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對外開放》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經濟特區的建立和發展,了解我國對外開放領域逐步擴大的過程,認識對外開放的巨大作用。2、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3、了解認識歷史的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觀察地圖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對外開放的進程難點: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理解加入世貿組織的意義【教學方法】要幫助學生養成使用歷史地圖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觀看視頻,對比1972年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的變化,通過視頻的直觀感受,了解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新課:(一)經濟特區的建立1、用圖片展示鄧小平訪問日本和美國的場景,從小平的話中了解到我們中國需要大力發展,需要進一步打開局面,但是當時中國的國情讓我們必須依托助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于是,小平爺爺1979年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2、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并結合課本P44的示意圖找出我國在1980年設立了哪些經濟特區,這些經濟特區分屬哪些省?3、繼續出示鄧小平如此出牌的理由,讓學生再結合地理知識思考這些經濟特區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并回答,最后教師做出總結。4、讓學生閱讀課本P45“知識拓展”,了解“特區”一詞的由來,探究:經濟特區“特”在何處?并給出兩段材料作為佐證。5、學生觀看微課,感受深圳在設立經濟特區前后的圖片進行對比,并點明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6、出示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的題詞,強調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認識經濟特區的設立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7、學生討論思考:今天的改革開放和過去的開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過問題的探討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經濟特區是我們的主動對外開放,是為了促進國家發展的強國之路。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內容,觀看微課,了解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觀看完微課后做導學案關于本子目的題,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做完導學案后,教師總結:在設立了經濟特區之后,我國又陸續開放了更多的城市和地區, 1984年開放了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由1980年的實驗“點”到1984年的開放城市連成“線”充分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隨后幾年的縱深推進,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區域從東部到中西部,從沿海到內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學生討論思考:今天的改革開放和過去的開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過問題的探討學生更清晰的認識到經濟特區是我們的主動對外開放,是為了促進國家發展的強國之路。對外開放的擴大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在運用地圖了解對外開放進程,掌握觀察和分析地圖的方法. 讓學生認識到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的,對外開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由此來突破本課的難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光要‘請進來’,還要‘走出去’。中國想要走向世界,離不開一個世界經濟組織,讓學生閱讀第三部分內容找出這一組織和中國加入這一組織的時間。多媒體出示材料,讓學生結合材料和課本理解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有一大成就,有利于我國進入全球市場,適應國際競爭,以此突破本課的又一難點。多媒體出示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對外開放中取得的一些成就。觀看視頻,了解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最后教師總結提升:厲害了我的國,開放促進國家的進步,時代的洪流催促著我們前進,筑夢路上,我們攜手共創更美好的中國!【本課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對外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動力。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對外開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推動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加油助力。【板書設計】對外開放一、經濟特區的建立二、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大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