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2022七上·嘉興期末)2021年7月下旬,強臺風“煙花”登陸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圖為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區等高線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據圖2可知臺風登陸時在該地的行進方向是( )A.自東向西 B.自西向東C.自東南向西北 D.自西北向東南2.據圖2判斷該臺風登陸地的緯度帶和溫度帶是( )A.低緯度熱帶 B.中緯度北溫帶C.中緯度南溫帶 D.高緯度北寒帶【答案】1.C2.B【知識點】經緯網;方向【解析】【點評】南北半球與南北緯度的分界線是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北緯),以南為南半球(南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以30度和60度為界,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1.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讀圖分析可知,臺風登陸時在該地的行進方向是自東南向西北。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據圖2判斷,該臺風登陸的經緯度位置:緯度介于30°N和31°N之間,約為31°N,經度接近120°E,大致是121°E,該點屬于中緯度,從五帶的角度看,該地屬于北溫帶。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3.(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所示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下列關于這個海峽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亞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線 B.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C.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D.海峽兩岸氣候炎熱干燥【答案】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該海峽不是洲界線,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到東亞最短航線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選項ABD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連接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4.(2022七上·嘉興期末)約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水稻等農作物,以及絲庥紡織物。下列原始居民中與良渚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最相似的是( )A.北京人 B.元謀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從所處的時代和同屬原始農耕文明來看,兩者是最相似的。AB兩項不會農業種植,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與良渚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最相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古城遺址、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所示青銅器鑄造于( )A.史前時代 B.夏商周時期 C.秦漢時期 D.南北朝時期【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商朝青銅器的著名代表司母戊鼎。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西周時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所以青銅鑄造的繁榮時期是商周時期。ACD三項和題干圖片鑄造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夏商周時期和題干圖文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青銅器及學生的識記和識圖能力。知道以司母戊鼎為突破口考查青銅器的燦爛時期是商周時期。6.(2022七上·嘉興期末)“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下列著作中,這句話最有可能出自( )A.《論語》 B.《道德經》C.《韓非子》 D.《孫子兵法》【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于《論語·雍也》。A項《論語》最有可能是“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出處,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孔子思想的把握及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的思想。7.(2022七上·嘉興期末)商鞅變法中,“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的措施是( )①鼓勵耕織②改革戶籍制度③統一度量衡④獎勵軍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極大地打擊了保守派貴族利益,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C項①④是商鞅變法中,“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8.(2022七上·嘉興期末)秦朝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 )A.半兩錢 B.五銖錢 C.刀幣 D.蟻鼻錢【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A項半兩錢是秦朝統一貨幣,符合題意;B項五銖錢是漢武帝時期鑄造的,不符合題意;CD兩項是秦統一前使用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朝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2022七上·嘉興期末)"繼秦而起的漢皇帝先略微恢復一點分封制,然后再將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漢武帝將分封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措施是( )A.興辦太學 B.推恩令 C.鹽鐵專賣 D.北擊匈奴【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將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實施“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推恩令是漢武帝將分封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推恩令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2七上·嘉興期末)《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豐富),幾乎家給人足矣。”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有( )①國家實現統一②社會比較安定③生產技術改進④興建都江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東晉后期,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南下移民與江南民眾的共同努力。②③是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①國家實現統一不符合史實,④興建都江堰是在戰國時期。B項②③是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掌握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和表現。11.(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列歷史人物與其科技文化貢獻匹配正確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T藝 B.張仲景——創編"五禽戲”C.鍾繇——創作《蘭亭集序》 D.賢思勰——創制了《大明歷》【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A項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匹配正確,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符合題意;B項張仲景——創編"五禽戲”匹配錯誤,五禽戲是華佗編制的;在西漢病理基學和治療學的礎上,東漢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從辨癥、立法、擬方、用藥等各個環節,建立了一整套的醫療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標志著我國中醫理論走向成熟,不符合題意;C項鍾繇——創作《蘭亭集序》匹配錯誤,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不符合題意;D項匹配錯誤,北朝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祖沖之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來由朝廷正式頒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人物與其科技文化貢獻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基礎史實。12.(2022七上·嘉興期末)東漢木年群維并起,魏蜀吳最終形成三足苗立之局面。下列就三國地理方位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ABC三項示意圖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D示意圖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國鼎立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13.(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是某大洲示意圖,圖6是伊基托斯和巴西利亞的氣候資料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寫出圖5所示大洲及甲山脈、乙河流的名稱。(2)根據圖6分別說出伊基托斯和巴西利亞的氣候類型并描述其氣候特征。(3)相對于B區域而言,A區域城市分布較 (多或少)。根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從自然角度分析兩區域城市數量差異的成因。 【答案】(1)圖5:南美洲。甲山脈:安第斯山脈。乙河流:亞馬孫河。(2)伊基托斯: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巴西利亞: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3)少;成因:位置和地形一B地區緯度、海拔比A地區高,氣溫相對較低;氣候一A地區全年降水比B地區更多,氣候更潮濕,不宜人居。(位置、地形、氣侯三選二)【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圖5:南美洲。甲山脈:安第斯山脈。乙河流:亞馬孫河。(2)、根據圖6,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基托斯: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巴西利亞: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3)、相對于B區域而言,A區域城市分布較少。根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從自然角度分析兩區域城市數量差異的成因:位置和地形一B地區緯度、海拔比A地區高,氣溫相對較低;氣候一A地區全年降水比B地區更多,氣候更潮濕,不宜人居。(位置、地形、氣侯三選二)【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14.(2022七上·嘉興期末)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歷來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王朝在一些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設立了一些專門機構……(它)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摘編自徐杰舜《秦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材料二:仰慕中國(注:指中原漢族政權)的文化,一意要改革舊俗……乃于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自此以后,鮮卑人就漸和漢人同化了。——呂思勉《中國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西漢在西域地區設置的“專門機構”,并簡述該機構設置的意義。(2)材料二反映的是歷史上哪一改革?依據材料二概括這次改革的主要舉措和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答案】(1)西域都護。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維護西城穩定,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舉措:遷都洛陽;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三點即可)特點:漢化。(3)設置機構;順勢改革。[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知是西域都護。結合所學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和材料中的“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歸納意義。(2)通過閱讀材料二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材料二中的“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回答主要舉措;通過材料二中的“和漢人同化”得出特點是漢化。(3)西域都護的設置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設置機構;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順應歷史趨勢進行改革。[點評]本題以民族關 系為主線,考查西域城都護的設置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題時應注意材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例如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既要結合所學知識,也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關于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要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歸納,并高度概括。【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知是西域都護。結合所學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和材料中的“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歸納意義。(2)通過閱讀材料二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材料二中的“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回答主要舉措;通過材料二中的“和漢人同化”得出特點是漢化。(3)西域都護的設置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設置機構;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順應歷史趨勢進行改革。故答案為:(1)西域都護。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維護西城穩定,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舉措:遷都洛陽;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三點即可)特點:漢化。(3)設置機構;順勢改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民族關 系為主線,考查西域城都護的設置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題時應注意材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例如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既要結合所學知識,也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關于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要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歸納,并高度概括。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嘉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2022七上·嘉興期末)2021年7月下旬,強臺風“煙花”登陸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圖為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區等高線示意圖。據此回答問題。1.據圖2可知臺風登陸時在該地的行進方向是( )A.自東向西 B.自西向東C.自東南向西北 D.自西北向東南2.據圖2判斷該臺風登陸地的緯度帶和溫度帶是( )A.低緯度熱帶 B.中緯度北溫帶C.中緯度南溫帶 D.高緯度北寒帶3.(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所示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下列關于這個海峽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亞洲和大洋洲的分界線 B.溝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C.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D.海峽兩岸氣候炎熱干燥4.(2022七上·嘉興期末)約五千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水稻等農作物,以及絲庥紡織物。下列原始居民中與良渚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最相似的是( )A.北京人 B.元謀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5.(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所示青銅器鑄造于( )A.史前時代 B.夏商周時期 C.秦漢時期 D.南北朝時期6.(2022七上·嘉興期末)“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下列著作中,這句話最有可能出自( )A.《論語》 B.《道德經》C.《韓非子》 D.《孫子兵法》7.(2022七上·嘉興期末)商鞅變法中,“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的措施是( )①鼓勵耕織②改革戶籍制度③統一度量衡④獎勵軍功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2022七上·嘉興期末)秦朝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 )A.半兩錢 B.五銖錢 C.刀幣 D.蟻鼻錢9.(2022七上·嘉興期末)"繼秦而起的漢皇帝先略微恢復一點分封制,然后再將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漢武帝將分封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措施是( )A.興辦太學 B.推恩令 C.鹽鐵專賣 D.北擊匈奴10.(2022七上·嘉興期末)《晉書》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豐富),幾乎家給人足矣。”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有( )①國家實現統一②社會比較安定③生產技術改進④興建都江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列歷史人物與其科技文化貢獻匹配正確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T藝 B.張仲景——創編"五禽戲”C.鍾繇——創作《蘭亭集序》 D.賢思勰——創制了《大明歷》12.(2022七上·嘉興期末)東漢木年群維并起,魏蜀吳最終形成三足苗立之局面。下列就三國地理方位的示意圖,正確的是( )A. B.C. D.二、非選擇題13.(2022七上·嘉興期末)下圖是某大洲示意圖,圖6是伊基托斯和巴西利亞的氣候資料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寫出圖5所示大洲及甲山脈、乙河流的名稱。(2)根據圖6分別說出伊基托斯和巴西利亞的氣候類型并描述其氣候特征。(3)相對于B區域而言,A區域城市分布較 (多或少)。根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從自然角度分析兩區域城市數量差異的成因。 14.(2022七上·嘉興期末)我國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歷來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王朝在一些不具備設置郡縣管理的邊疆地區,設立了一些專門機構……(它)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摘編自徐杰舜《秦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材料二:仰慕中國(注:指中原漢族政權)的文化,一意要改革舊俗……乃于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自此以后,鮮卑人就漸和漢人同化了。——呂思勉《中國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西漢在西域地區設置的“專門機構”,并簡述該機構設置的意義。(2)材料二反映的是歷史上哪一改革?依據材料二概括這次改革的主要舉措和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C2.B【知識點】經緯網;方向【解析】【點評】南北半球與南北緯度的分界線是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北緯),以南為南半球(南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是以30度和60度為界,0°-30°是低緯度,30°-60°是中緯度,60°-90°是高緯度。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1.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讀圖分析可知,臺風登陸時在該地的行進方向是自東南向西北。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據圖2判斷,該臺風登陸的經緯度位置:緯度介于30°N和31°N之間,約為31°N,經度接近120°E,大致是121°E,該點屬于中緯度,從五帶的角度看,該地屬于北溫帶。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3.【答案】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馬六甲海峽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該海峽不是洲界線,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到東亞最短航線必經之地,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選項ABD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連接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 。4.【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從所處的時代和同屬原始農耕文明來看,兩者是最相似的。AB兩項不會農業種植,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與良渚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最相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古城遺址、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商朝青銅器的著名代表司母戊鼎。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西周時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所以青銅鑄造的繁榮時期是商周時期。ACD三項和題干圖片鑄造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夏商周時期和題干圖文信息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青銅器及學生的識記和識圖能力。知道以司母戊鼎為突破口考查青銅器的燦爛時期是商周時期。6.【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于《論語·雍也》。A項《論語》最有可能是“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出處,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孔子思想的把握及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的思想。7.【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極大地打擊了保守派貴族利益,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C項①④是商鞅變法中,“裁抑貴族的勢力,使能盡力于農戰的人民,有一個邀賞的機會”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8.【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A項半兩錢是秦朝統一貨幣,符合題意;B項五銖錢是漢武帝時期鑄造的,不符合題意;CD兩項是秦統一前使用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朝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將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指實施“推恩令”。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后又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推恩令是漢武帝將分封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的措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推恩令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B【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東晉后期,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工具、南下移民與江南民眾的共同努力。②③是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①國家實現統一不符合史實,④興建都江堰是在戰國時期。B項②③是當時南方地區出現“家給人足”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掌握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和表現。11.【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A項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匹配正確,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工藝,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符合題意;B項張仲景——創編"五禽戲”匹配錯誤,五禽戲是華佗編制的;在西漢病理基學和治療學的礎上,東漢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從辨癥、立法、擬方、用藥等各個環節,建立了一整套的醫療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標志著我國中醫理論走向成熟,不符合題意;C項鍾繇——創作《蘭亭集序》匹配錯誤,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的書法名家,不符合題意;D項匹配錯誤,北朝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祖沖之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來由朝廷正式頒行,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人物與其科技文化貢獻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基礎史實。12.【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ABC三項示意圖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D示意圖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國鼎立的相關史實。13.【答案】(1)圖5:南美洲。甲山脈:安第斯山脈。乙河流:亞馬孫河。(2)伊基托斯: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巴西利亞: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3)少;成因:位置和地形一B地區緯度、海拔比A地區高,氣溫相對較低;氣候一A地區全年降水比B地區更多,氣候更潮濕,不宜人居。(位置、地形、氣侯三選二)【知識點】大洲和大洋;世界氣候類型和特點;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解析】【分析】(1)、根據題意,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圖5:南美洲。甲山脈:安第斯山脈。乙河流:亞馬孫河。(2)、根據圖6,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基托斯: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多雨。巴西利亞: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3)、相對于B區域而言,A區域城市分布較少。根據圖文資料及所學知識,從自然角度分析兩區域城市數量差異的成因:位置和地形一B地區緯度、海拔比A地區高,氣溫相對較低;氣候一A地區全年降水比B地區更多,氣候更潮濕,不宜人居。(位置、地形、氣侯三選二)【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14.【答案】(1)西域都護。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維護西城穩定,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舉措:遷都洛陽;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三點即可)特點:漢化。(3)設置機構;順勢改革。[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知是西域都護。結合所學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和材料中的“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歸納意義。(2)通過閱讀材料二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材料二中的“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回答主要舉措;通過材料二中的“和漢人同化”得出特點是漢化。(3)西域都護的設置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設置機構;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順應歷史趨勢進行改革。[點評]本題以民族關 系為主線,考查西域城都護的設置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題時應注意材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例如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既要結合所學知識,也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關于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要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歸納,并高度概括。【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是西漢政府在西城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知是西域都護。結合所學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和材料中的“負責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歸納意義。(2)通過閱讀材料二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據材料二中的“遷都洛陽。斷北語,改姓氏,禁胡服,獎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回答主要舉措;通過材料二中的“和漢人同化”得出特點是漢化。(3)西域都護的設置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設置機構;北魏孝文帝改革體現的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是順應歷史趨勢進行改革。故答案為:(1)西域都護。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城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有利于維護西城穩定,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和暢通。(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舉措:遷都洛陽;禁用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以漢服代替鮮卑服;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三點即可)特點:漢化。(3)設置機構;順勢改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民族關 系為主線,考查西域城都護的設置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題時應注意材料與所學知識相結合,例如西域都護設置的意義,既要結合所學知識,也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關于促進民族交融的因素,要根據兩則材料進行歸納,并高度概括。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質量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