉 蔡倫 總結前人的經驗,改進造紙術
C 東晉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D 南北朝 祖沖之 《齊民要術》
A.A B.B C.C D.D
9.(2021七上·臨海期末)下圖為浙江某山區地形圖。據圖判斷該山區可能孕育河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1七上·臨海期末)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  )
A.向東流 B.向北流 C.向西流 D.向南流
11.下圖為臺州某地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讀圖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季風氣候 B.亞熱帶季風(候
C.溫帶季風氣候 D.溫帶大陸性氣候
12.下圖為某飛機在甲、乙、丙間沿地球大圓周飛行軌跡示意圖。據圖確定,飛機沿甲、乙、丙飛行,其飛行方向是(  )
A.一直都向東飛 B.一直向東北飛
C.先西北后西南 D.先東北后東南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
13.“大一統”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某班同學以“大一統”為主題開展三個層面的探究活動,以下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請你參與。
[百家爭鳴]
材料一:
學派 ①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吳起 孫臏
[制度創新]
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摘編自諶旭彬《泰制兩千年》
[思想抉擇]
材料三:漢武帝問策賢良,董仲舒對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升、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1)表格中①處應該填寫什么學派?并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這套“新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3)依據董仲舒的觀點,漢武帝在思想領域采取了什么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采納其觀點的原因。
14.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民族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斗爭中的融合]
材料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 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溝通中的融合]
材料二:
[相處中的融合]
材料三: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放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道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一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
(2)圖1反映了西漢時期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圖1與圖2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3)根據材料三,概括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并結合所學閘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作用。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1)說出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   (山脈),②是   (海);該地區的居民多   (人種),信奉   (宗教)。
(2)圖1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   ,其選址受   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
AB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河姆渡遺址和題干圖片內容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2.【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商朝青銅器的有關史實。
3.【答案】D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中人物是禹。相傳,上古時期,洪水肆虐,大禹帶人們采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消除了水患。
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人物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帶人治水除患是題干圖中人物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禹治水的知識及學生的識圖能力。注意掌握大禹治水的傳說。
4.【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禪讓制 世襲制分別是材料“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禪讓制到世襲制的演變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材料中“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家”所指的制度分別是禪讓制和世襲制。
5.【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據“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可知,余秋雨筆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BC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都匯堰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
6.【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史書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他為自己預修的陵墓,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這說明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漢文帝時期,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 “漢文帝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詔表明不接受獻禮。對于自己陵墓的修建,漢文帝要求不許用金、銀、銅等裝飾,只可用瓦器”,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了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C項①④能說明漢文帝的“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為躲避戰亂,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匈奴等族乘漢族統治者集團內亂之機起兵,西北少數民族不斷向中原推進。大批北方民眾紛紛渡江南下,形成了南遷浪潮。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人手,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經驗,使本來自然條件十分優越的江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
ACD三項題干圖片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B項中原漢族人民大量遷往江南是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經濟得到初步開發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北人南遷的原因和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8.【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A項A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項B對應錯誤,蔡倫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C項C對應錯誤,張仲景生活于東漢時期,不符合題意;
D項D對應錯誤,《齊民要術》的作者是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②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③處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④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0.【答案】A
【知識點】母親河———長江黃河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決定了黃河、長江的河流流向是向東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受地勢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河流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 。
11.【答案】B
【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當地最低氣溫在0度以上,說明是亞熱帶氣候類型或溫帶海洋性氣候。再觀察降水,屬于夏季多雨,由此可以判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2.【答案】D
【知識點】經緯網;方向
【解析】【分析】 由圖可知,圖示地區位于北半球,丙地位于甲地的東邊,高緯度地區的最短航線方向是先向高緯(向北)飛行,即先向東北再向東南。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
13.【答案】(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原因: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
(2)根據材料二“秦始皇采納了法家的主張,建立了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聯系所學,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漢武帝之所以采納其觀點,因為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故答案為:(1)儒家。思想核心:仁。
(2)中央集權制度。
(3)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原因:大一統思想符合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家爭鳴,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相關知識。
14.【答案】(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2)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通西域)。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或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點即可)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 了各自利益,展開激烈的爭斗。一些強大的諸侯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諸侯爭霸。材料一中的“與此同時,中原的‘諸華’‘諸夏’在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斗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體現了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交融。
(2)仔細觀察材料二圖片可知,圖一反映了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圖二反映了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3)根據材料三中的“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雜居相處......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也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少數民族的食物、服裝、用具等也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北朝的統治者,與漢族人士合作,研習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可知,魏晉以來民族交融的方式有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故答案為:(1)諸侯爭霸;民族交融。(一點即可)
(2)張騫出使西域(或張騫通西域)。聯系:張騫出使西域有利于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或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3)人口遷徙(或雜居相處);相互交流;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漢化改革等。(兩點即可)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兩點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的時代特征,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民族交融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和理解。
15.【答案】(1)大高加索山脈;紅海;白色人種;伊斯蘭教
(2)西部;地形
(3)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圖1中重要洲界名稱:①是大高加索山脈(山脈),②是紅海(海);該地區的居民多是白色人種(人種),信奉伊斯蘭教(宗教)。
(2)、圖1中的這些古城主要分布在半島的西部,其選址受地形因素影響。
(3)、根據圖2,分析甲所在半島“傳統民居墻比較厚,窗子比較小”的原因是該地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晝夜溫差大);墻厚可以隔熱,窗小可以阻風、防風沙。”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县级市| 南宫市| 晋城| 监利县| 延长县| 金秀| 遂平县| 嘉兴市| 高唐县| 芒康县| 宁海县| 长武县| 明水县| 京山县| 兴海县| 松滋市| 同仁县| 教育| 江城| 黎城县| 永嘉县| 黄石市| 淮阳县| 通山县| 东阿县| 化州市| 汝南县| 无棣县| 张家川| 恭城| 三门县| 英吉沙县| 琼海市| 安丘市| 平凉市| 阜康市| 固安县| 冀州市| 万荣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