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春部編版九年級歷下冊教案★★★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凡爾賽條約》的基本內容,掌握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勝國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了解《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認識這一條約的簽訂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理解這一體系的實質。二 過程與方法圍繞“巴黎和會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會議”“凡爾賽會議是否真的是為了締結民主的和約”“《九國公約》是否真正尊重了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等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史料,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歷史問題。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揭露帝國主義的掠奪性、侵略性和強權政治的本質;通過了解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國公約》的實質,認識“弱國無外交”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強國之志。重點:《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難點: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實質以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播放視頻:《我的1919》片段。教師提問:結合所學中國史與第8課內容,想一想為什么中國會遭遇外交失敗?提示:“弱國無外交”,中國當時軍事實力較弱,綜合國力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小。教師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戰后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英國在一戰中損失嚴重,進一步衰落,但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殖民帝國與海軍強國。法國是一戰主戰場,損失嚴重,但仍然是世界頭號陸軍強國。日本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并占領原屬德國勢力范圍,成為東方霸主。各國的變化影響了其對外需求的變化,這在隨后召開的戰后會議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天讓我們來學習第10課:《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一、《凡爾賽條約》1.教師講述: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2.教師提問:參會國的身份是什么?提示:戰勝的協約國。3.教師講述:巴黎和會因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于是它成為美、英、法等大國操縱的和會。4.圖片展示:巴黎和會三巨頭。教師講述:參加此次會議,各國目的不盡相同,甚至有沖突。一戰深刻地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帝國主義戰勝國尤其是英、法、美要求按照各自的意圖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統治秩序。這在巴黎和會上展示得淋漓盡致。5.教師提問: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其主要內容可以分成哪些方面?具體內容是什么?提示:領土 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軍事 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政治 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體現了巴黎和會分贓的性質) 6.漫畫展示:《五頭怪獸》《德國的絞刑架》。教師提問:漫畫反映了什么問題?提示:漫畫指責巴黎和會上對德國的不公平處理。7.教師總結:此后,協約國還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重建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非洲的新秩序。8.知識補充:國際聯盟。巴黎和會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一戰后組成的跨政府組織(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外),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美國因為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1946年4月20日,國聯被聯合國取代。9.材料展示:各方對《凡爾賽條約》的看法。材料一: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德國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統謝爾曼材料二:它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兇暴的行為之一。——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材料三:這不是和平,這不過是20年的休戰。——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示:《凡爾賽條約》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主義的種子,并為后來希特勒所利用。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們不得不承認:《凡爾賽條約》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根。10.教師提問:結合所學,說說列寧為什么說靠《凡爾賽條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提示:對戰敗國的掠奪加深了戰敗國和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內部分贓不均加劇了戰勝國列強之間的矛盾,引起國際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凡爾賽條約》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11.教師過渡: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而它們在太平洋和東亞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爭霸關系。在美國倡議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議。二、《九國公約》1.材料展示:材料一:英、美、日對華貿易占比變化。1913年 1918年 1921年英國 11.4% 8.5% 11.8%美國 7.6% 12.8% 17.3%日本 19.7% 38% 25% 材料二:美國威爾遜政府提出了從1916年到1919年美國海軍擴軍計劃,力圖創建多達50艘戰列艦的龐大艦隊。日本則開始建造一批新的軍艦,以使海軍能建設擁有8艘戰列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的艦隊。英國海軍也計劃建造4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并在隨后的一年里計劃再建造4艘戰列艦。教師提問:根據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示:帝國主義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三國間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2.教師講述:獲得利益的途徑中,戰爭通常都是最后的手段。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等9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各國都試圖通過這一次會議,讓自己國家的利益達到最大化。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相關史料,了解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議題等問題。提示:目的 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時間、地點 1921年11月;華盛頓與會國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國等9國主導國 美國中心議題 中國問題 4.教師提問:“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出自哪一條約的規定?這一規定是為了維護中國的權益嗎?提示:學生自由回答。5.教師總結:《九國公約》的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然而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6.知識補充:華盛頓會議相關條約。《四國公約》簽訂于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國相約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屬地的權益。《五國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簽訂于1922年2月6日,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九國公約》簽訂于1922年2月6日,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尊重“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教師講述:華盛頓會議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7.教師總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兩個體系組成世界性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8.教師總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改變世界基本格局,資本主義大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所以它無法消除戰勝國同戰勝國之間、戰勝國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因而這一體系無法長期存在。9.合作探究:比較兩次會議的異同。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相同點 目的:都是戰后調整列強關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都由大國操縱;都是暫時協調矛盾,又埋下隱患;都損害中國主權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治戰敗國的會議,圍繞德國問題,具有明顯的分贓性質 華盛頓會議是戰勝國之間相互協調的會議,圍繞中國問題,具有爭霸性質 10.合作探究: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有哪些影響。(政治、經濟、思想)提示:政治:①《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②《九國公約》為美國在中國擴張準備了條件,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使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經濟: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的春天。思想:一戰中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世界的和平秩序,但這個秩序是極不穩固的。因為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為將來爆發新的世界大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