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宋代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設計思路:本教學設計以“與學生共同學習和分享一節歷史課”為主題思想。通過模擬一個小伙伴,引領學生走進宋代,一起來了解、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景象,一起來探索發現宋代的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饒有趣味的內容,從而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從宋代南方繁榮的經濟史實中領悟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真實性以及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經濟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去發現本課的知識性以及趣味性,從而體現出教師與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樂趣的分享。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識圖能力。思考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通過模擬穿梭時空的方法,使學生對宋代的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虛擬小向導的發問,讓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與商業繁榮的史實,通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學習中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培養學生謙遜的學習態度學情分析:初一學生思想活躍,充滿好奇心,形象思維及想象力發達,但知識體系尚未能形成,對于“經濟重心”等抽象名詞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更適宜采取形象趣味顯淺易懂甚至是切合他們想像力的教學方法去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經濟方面的內容。教材分析:課標要求: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本課內容分析: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后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這一政權并立時期經濟繼續發展的趨勢,主要是通過宋朝的社會經濟體現出來的。盡管宋朝時,政治上國家沒有出現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時更只是偏安東南一耦,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我國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本課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敘述了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第二部分兩目介紹了宋代農業、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及海外貿易興盛的情況。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難移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很有趣的小視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視頻3D動畫版《清明上河圖》,邊播放邊提醒學生并簡要講解:“這是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的動畫版。”)畫面定格在最熱鬧的虹橋,那么,同學們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圖》主要描繪了清明上河的一個情況,到底為什么可以出現這么繁榮的景象?我們就需要深入的去了解一下,給各位介紹一位朋友。”播放多媒體課件:“芝芝:Hi!大家好!我叫芝芝,觀看了《清明上河圖》,對宋代的經濟生活非常感興趣,我想跟各位同學一起走進《宋代經濟的發展》,你們愿意跟我一起完成本次的學習嗎?”(學生:愿意。)師:“我們可以看一下主要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去走近宋代的經濟呢?”生:“農業、手工業、商業”農業的發展播放多媒體課件:“芝芝: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我想知道宋代的百姓種植的糧食作物是什么?關于農業種植的內容你還了解哪些情況?”列表讓學生閱讀書本,讓學生幫助完善表格。農業 糧食作物 1. ______躍居糧食產量首位。2.引進和推廣原產越南的______。 3. ______和湖州成為著名的糧倉。經濟作物 1.______由兩廣、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2._____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讓學生展示他們閱讀的成果,完成表格。幻燈片展示地圖、諺語:“蘇湖熟,天下足”。師說:向學生解釋“熟”指的是糧食豐收,“足”指的是充足,蘇州、湖州的糧食豐收了,國家的糧食儲量基本充足了,由此可見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是國家的重要糧倉。向學生展示宋代經濟分布圖,讓學生更直觀了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情況。提問宋代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總結:A、北人南遷,帶來了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勞動力(經濟條件)B、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自然條件)C、南方政治相對安定(政治條件)二、手工業的興盛幻燈片展示:“芝芝:宋代的農業發展得真好,我對宋代的手工業也很感興趣,你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師:“手工業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呀?”生:“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讓學生閱讀課文內容,總結并完成填空。1.紡織業:北宋時,_____的絲織業勝過北方,特別是_____、江浙地區。南宋后期,________興起,海南島有較為先進的工具。(圖片展示宋代出土的絲綢和棉毯)2.制瓷業:_____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的______,后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南宋時,______已成為我國制瓷業的中心。(圖片展示宋代五大民窯的瓷器)3.造船業:_____、_____、______的造船業,都有很高的水平,領先世界。_____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南宋的海船不僅_______,設計_____,還配備了_______。(圖片展示“干船塢”“浮船塢”,并向學生解釋什么是船塢?)商業貿易的繁榮幻燈片展示:“芝芝:知道了宋代這么多有趣的事,真想走進汴京城去逛逛。哪位同學愿作我的小向導,讓我們共同攜手,領略宋代商業的繁榮。”師:“我們宋代的商業是主要從唐代的商業的基礎上再發展的。”(幻燈片展示填空題,提醒學生可以從商業都市、海外貿易和貨幣等方面入手了解。)1.商業都市:宋代最大的商業都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街市到處可以開設_______;經商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_______和_______;鄉鎮的商業區稱為_______。(圖片展示《清明上河圖》部分,并簡單介紹“宋代商業都市與唐代‘坊’‘市’的不同,并且出現了‘前店后坊’的情況。”)2.海外貿易:______、______成為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近至_______、_______,遠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_______,加以管理。(師介紹:“由于宋代周邊的少數民族勢力開始興起擴大,所以陸路的交通被控制住,那么這時候的對外貿易主要依靠海外貿易。政府也很重視對外貿易,特別設置了‘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3.貨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師:“由于商業的繁榮,所以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四川地區)。”圖片展示宋代海外貿易的地圖,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要求學生根據課本內容找出宋代對外貿易的城市或地區。圖片展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 。"——宋高宗提問:宋高宗說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師:“要學會找關鍵詞‘市舶’,‘市舶司’負責什么情況?朝廷對海外貿易的態度是怎樣的?”展示商人的煩惱,引出問題:如果你是這位商人,如果不帶金屬貨幣,你有什么好辦法嗎?2.使用這種貨幣與金屬貨幣相比有什么優點?學生回答,老師從旁指引,讓師生一起對貨幣的歷史與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3、經濟重心南移幻燈片展示:“芝芝:對了,臨走時我還隨身帶了幅地圖,一起來看看你有什么新發現吧?”(觀察圖標:這時期的經濟發展南方興盛還是北方興盛呢 )老師指引學生看圖回答:“宋代的商業都市的位置、重要糧倉、制瓷中心、造船城市和大商港等都在南方,所以說這時期的經濟發展南方更興盛。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說明了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 由此知道了: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至南宋時最后完成。”小結:(表格總結)課堂回饋:(猜一猜)白如玉,著黃袍,個子雖小包你飽,皇帝請我從越南來。(打一農作物)(挖掘歷史)北宋前期的“交子”出現在哪一個地區?1.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時興起,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的城市是( )A.杭州 B.泉州C.景德鎮 D.廣州2.“市井經濟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材料反映的現象發生在( )A.秦都咸陽 B.漢都長安C.隋都長安 D.宋都東京3.宋朝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為加強海外貿易的管理,宋朝政府( )A.發行交子 B.設中書省C.設立市舶司 D.引進占城稻4. 北宋時,常住人口超過100萬的大都市是( )A.東京 B.臨安C.大都 D.廣州5、“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反映的是( )A.北宋時,江浙地區推廣種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B.南宋時,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C.王安石變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就D.唐朝時,太湖流域的豐收景象6、北宋興起的 ( )后來發展成為有名的瓷都。A.河北定窯 B.景德鎮C.河南汝窯 D.浙江哥窯再展示清明上河圖,邊播放芝芝的話。芝芝:學習了第九課《宋代經濟的發展》,我知道了這幅畫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通過這幅畫,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看,汴河上糧船云集,粗大的帆桅及繩索,恰恰說明了宋代手工業的興盛,碼頭上貨主正在清點要發某地的貨物,碼頭工人正在把運來的貨物堆碼起來,準備根據運貨地點的遠近,適時安排裝卸,正所謂是先上船后起坡。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