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年春部編版九年級歷下冊教案★★★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經互會的建立過程和影響。掌握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內容及影響。認識東歐劇變的表現,理解東歐劇變的原因。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聯系。二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改革的成敗,使學生了解改革對蘇聯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借助材料與教材內容,小組討論,探討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通過對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改革必須從國情出發。重點:蘇聯的發展與改革。難點: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的原因。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回答“你怎樣看待蘇聯解體”這一問題時,引用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為什么“不惋惜”就“沒有良心”,想“恢復”卻是“沒有頭腦”?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存在了69年,曾是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如此強大的國家為何會落得解體的命運?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教師講述:蘇聯,是1922年底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由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組成)四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后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達維亞等相繼加入。蘇聯共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2.教師提問:同學們能找出二戰后世界上有哪些社會主義國家嗎?提示:東歐的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3.教師講述:二戰后,世界各地紛紛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經歷了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4.教師提問:隨著冷戰的爆發,蘇聯為鞏固社會主義陣營、對抗美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要求東歐國家與蘇聯保持高度一致;建立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二戰后經濟困難,同時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加強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全方位的內部改造。5.材料展示:材料:經互會促進了成員國的經濟發展。1951—1983年,經互會國家的國民收入增長了7.6倍,占世界的25%,工業生產占世界的33%,已成為當時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由于蘇聯的控制和其他經濟、政治原因,經互會內部,特別是各成員國與蘇聯的矛盾日益尖銳。教師提問:經互會的建立有何影響?提示: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有利于東歐各國的恢復和發展;但也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6.教師講述:蘇共還加強了對東歐各國共產黨的控制,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二戰期間開始,蘇聯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駐軍,建立軍事基地,干涉別國內政。蘇聯的霸權主義逐漸建立。7.教師講述中蘇建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對新中國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8.教師提問:用史實說明蘇聯是如何援助中國的。提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156個項目。圖片展示:蘇聯援助中國。9.教師帶領學生回顧蘇聯(俄)的發展歷程。時間軸呈現:10.教師提問:什么是蘇聯模式?提示:蘇聯模式在政治上表現為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忽視民主法制建設;在經濟上表現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1.教師提問:這種模式有何弊端?根據下列材料進行探究。材料展示:材料一:1926—1940年,蘇聯重工業年平均增長21.9%,輕工業只有14.1%,農業只有1.5%。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核大國之時,其每年皮鞋產量僅163百萬雙,全國一億七千萬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材料二:(如圖)莫斯科市民排隊購買日用品。提示:(弊端)權力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執法幾乎得不到監督,民主法制建設受到嚴重破壞;農民階層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受到毀滅性打擊;一昧地追求重工業部門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等部門的發展;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規律,限制了自由貿易,嚴重偏離了列寧最初的建設思路。12.教師過渡: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的改革是從赫魯曉夫開始的。那么,赫魯曉夫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改革的呢?二、蘇聯的發展與改革1.材料展示:越來越貧困的、實際上半崩潰的農村,技術上落后的工業,最尖銳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國家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徹底的變革。——摘編自[蘇]尤里·阿法納西耶夫《別無選擇》教師提問:赫魯曉夫為什么要進行改革?提示:蘇聯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經濟發展不均衡,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蘇聯模式嚴重束縛了蘇聯經濟的發展。2.教師講解: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上臺執政。他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教師提問: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有哪些?提示: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3.材料展示:材料一: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特別是在蘇共二十大之后,變革之風吹到國家上空,人民振奮起來。——戈爾巴喬夫材料二:赫魯曉夫想要同斯大林主義分手,但不是同這種制度分手。——雅科夫列夫《—杯苦酒》材料三:赫魯曉夫墓碑——黑白相間的墓碑,毀譽參半的一生。教師提問: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蹦闶欠裢膺@種觀點,請說明理由。提示:(掘墓人)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守墓人)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4.教師提問: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赫魯曉夫改革?提示: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教師引導:1964年,勃列日涅夫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也進行了改革。5.教師提問: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提示: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6.材料展示:材料一:凡是到過蘇聯或是對蘇聯有所了解的人會看到這樣的場面:一邊是高聳的煙筒,大型的軍工聯合體遍布全國,另一邊則是商店里空空的貨架;一邊是廣袤無際的肥沃土地,另一邊則是人們排著長隊在食品店搶購食物;一邊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運地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員,飛向太空,另一邊則是直到蘇聯解體前,她的人民喜歡的羽絨服、牛仔褲、旅游鞋之類的物品,要靠中蘇兩國大大小小的“倒爺”們才能得到,甚至連孩子們喜歡的泡泡糖和自動鉛筆也沒有一家工廠能夠提供。——摘編自王長江等《世界執政黨興衰史鑒》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一度使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了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但是軍備競賽又導致經濟負擔不斷增長。教師提問:根據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弊端?提示:改革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蘇聯的輕工業產品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7.教師提問:比較分析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似點。提示:內容上,都涉及經濟領域;結果上,都失敗了,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都加劇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8.教師引導: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此時的蘇聯已經病入膏肓,政治極度腐敗、經濟大幅下滑、民族矛盾公開尖銳化……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不改革就難以為繼的歷史關頭。戈爾巴喬夫借鑒和吸收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經驗和教訓,開始對蘇聯社會進行一場艱難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三、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教師講解: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不久,他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總體效果仍然不佳。2.教師提問:后來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向哪里?表現如何?提示:后來改革又轉到政治領域。表現: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這些措施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3.教師總結:戈爾巴喬夫主要圍繞計劃與市場孰輕孰重的博弈。前期,戈爾巴喬夫仍然延續著蘇聯模式的路線,采取以計劃為主的經濟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開市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改革未見成效后,他將注意力轉向政治,最終他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聯共產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和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4.材料展示:戈爾巴喬夫及其同伙上臺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會主義”路線,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體制和社會主義歷史,造成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關系的混亂,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吳恩遠《蘇聯“無可救藥”的各種爭論》教師過渡: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5.材料展示:這些事情(指東歐劇變)來得雖很突然,但都有長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這些國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本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蘇聯的一套做法。這些情況阻礙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傷害了這些國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發揮和顯示出應有的優越性,而且聲譽受到很大影響。從外部條件來說,蘇聯“新思維”的改革之風,西方“和平演變”的鼓勵政策,都對東歐的變化有影響,起了推動作用。——錢其琛答《世界知識》記者問時的發言6.教師提問:依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簡析東歐劇變的原因和表現。提示:原因:照搬蘇聯模式,經濟發展遲緩,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未充分發揮出來;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的影響;西方推行的“和平演變”策略等。表現: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教師引導: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方面的改革沒有成功,在經濟混亂的情況下,主觀地把改革轉向政治方面,想通過政治改革來促進經濟改革,結果政治改革導致國內局勢更加混亂,蘇聯解體趨勢加強。1991年8月19日,8名蘇共高級官員發動政變,試圖維護原聯盟體制,即“八一九事件”。7.教師提問:蘇共高級官員發動“八一九事件”的目的是什么?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此事件對蘇聯的影響是什么?提示:(目的)阻止蘇聯解體。(結果)沒有達到目的。(影響)“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蘇聯的解體,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8.教師提問: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師生歸納: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趁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教師總結:蘇聯解體是世界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二戰后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材料拓展:蘇俄—蘇聯的演變。9.教師提問: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帶來了哪些經驗教訓?提示:(1)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要大膽突破傳統的束縛,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正確認識國情,尊重規律,實事求是。(3)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進,也不保守。(4)社會主義改革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二戰結束后,在蘇聯的幫助和扶持下,社會主義陣營不斷壯大,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相抗衡。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開始逐步顯現,改革成為必然趨勢。由于改革未能沖破蘇聯模式的束縛,加之外部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被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我們需要吸取教訓,注意結合國情,繼續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